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微物抒寫—馮雯琳彩墨創作論述
    (2023) 馮雯琳; Feng, Wen-Lin
    本文為馮雯琳彩墨作品論述及相關學理研究,透過創作回溯自身生命經驗,探討物件作為創作素材的緣由,從中推敲出背後的心理、哲學、美感等特殊審美經驗。以自然、微物作為心靈抒寫之意象創作,延續這些時間遺留物永恆的存在價值,從奔放地瞬息潑灑,到沉著良久的記憶、思緒梳理,在碎片式的殘影中追尋生命的完形訴說人、物、我的關係與連結。本文分六大部分,第一章為緒論,敘述筆者研究動機、目的、內容方法,與本文提及之重要名詞解釋。第二章從心理學與哲學角度探討物我之間的關係,以及微物造境的時空向度。第三章論述心靈符號的意象構成與重整,提及意識流及記述式繪畫表現手法,並列舉相關藝術作品甫以說明。第四章為個人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探討「抒寫式繪畫創作、「潑墨融合工筆技法」、「幽微空間經營」、「水墨複合媒材創作及應用」。第五章進行個別作品分述。第六章結論。
  • Item
    緒夢者-洪筱淇彩墨創作論述
    (2023) 洪筱淇; Houng, Hsiao-Chi
    在藝術風格的創作下也有部分象徵因素隱藏其中,有母性的原型以及不同情感氛圍色彩以及線性象徵符碼,以正在幻想放空的女孩為主景,並以透明的線條融入背景,而這些隱藏的藝術符號創作出來的作品和作者表現依附親近關係的情感有關聯,描摹一種意識和無意識間透明朦朧的界線,而透明與朦朧也象徵著自覺和真實擁有變化萬千的風貌,有時朦朧有時清透。而此文亦在探究兩者之間隱晦的情緒象徵以及圖像中創作分析其對於作者未解的自身議題以及重要性,和東方集體主義文化下的情緒抑制以及保護的自我防衛機制有關,需要反覆覺察生活與創作中的感性秘密並在創作的歷程中梳理與內在的對話與剖析受東西方精神與心理學家啟發關於創作的部分。撰寫內文主要分五個章節,分別是: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創作象徵與精神學裡探析、第三章-心像空間與詩性流淌、第四章-創作實踐、第五章-結論。筆者從創作裡面的精神世界由進行淺至深層剖析,接著從象徵以及精神學裡做對照,將意識和潛意識中的抽象空間具象化,接著介紹自己的一系列作品,最後做一個自己對創作的想法以及整體的結論。
  • Item
    厭世代的協奏曲—賴冠宇繪畫創作論述
    (2021) 賴冠宇; Lai, Kuan-Yu
    隨著時代的與時俱進,現在年輕人面臨科技、資訊媒體爆炸的時代下,所產生的焦慮與不安感由之而來,筆者轉譯透過自身所處的時代空間環境與生活的感知體悟,描繪出這個時代所產生對於社會環境與生活的厭世感。厭世的世代,筆者將之與自身的生活年代做連結,描繪90年代台灣出生的小孩,年輕世代對於人際關係議題的批判與實踐以及大學畢業後面對社會、職場、創作、家庭、人際關係之間的複雜情感所產生對於生活的厭世情節。撰寫內文主要分為五個章節,分別是: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厭世代的形塑與建構、第三章–厭世代的藝術語彙、第四章–創作理念與實踐、第五章–結論。筆者透過幽默諷刺的創作手法轉化到繪畫創作當中,探討這世代所面臨的困境與心境。作品的媒材上有版畫、水墨、膠彩、麥克筆等多元的創作媒材與手法,共同交織出一首屬於厭世代的協奏曲,透過紀錄自我生命的歷程的多樣面貌,並重新省思自我的價值與意義認同。
  • Item
    幻想淨境-陳金秀彩墨創作探討
