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異景.心戲-張亞蓁創作論述與實踐(2024) 張亞蓁; Chang, Ya-Chen本篇創作論文異景.心戲,紀錄著2020─2024年的創作研究,筆者的個性比較容易沉浸在自我幻想的世界裡玩耍,覺得所處的生活環境都像是一個充滿寓意的場景,藉此筆者在繪畫創作上,從景觀的觀察塑造出心理的寄寓空間,與個人內心小劇場的投射。本篇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講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內容,並對於在本篇論文中所使用的關鍵字進行相關概念的釋義。第二章學理脈絡的研究,探討寓意的表現,異質性空間的景觀觀察,從現實景觀銜接筆者在繪畫創作上的空間想像,到第三小節逐步探討一些古典水墨畫景物空間的再現手法,運用到筆者作品的表現形式當中。進入第三章創作理念與表現,發展出的系列作品有「宅山水系列」與「人造樂園系列」,談論創作理念與創作方法、形式的梳理,並紀錄創作的過程。第四章作品分析,分別從兩個系列的創作成果敘述個別作品的綜合分析。第五章結論,分成兩個小節,統整這個階段的研究結論,個展的展覽記錄,和未來創作的後續發展,進行整體的回顧與省思。Item 「動.流變」 — 劉憶青水墨創作論述(2024) 劉憶青; Liu, Yi-Ching筆者藉由過往生命的經驗積累,從中體悟到「動與流變」所帶來的思考而發展出系列創作。探討的內容主要是回顧自身生命的過程中,經過無數的動盪與流變的洗練後,從中獲得關於人生觀和哲學性的思考,藉著過去生命歷練中得到的啟發做為筆者創作上的題材與內容。在這些創作題材之中的共通點,就是流變的時空概念,時間與空間是連動的關係,筆者認為前者是「動」的引發原因,而後者則是衍生出「流變」的結果,我們總是隨著時間的變動,穿過一個個不同的空間,映照著每一個當下的自己,時間的流動直接牽動著空間所延伸的變化,時空的「動」與「流變」形成了連動的、不可分割的結合形式。時空概念下人、事與物的流變是階段性的暫存現象,歷經各種發展變化後存檔在記憶中,而這種記憶也只是個虛幻的印象,這些印象都有著記憶自動賦予的索引標籤。這種存在的模式會讓我們在回顧生命時,對過往的種種事件或特定標籤的印象會因時空而轉變,像是時過境遷的不同感受與觀點的改變,它本身就是一種非永恆性的存在。而筆者透過繪畫來創作的過程就是融合了生命中過去種種的經驗與感受,經過當下的構思運作自然揉合而成的,通過手與工具輔助呈現在畫紙上的具體展現。它包含了個人過往的種種所形成的圖像畫面,在當下融合了對過去的解構轉移到當下的重新組成,而賦予了創作作品新的語境與不同詮釋。Item 有教無類. 微觀心行-林銀星水墨創作論述(2024) 林銀星; Lin, Yin-Xing筆者長期任職於國小,從自身成長學習經驗與擔任教職期間,長期對學童行為觀察與輔導。將60年代至今,國小學童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環境的交互影響,學童從原性產生質變,從筆者所見所聞以及內在感受,轉化為創作,期盼讓觀者一同參與將自己內在感受,投射於筆者作品中,共同完成專屬於自己作品。論文架構如後;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良善霸權下質變的主人翁、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形式表現、第四章創作面向與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全篇主要是表達個人於職場中所覺察國小學童受到多方壓力影響後質變態樣。期盼藉此系列作品,呼籲大眾關注學童課業之餘,莫忽視兒童身心理的健康。其中《童顏童言系列》就是一個創作實驗例子,刻意於作品中表情留給觀者內心去對應,在觀賞同時觀者與作品一起成就該創作。