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牆的空間觀念:林郁樹藝術創作論述(2021) 林郁樹; Lin, Yu-shu無論古代或現代、國內或國外,「牆」總是出現在我們週遭。它是道「屏障」,用來保衛我們的安全;也是一道「阻隔」,分開兩方阻斷交流和溝通。牆是二個空間的「屏蔽」及「穿透」的媒介物。自50萬年前原始人的遺跡就有發現牆的存在,當時便以「牆」來保護生命和財產。夏、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到現代,許多的「牆」建起又毀壞,如:仰韶文化期(4000B.C.)、周壁畫、阿房宮、萬里長城……等。古老西方如希臘、巴比倫、羅馬、埃及到近代歐美國家等亦有許多知名的牆,如哭牆、西斯汀教堂壁畫、柏林圍牆、墨西哥牆等。論文第一章節、筆者試從「牆的歷史」出發。第二章節、搜集古今中外「牆」之論述。過程中接觸到「原始藝術」、「敦煌石窟」、「靈岩寺壁畫」跟「牆」有關的藝術。「工筆界畫」著名畫家郭忠恕,〈臨王維網川圖卷〉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上的宮殿、現代鋼筋水泥及鄉土村舍也都有牆的存在。第三章論述、每道牆肌理質感不同,其繪畫的皴法也不同,如蔡友用蠟燭擦拭牆面後再墨染、李振明乾筆細皴皆在表現物表的質地、吳恭瑞水染墨漬筆韻帶出光影的效果。這三位當代水墨畫家也對生長地臺灣,有著濃厚關懷「鄉土寫實」也是筆者創作藝術研究之一。其他如臺灣板橋林本源園邸的「花牆」是中國特殊蘇州園林美學。當代有關「牆」主題展筆者列舉:2000年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由高名潞策展《牆.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與邊界》2020世界建築攝影比賽。這三個展來研究當代著名藝術家對「當代藝術的牆」之時代新貌闡述。當代藝術家如何展現牆的美:吳冠中、蔡友、李振明、吳恭瑞、李君毅、卓有瑞、高義瑝、蔡國強……其衍生的藝術、如牆的「建築藝術」、「地景藝術」、「裝置藝術」、牆的「攝影藝術」、牆的「行動藝術」及「概念藝術」……等等。第四及第五章論文研究牆的繪畫技法和筆者創作、這些藝術結合了牆空間觀念,其發展出的作品,種類繁多、形狀各異、功能也不同、想法更是創新。但是表達藝術進步的渴望是想同的。異類結合可觸類旁通、多師多益的藝術理念,筆者常以此心態在研究繪畫,這些作品展現牆的故事和藝術家想要的真、善、美,所以其內容包涵眾多,不僅只為表達「美」而已,有對現實生活「真」的反應、以及心中之神佛「善」表現。筆者藉由以上研究對創作方法、構圖、風格、理念皆得益良多,再加上為使論述合情合理,作品有憑有据,筆者所繪多是「寫生」或「旅遊經歷」後繪製。對過往歷史事件、學者論述皆是遍查書籍後才創作。筆者以探研藝術家作品增己身「力度」、遊歷四方以增「廣度」、鑽研學理增己「深度」實是全力而為,期待有所好評。創作研究為將繪畫心得於文字上記錄,另義也期望能益於提昇藝術修為。Item 心牆的建構與突破─陳麗美的心靈意象彩墨創作(2012) 陳麗美; Chen, Li Mei《心牆的建構與突破》創作系列,是作者從日常生活所接觸的社會、學校、科技等領域,觀察出諸多現象,由街頭藝人當媒介,來呈現個人創作的理念與想法,將人與實體牆結合,牆象徵禁錮肉體與靈魂的監牢,闡述一般人對來自外界的壓力,他所表現的心理反應;從實體牆進入到人牆,形塑無形的心牆,鱷魚人代表武裝的強者,他們是掌握權勢的一方,卻欺凌弱勢族群,象徵劣勢的侏儒,卻奮力想擺脫這個夢饜,另外一個系列是科技網路的產生改變人的生活形態,手機成為一般人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當人們都沉醉在網路世界,形塑一道無形的心牆,人們的冷漠與疏離,帶來許多的社會問題。 創作是從實體牆到無形心牆的組構,「心牆」是整體論述探討的軸心,由三個繪畫系列呈現出來:「痛苦‧掙扎」- 擺脫囚牢的心牆、「夢饜‧脫逃」- 移除威權的心牆、「沉浸‧疏離」- 建立無形的心牆等,藉此探索人們面臨社會的壓力所作的反應,及處在資訊科技文明中,通訊的便捷應該讓人零距離,卻產生疏離的現象;希望透過掙脫的意念,效法莊周夢蝶的瀟灑,拋棄名韁利鎖擺脫桎梏,才能悠遊於美麗新世界,鼓勵陷入痛苦深淵的人們,脫離苦海重獲新生,並以孟子的「惻隱之心」,在冷酷的科技中,軟化疏離的高牆,重獲人性的尊嚴,使得人文與科技相依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