    (2011) 陳金秀; Chen-Chin Hsiu
    文明的進步,社會的緊湊步調牽引著現代人,在都市生活,喧囂的現代將人置於閉塞的狀態,克制情感、冷漠、進行千篇一律的工作,個人如同構成都市的齒輪,日復一日重覆同樣的工作。同時存在複雜而繽紛的生活刺激著個體,免不了被物質吞噬,生活中存在混亂無序、精神崩潰、自殺、行為不良、犯罪、腐敗墮落和混亂的現象,無形中成為一種壓力。超脫俗事,對隱秘的眷戀,成了一種潛藏的渴望。 於是,當心靈的願望受到了壓抑,外在的社會觀感壓制心靈潛意識願望的宣洩,人們尋求一種可以昇華痛苦的管道,即藝術活動。藉由藝術活動達到忘我的境界,莊子用「心齋」及「坐忘」的功夫,來達到心中虛靜的境地,不被形骸之外的外物影響,心中寧靜了,痛苦就不會入於心,藉由藝術活動,對文明現實異化進行短暫的逃避,超越現實,平衡心中的焦慮,展現自己對社會秩序及寧靜的渴求,自尋一處避世的桃花源。 作品表現對心中自有的烏托邦世界,是自己對於現實壓力逃避的居所,探索自己心靈的潛意識,營造出一個不與現實相同,能安放心靈,具有秩序、澄明寧靜,能使心靈得到自由,回到原初的純淨境界,不只是畫面上的,更是行為上的超脫境界,進行藝術活動視為一種修持,在重複、單一的點畫當中,將思慮淨空,使內心虛靜,成就心靈中的一方淨土。
  • Item
    天童真人—謝惠敏的諧擬彩墨創作
    (2010) 謝惠敏; Hsieh Hui-Min
      當今最新的各種高科技手段讓大眾傳播媒體如電子、電視、印刷品所提供的訊息帶有極高的不確定性,媒體模擬現實並轉化為「仿真」,然而實際上仿真的對象已經與真實沒有關係,現代的生活完全淹沒在大量的擬像之中,使得我們對擬像的接受度異常的高。   於是,當觀看以未來世界為題材的電影、動畫或小說時,對於虛實真假的界線不會刻意劃分也無從釐清,筆者便利用此現代社會現象,透過彩墨創作將個人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擔憂呈現在未來世界的擬像裡,在跳脫現實與常理的虛擬文本中反映現實生存環境將面臨不可抗拒的浩劫,而這樣的結果肇始於現代人心腐化與道德淪喪,所以在作品中擬造了小布娃兒,又因社會人性敗劣的衝擊所致,反倒以小布娃兒的天真諧擬填補現實生活失落的本真,一廂情願的把對童年的美好記憶和天真純稚的性情灌注在小布娃兒身上,將感觸與喟嘆退縮至個人想像空間中,再造嬰戲的意義與形式,營造歡騰的玩樂景像,與未來世界環境的不堪對比,除了製造視覺效果上的衝突感更在觀者的心理感受層面不斷產生質疑和討論,激發更深層的對話和理解。   作品雖然是表現對社會的不滿,但並非以批判、指控的表達方式,而是透過諧擬的輕鬆態度來回應脫序的真實世界,且將深層的關懷融入,以詼諧有趣的圖像內容讓觀者在無壓力的情況下逐漸發現畫面中佈置的衝突與歧異,進而思考作品所欲傳達的信息,表現無厘頭顛覆的態度發揮無聲控訴的力量。
  • Item
    迷彩轉化-張雅淳彩墨創作論述
    (2019) 張雅淳; Chang, Ya-Chun
    本研究主要探討以軍人為主題的創作,進而比較現代科技發達下的產物,微電影、連續劇等等,儘管科技就能呈現軍人的力與美,但依舊無法取代繪畫。筆者本身為軍人,針對軍中生活感同身受地細節捕捉,筆者內心的投射,萃取迷彩生活,並且轉化與呈現在創作中。 在緒論中闡述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方法,並且針對幾個重要詞彙名詞解釋加以定義。第二章為論文的核心部分,從軍事軟實力為出發點,闡述軍中軟實力,軍中軟實力同時也就是圖像藝術,並說明圖像藝術的重要性及功能性;最後列舉幾位以軍人為題材的水墨創作畫家。