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自然、水墨、時代性:寫生與心象的創作剖析
    (2010) 胡以誠; Hu Yi-Cheng
    作為一篇個人的創作論述,本文架構分為兩個部分,文中第二、三章闡述個人創作的思想淵源,第四、五章則偏重於個人作品形式內容的表述。 第一章緒論,主要敘述個人撰寫本文的出發點與基本立場,包括了研究源起、研究範圍與方法、文獻探討以及文中重要名詞的解釋。當新世代水墨創作者展現了突破傳統的企圖之時,筆者仍堅持著寫景、寫生的創作路線,因此本文的申論重心,即強調著寫生、自然審美等價值於當代水墨創作中仍具意義。此一立場的設定將作為全文研究的基礎。 第二章,主要是藉由「時代性」的提出,探討兩個影響筆者水墨創作思考的關鍵議題,也就是「寫生」與「都市」。20世紀以來,由於對西法的吸收與社會文化所營造的氛圍,在「回歸現實」的藝術思想之下,促進了寫生的復興。同理,對現實「順承性的反映」之下,都市與水墨的連結有呈現時代的積極意義,不少當代水墨畫家正視都市與水墨畫的連結,表現都市景觀、都市人物的生活與心理狀態,更不乏對大眾消費文化的批判與挪用,對時代的鮮明景象作出回應。 第三章,針對前一章水墨連結當代都市文明的意識提出相異的觀點,從當代思潮對自然的回歸與水墨畫傳統本身,推導自然審美在水墨創作中的價值,並以當代水墨畫於自然題材表現的若干特質來闡述其異於傳統的部分;例如生態危機之下的環境關懷與批判意識,形式表現則呈現繁密、深沉、厚重的特質,表露出屬於當下的時代氛圍。 第四章,即進入了明確的形式表現部分,包括了個人寫生的觀念與方法、選材、構圖與筆墨特質等說明。有關個人寫生的堅持回應於第三章「自然審美」的價值,而選材、構圖與筆墨特質,則歸於當代水墨「沉鬱厚重」的脈絡之下,回應了部分的「時代性」表述。 第五章的主要內容在於闡述個人於作品之中所象徵的時代意象。在第四章所敘述個人創作中的特定題材、形式表現特質,均在本章的論述中進一步解釋其象徵涵意,也就是「受迫的人與自然」;不論是較客觀的實景寫生,還是較多主觀融入的想像世界,透過造化的啟發、傳統與當代環境的感染,創發為個人的藝術心源,意圖形塑出一個厚重、綿密、殘缺的景境,呈現個人所體認的時代狀況。 本章具體地回應了緒論所提出的議題,也就是重視自然與寫生的創作如何展現出時代性。 第六章結論,為本文的重點內容作前後貫通的整理。
  • Item
    湯大衛水墨寫生創作論述
    (2012) 湯大衛; TRZCINSKI David
    本研究並非嚴謹的論文,主要內容除了闡述自我對中國水墨畫學習經驗和認知外,並以相關藝術家的畫論、畫作為引證、對照和啟發,到最後個人對寫生創作理念和作品說明。將各章節主要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探討中西方傳統繪畫的差異,主要的影響除了風俗環境、文化背景與思想外,還有對於繪畫媒材的用法與體認,以及所形成異同特點的外在與內在問題。 第三章:藉由中西繪畫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其共通點皆是如何看待對寫生自然的探索、多元媒材的運用等而有深刻的領悟和探討,直接與間接都影響到個人創作。 第四章:在全文最後做一個簡單的歸納與內在感悟的結語。
  • Item
    恍恍行之-吳冠德的藝術之道
    (2010) 吳冠德; Wu Kuan-Te
