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漫畫的視覺戲劇性與分格表現之探討(2009) 藍聖傑本研究以電影畫面的運鏡手法,探討漫畫創作時,圖像構成的戲劇張力。以電影運鏡的敘事方式表達漫畫內容的戲劇性,探討運鏡表現時的取景角度和手法所影響的畫面視覺效果。在漫畫視覺的動向表現上,結合電影分鏡剪輯方式表現作品的連貫性,將作品的時間點與空間性有效的與觀者互動,把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意念清楚的傳達給觀眾。 漫畫形式可分為兩個架構,其一為圖像與文字的內容表現,其二為節奏性的敘事分格表現,將漫畫形式結合電影拍攝手法,使漫畫畫面更具戲劇性,增加其 視覺深度,並可利用漫畫獨特的表演手法,將其圖像作視覺上的誇張表現,讓畫面更具張力。在時間與空間的分格上,運用電影蒙太奇剪輯的方式,有邏輯性的連貫畫面與畫面之間的關聯,進而將這些具有連續性的鏡頭綜合,使它產生導演本身所意圖的效果,將這兩個架構完整的分析後,運用在筆者本身的作品上,使其作品更加成熟,更具風格與深度。Item 武俠的存在與虛無-Neo科幻武俠漫畫創作研究(2016) 魏良成; Wei, Liang-Cheng『武俠』是華人獨有的奇幻文化,千年來真實與幻想之間相互交織,形成了看似『存在』又碰之『虛無』的武俠信仰,既真且幻,既有若無,基於武俠如此的特質,本研究試圖從現實與虛幻的兩個觀點去探索武俠文本,從『俠』的內在思想觀點與『武』的外在視覺表現形式兩個面向來分析武俠作品。 內在的思想觀點方面:運用存在主義的哲學觀點來探討與分析『俠』的各種層面所呈現在『真實』社會的人性意涵;分析武俠作品中的敘事結構、敘事的形式,作品所要呈現的主題與說服的手法。 外在的視覺表現方面:分析武俠圖像漫畫類型作品,探討其中的畫面、構圖、造型的表現技巧與手法,研究相關的武俠漫畫論著,汲取學術的專業觀點,對武術研究的學者與武術家進行專家訪談,來對照驗證相關的武學表現論點。經由這三個部份的研究及分析,來探索武俠作品外在的視覺表現意義。 最後探討武俠與科幻的關係,武俠中關於虛無、虛擬的幻想部份。運用物理學三大系統理論與科幻的角度來分析『武術』真實與虛幻的原理與創意,並運用科學理論作武術創意的延伸想像,推演創作出中華文化的『科幻武俠』風格。Item 兒童繪畫表現與大眾文化關係之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自發性漫畫創作之多重個案研究(2001) 陳美秀本研究旨在瞭解大眾文化如何影響兒童的繪畫表現,並探討高年級個案學童自發性漫畫創作之表現動機、學習歷程、作品之形式與內容表現等四個繪畫創作層面與大眾文化的關係。本研究之對象為台北市某地區某國小的高年級學童,男女各兩位,並擅長自發性漫畫創作。本研究採用多重個案研究的方式,利用參與觀察與訪談做文件資料的蒐集,再將文件資料進行內容分析,最後做跨個案的分析比較,期能發現深受大眾文化影響的兒童繪畫表現之特質。 本研究所獲致的重要結論如下: 一、由於大眾文化的視覺刺激,引發了兒童創作的動機,亦提供了最佳的學習參考。大眾文化是同儕間的次文化,個案們創作漫畫作品,並提供同儕們分享與欣賞,是一種社會化歷程的表現,而個案們在創作漫畫的同時,可滿足一種自我想像的樂趣。 二、個案們從大眾文化擷取視覺表達資源,並從大眾文化圖像的描摹入手,過程包含漫畫圖像的借用、模仿、簡化與改造,與漫畫敘述語法的拷貝、簡化、修飾、記憶與轉換,並能自求解決描繪問題與困難,經過長期的練習與學習的持續,而後達成圖像表達的精練與漫畫敘述語法的精熟。 三、個案們承襲大眾文化圖像的表達系統,模仿流行的漫畫敘述語法,在漫畫符號系統的選擇與線條造型特徵表現有兩性分化的傾向。 四、個案們沿用市面上所常見的少男、少女漫畫的表現內容題材,反映以漫畫為主的大眾文化制式化的兩性題材取向。在內容表現上接收大眾文化關心的議題,在人物角色的塑造上反映英雄主義、傳統性別主義觀念,表現對異性的期待、同儕認同與同性對立關係。 根據上述研究之發現,研究者提出對兒童繪畫教學與實施九年一貫美術教學課程的建議:(1)培育兒童解讀媒體影像,(2)營造繪畫模仿的適切環境,(3)協助兒童澄清大眾通俗文化的意涵,以培養適當的價值觀,(4)把大眾文化藝術融入美術課程,(5)多元評量兒童的繪畫表現。 關鍵詞:兒童繪畫發展、漫畫、大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