此次創作有四個系列,分別為《原性系列》、《有教無類系列》、《吾家有女系列》、《童顏童言系列》,以墨覷觀點於創作過程中特別探究,借重水墨媒材進行,從而以「覷」為眼,以畫為心,覺察學童內在狀態,為主人翁發聲。Item 穿透記憶傷痕─曾詩涵彩墨創作論述(2017) 曾詩涵; Tseng, Shih-Han生命充滿著未知的變化,每一天我們會經過許多地方,並從中獲得不同的訊息與體驗,這些存在的記憶經常伴隨著所接觸到的能見世界,而產生情緒反應,在筆者的童年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所處的環境經常發生與家人之間的爭執和互相傷害行為,這些目睹的事件,在心中形成一種懼怕的記憶。在本研究中,針對回視的記憶片段,去探討記憶的特徵,記憶的感受性,藉由相關的心理學來敘述,並回顧自身經驗所帶來的恐懼與創傷,以諒解的心態,抽離記憶的角度來觀照內心。再以重新回觀傷痛記憶與當下的體察,運用在藝術創作上,並介紹幾種創作模式的實踐,以及創作的面向,對作品內容作深入的分析,藉由藝術創作的方式,去呈現回視過往記憶傷痕的體察與內心的感悟。在結論中,發現了在創作中因為心境的改變而有色彩上階段性的變化,以及創傷記憶會跳躍性地在不同時期出現,新技法的發現也讓創作的題材與心態有新的發展,透過此次的研究,在作品中呈現了內在心境的質變過程。Item 生態•囚—馮雯琳彩墨創作論述(2016) 馮雯琳; Feng, Wen-Lin人在演化的過程,日漸脫離自然母體,創建屬於人類的世界,然而隨著人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盛行,理性運作與利益至上的目標取向讓整個世界宛如一架巨大機器,階級分類下的人們宛如機械般運轉、受牽制著,思想活動亦被約束在既定的價值體系,無力地被侷限在特定遊戲規則中,許多現代人開始矛盾地與自我疏離,在內心深處產生空虛感與身心病變,只能藉由短暫娛樂獲得表象上的慰藉,無法擁有真正的快樂與存在價值。社會、世界,這個人類共創的饗宴天堂,看似和諧,實而隱藏巨大衝突與詭譎之處,在一個柔和的表象下,眾人繼續汲汲營營、追求表象歡愉,巧妙遮掩了內心深處的不自由與束縛,逐漸迷失自身存在意義。 筆者藉自然動植物組合而成的微型世界,作為個人對生存環境與個體變異的記錄,在特殊的虛幻情境設定中,探討人與自然、群體及自我的共生關係,透過對自然界各種生命體成長、蛻變、互動的微觀,以再現、象徵或異質嫁接、擬人等手法,模擬當今社會異化的奇幻歷程,於系列荒謬風景影射現代人對物質及精神層面的追尋,帶領觀者一同窺探藏匿於夢幻表象下的種種衝突與詭譎,思索人與外界及自我的共生之道。Item 貓語‧穿越與對話—彩墨創作論述(2018) 陳容琪; Chen, Jung-Chi摘 要 每天例行散步的途中常與與貓相遇,又因到侯硐的一日訪貓遊,種下筆者與貓結下了極深的緣。在與貓喵喵…對話中讓我油然而生對街貓的不捨與憐愛。心疼街貓生活的流離與恐遭不幸,導致筆者思緒的翻騰…,決心本研究論述與創作就以「貓」為主角,期盼能為貓做些正能量的表達,聊表對貓的愛心。創作論述的題目訂為:《貓語˙穿越與對話─彩墨創作論述》。 以「貓」為研究論述與藝術創作的對象,同時也領養《黑咪》與生活結合作為筆者創作論述的活字典。筆者從傳說到體驗討論貓的跨越兩域性,探討貓如何跨進人類的生活、貓是否存在著魔性與神性、預知吉凶穿越陰陽的兩面性,從生活日常、各類書籍文獻、廣播電視與電影戲劇、網路資源…來蒐集研究貓的相關。希望從多面向,來取得更多貓的藝術形象以及感動。更貼切深入的創作出貓在藝術裡具有的時代意義。 筆者創作形式以東方水墨為主輔以西方繪畫技巧與風格,創作內容以寫實、異質同構、抽象與具象的結合、時間和空間的交融。應用多媒材的結合,創作出複合性的畫面,讓創作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希望呈現更美好豐富作品。 關鍵字﹕貓語、穿越、彩墨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