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自然·蔓延—鐘素慧水墨創作論述 以海洋與人文的藝術對話(2024) 鐘素慧; Chung, Su-Huei本創作論述筆者在二O二一年至二O二四年間所研究創作,《自然‧蔓延》,在研究過程中不斷探尋生態脈絡、互動關係、自然變異,並研究剖析描繪自然生態中珊瑚同步產卵自然循環現象,梳理後發想「原貌、共生、繁衍、變遷系列」,以現象、符號、色彩象徵所隱喻的自然或心理現象。 筆者以「珊瑚」獨特多樣性來形塑圖像並連結個人生活經歷或現代社會環境的生活樣貌,來詮釋出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並思索現實生活與心靈世界中存在的各種矛盾與感知,而從創作過程來自我省思與療癒。在理論探索研究中,從海洋的角度進行,探索珊瑚的形態和重要性,並逐漸擴展到人文、生態科學等領域。以此起點延伸出文化、心理、美學等藝術層面的對話,意識到自然環境與人類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隨著研究的深入,也將哲學、心理學以及美學等層面納入探討,藉此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同時,透過海洋與人文相關的文化藝術活動,投射到社會議題的討論中,用藝術創作表達對現代社會的關切和生活的想像。自然環境中的各種景象和生物都有其獨特的習慣和意義,這促使我反思個人與環境的關係。在自然環境中,我感受到最深刻的物象,並將這些體驗轉化為對生命本質(悲歡離合)的思考,認識到生命中的起伏不過是自然規律的一部分,把握當下,積極地面對生活。將創作主題分四個系列,內容從「原貌」系列的創作來表述個人對現代社會生活寫照與療癒;延伸個人或社會互動關係「共生」系列,來傳遞人與人之間中群組的互相依賴或競爭關係;再來「繁衍」與「凋零」系列來表述生態環境中生與死的自然蔓延與突發環境異常現象,喜樂悲傷編織内心的記憶與烙痕!藉由創作的過程來淨化或緩和心靈中的創傷與流露自然樣貌就如生命經歷的記錄片。筆者在創作形式上不斷分析、解構與重新組合媒材與技法,並融合東西方藝術的思維與美學,在創作的過程中獲得不同的經驗與感受,以彩墨與多元流動技法創作在畫面上,形成特殊肌理紋路,期望達到互補互融和諧的情境,形塑新的個人視覺語彙。Item 變異社會.寄生與共生- 曾新瑩水墨創作論述(2023) 曾新瑩; Tseng, Hsin-Yin本論文以「變異的社會—寄生與共生」為主要研究與創作探討。筆者觀察變異的社會是指自古以來,原始部落民族從最簡易的單純生活,展演到複雜的社會結構,產生的原始藝術是源自人類的食衣住行上的生活需求所產生的藝術,此種藝術是原始人類生產活動或生活內容的一個重要部分,但卻創造了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原始部落何以會製造出如此風貌的藝術作品,其動機出發點為何!這些藝術是筆者繪畫創作靈感來源,想更了解人類的起心動念思考目的何在,在這變異社會的行為裡會呈現何種樣貌,借此將觀察到的感想以繪畫表達出來!本研究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緒論,內容為研究動機、研究內容與研究目的等。第二章為筆者觀察對變異社會的人性反思與大自然的一切生命的寄生、共生現象。第三章透過東西方藝術家作品的象徵性,解讀自我的創作理念與具體的創作技法分析及創作形式表現方法。第四章詮釋筆者作品創作分三系列,分別為(變異社會系列)、(寄生與共生系列)、(大地系列)等,並實踐創作理念並解析作品內涵意義。第五章結論,在繪畫中了解社會的生態環境,強調不論人類社會行為或其他生物的寄生與共生兩者之間與大自然環境的密切互動因果關係。透過筆觸繪畫實踐筆者對自我生命與大自然有更深一層瞭解之間的密切關係。Item 縫中蕨起-吳麗美當代水墨創作論述(2021) 吳麗美; Wu, Li-Mei本論文是以「縫中蕨起」為主要研究與創作,蕨類在本創作研究中,主要是取材與議題設定的思考,因此藉由圖像的運用,蕨類的表現已是圖案化或符號化的概念,筆者從生活中蒐集大量的創作題材透過對植物的聯想,將其轉化為心中意象,在藝術創作表現上對未來應該充滿挑戰與創新,筆者以水墨創作元素為基礎,融合當代水墨創作形式與技法表現,期許當代水墨畫能夠展現更多元的面貌,以呈現不同的創作風格。