第三章忠實刻劃內心的情感,呼應自身軍人身分,提到筆者欲利用自己的創作,提升軍人的形象,並將討論的內容聚焦創作內涵與形式,畫面的營造及構圖,來說明創作的形式與媒材以及個人的創作意念,在實踐創作的過程中,透過水墨及膠彩媒材之後筆者嘗試賦予畫面更豐富的層次與質感,也經由文獻資料之探究,學習運用。第四章創作理念和作品說明與分析,明確闡述創作理念及技法。第五章為結論的部分,希望透過自己的創作,與以往以軍人為創作題材的畫作不同,更期望自己在所處的新興世代,能夠加入新能量、新媒材,呈現出不同於以往詮釋的作品,在創作上有所突破,創造自我風格的獨特性。
  • Item
    心境桃花源–謝麗美彩墨創作論述
    (2019) 謝麗美; Shieh, Li-Mei
    長期以來「桃花源記」這個故事受到一直受到大眾的喜愛,也是藝術創作喜愛的題材之一,「桃花源」是一處想像中的莊園,陶潛將國家的理想模型,村中的秩序、生活、文化與價值型態,以生動的文字做了詳盡的描述,除了表現出心靈嚮往之處外,也對現實的社會做了嚴格的批判,以及對俗世的諷諫。自古以來詩人與畫家對於山清水秀的美景有著無比的眷戀,樸實的鄉村生活是千古田園詩人與畫家的憧憬,我喜愛鄉村,這充滿人情味的鄉村是我的家,是我成長的「所在」,是我追求心靈休憩的夢鄉。有感於此,筆者以懷鄉愛鄉的心情,藉由「夢幻桃花源」的創作意念來追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同時以「夢幻桃花源」為主軸,進行論文之研究與發展相關系列之繪畫創作。 為了體現筆者心中的「桃花源」,作品創作主要為下列三部分:第一、「童年夢幻」系列,小時候的快樂很簡單,因此筆者以「泡泡」來代表童年的圓滿夢想,構圖上採現代手法讓整體線條與留白凸顯重疊一圈圈的緊密泡泡,除營造出心中理想世界外,也讓觀賞者有如進入童話世界的夢幻。第二、「浮生掠影」系列,為筆者旅遊經歷與心境的轉變,而這一系列亦是生命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藉畫作的轉化來感受生命的價值,營造出自己生命中的世界,讓生命再燃出另一火花。第三、「悠然自得」系列,筆者將前段遊歷經驗消化並轉化為自身的創作養分,以自己的筆墨和鋪陳來塑造出內心的桃花源世界。觀賞藝術創作可以帶給人們身心靈的平靜,期望藉由創作來調整自我的心靈,達到平祥無違和的境界。
  • Item
    「微觀・穿透」的觀看—林惕若彩墨創作論述
    (2018) 林惕若; Lin, Ti-Ruo
    在日新月異的大時代裡,對豪情萬丈的社會新鮮人而言,團體的規範裝不下少不更事,人際的互動容不下狂直銳氣。為了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改變」與「調整」是必須的,當生命著手改變,也愈清楚自己的價值與定位,終至滿足內在不同層次的需求,追求自我的存在價值感。 本創作論述:社會新鮮人,為了學會在壓力下自在,一次次的調整、改變自我,試圖追求歸屬感及成就感的過程,從茫然、焦慮、調適,而至接納自我、肯定自我。 筆者以內圓外方的構圖形式創作,將「根」擬人化,根的型態與畫面中的色彩代表意涵,象徵面對工作崗位的衝擊,超越多少回的糾結與無助,淬鍊多少次的堅韌與剛毅,才得以帶著內斂壯大的心靈,還給自己一片澄澈的天空。 本文將以精神分析心理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學、存在主義的角度對創作進行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