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名詞釋義;第二章:蕨形狀態創作學理探討,蕨類植物生態意涵,植物美學之探討,形式探討與藝術家作品分析;第三章:縫中蕨起創作理念與實踐,創作理念,創作實踐,創作主題內容概述;第四章: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本創作分為四個系列,「城市系列」、「生態系列」、「原生系列」、「共生系列」;第五章結論:創作省思與未來展望。對於水墨畫的傳承與創新,不論是故事語言象徵意涵,或是生態環境將成為本研究中所提出植物環境議題,在藝術創作上有更好的表現,個人的水墨創作理念,對山水畫的創新與發展做更進一步分析與研究,藉由創作發展出富有個人藝術創作語言的藝術作品。Item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2007) 陳美瑤; Chen Mei-Yao筆者深刻的體認到自我的生命因連繫著整個內在與外在世界的環境而美好,這個環境蘊含著豐沛的創作元素,其深潛的原始秩序更是自然生命力的表徵,而雋永、理想化的古典主義美學觀,引領筆者依據其理性調和的形式作為本系列油畫創作的表現根基。對於畫作的內涵以及具象構成的形與色,筆者始終以視覺之「和諧」性為最高目的,天地萬物間所連結的生命現象,筆者取其之間感通與溫煦的精神面向,建立起個人的藝術表現特質,將形式與色彩的組合,主構在美學與哲理的思想基礎上。 由美學思想、哲學觀點,參悟人的身體與心靈乃總和於自然環境方得以展現其本質生命力,而個人的理想價值意念,以明確的創作內容與意涵,傳達人世間美與純淨的原貌思維,藝術創作中的人(主體)與自然社會(客體)的基本關係,在有意識的理想層次上,論證藝術在世界的表現活動中彰顯了所謂的人文價值。 闡述知性與感性匯集成的創作語彙,以古典主義的美學觀在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中,其多元化的視覺結構方式;與十七世紀巴洛克情感與精神的運動性的藝術形式,具體投射了創作者個人內化精神的表徵性格,在現實生活中擷取與紀錄具體的人世樣貌,以周遭親近的人、物、景等自然元素為題材內容,建構秩序、平和與美感的繪畫生命。 本油畫創作系列依作品象徵之內涵性質,共分為四個系列,依序為:生命的發源地―海洋系列、原始的生命力-遊戲系列、人與動植物的和諧互動系列、關照人世間―身心靈寫實系列。藝術創作的表現深具感染力、需要說服力,美可以自由欣賞,也可以是反思的產物,人在審美狀態中擺脫了物質世界,得到淨化的提升。 關鍵詞:自然環境、生命、共生、美感、淨化Item 共生--人與自然的未來之繪畫創作研究(2019) 蘇頤涵; Su, I-Han高山、大地、海洋、森林、河流、土壤、微風,還有漫山遍野的植物以及在其中奔跑翱翔的動物們,這些是大自然最美麗的樣貌,早在人類出現在地球上的好久以前便已經存在。而人類剛剛開始出現的時期,也還是跟其他的所有生物一樣,依循著本能在大地上漫步。然而隨著「文明」的出現與發展,人類漸漸形成一種觀點,認為人為萬物之靈。工業革命之後,更是堅定了「人定勝天」的思維,開始肆無忌憚地掠奪大自然中的資源。 隨著環境破壞危及到其他物種的生存—更重要的是同時也危及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許多人開始思考我們與大自然共存的方式,該如何才能達到永續? 許多環保生活的方法被提出,許多環境關懷的觀點引發思考,而筆者以創作者的角度,將自身的觀點化作圖像,帶領觀者共同思考我們對待其他物種的倫理、我們使用資源的方式以及人與自然的未來。 本研究探討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以油畫創作的方式呈現出個人的觀點。藝術實踐過程以生態倫理學為基礎、生物的共生分類為比喻,探究人與自然在不同的共生模式下可能呈現的狀態,並進一步省思人類的未來。 本論文第壹章緒論說明了研究動機、方法與目的;第貳章探討生物學中的共生關係、生態倫理學,並從藝術作品分析不同藝術家的生態倫理觀及藝術表現形式;第參章呈現個人的生態倫理觀點及思想脈絡,並以四種不同的共生關係作為假設探討人與自然的未來;第肆章針對本系列油畫創作做內容、形式與技法的分析;第伍章就單件作品個別分析其內涵;第陸章則對本次系列創作研究做總結並給出未來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