    本論文以「恍恍行之」為題,主要闡述筆者在創作中所體會的一種無為、無我、無念、恍惚的精神狀態,並以此狀態呼應筆者對生命與自然的哲思。期望透過論文書寫回朔創作的心路歷程、思維路徑與創作概念,透過文字梳理平日所作的思考與領悟。 筆者在第一章中闡述「悟」的意義,探討甚麼是「道」,以及藝術創作與悟道的關係,並以創作為實證,思考如何以「悟」直觀本心,在悟道的過程中尋找創作原點。 第二章藉由「渡」引申出「引領」與「救贖」的涵義,透過創作,面對自我,潛入心靈的幽暗,探索生命本質。也將「渡」喻為身體、心靈、自然、天地之間的循環,吐納生命之氣與天地之氣,得到心靈解脫的歷程。 第三章探討每個創作當下,忘卻此身、明心見性、直取本心、脫離意識、物我兩忘的美妙歷程。 第四章中闡述如何在創作中將「身體動能」轉化為「心靈靜能」,以及筆者如何在自然中透過寫生深刻體會、實踐自然之道;如何讓藝術成為一種無止盡的修行。 論文最後,回顧研究歷程及對自己創作的省思與期許。
  • Item
    形象與意境-論花鳥畫的困境與發展
    (2001) 胡以誠
    摘要   本文以探討「花鳥畫」此一獨特繪畫題材為出發,思考中國畫歷史中花鳥畫的價值與貢獻,檢討花鳥畫長期發展下來的困境及未來的發展,並以創作之實踐來作為立論之輔助,以期穩固個人在繪畫創作上的價值與信念。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地、研究範圍與方法及重要名詞解釋。   第二章為花鳥畫之獨立價值,以文獻作品來探討花鳥畫在歷史中的生成,如實用性的變化、依附性質與獨立構圖的過程。並整理其在繪畫中的特殊性及獨特之審美價值。   第三章則具體說明花鳥畫在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困境,文中歸結兩點:一是象徵性的依賴,自原始圖騰之社會性象徵到晚期人格理想之象徵,逐漸對物象本身輕視、忽略;二是技法傳承之公式化,畫家在學習過程中喪失源於自然的豐富變化,而專事「粉本」,以至形成了僵化之表達方式。   第四章,探討「寫意」精神在中國畫中對形象之描繪所造成的影響;思考繪畫中的寫意與文人畫家所推崇之寫意有何關連,舉出蘇軾、徐熙兩位文人畫之精神領袖的藝術觀,從他們的文字與作品風格來切入,檢討寫意精神是否在文人畫家的信仰下無限擴張而造成繪畫價值的虧損。   第五章為花鳥畫的寫生與寫實,認為花鳥畫的發展仍應回歸形象描寫的嚴謹,除肯定唐宋之際在「寫生」觀念發展的高度成熟,並探討西畫觀念的吸收與採用過程中所應思考的地方,不致喪失中國畫的優越性與獨特性。   第六章則為個人創作理念與作品分析,自述個人在創作中的堅持與信念,以及選擇題材上的考量,和作品形成的歷程。   第七章為結論,條列本研究中所整理得到的觀念看法,提出個人未來之展望以及努力的目標。
  • Item
    光復後臺灣國畫寫生論之研究
    楊宗坤; Tsung-K'un Yang
    光復後「國畫寫生」的重新倡導,它不僅是強調古代寫生傳統的復興,更 是尋求包容西方繪畫理念而新生的革新方式。本文以光復後臺灣國畫寫生 論為探討重點,就美術運動的發展、國畫寫生教學、和國畫寫生創作等三 個重要層面,研究國畫寫生在其間的地位、實質、與變貌。並應用文獻分 析、理論分析和比較法等,藉助於心理學、社會學、美學之詮釋,同時佐 以相關作品、以資說明。全文共分六章,各章要點如下:第一章「緒論」 ,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探討相關之研究及其重點,劃定研究範圍和名詞 釋義,並就論文架構、研究方法與限制提出說明。第二章「一般國畫寫生 論的發展」,簡要地考察古代寫生畫的概貌與追溯「寫生」一詞的出現和 涵義,並論及民初及日據時期的寫生觀念。第三章「光復後臺灣美術運動 中國畫寫生理念的發展」,從三個重要的美術運動介入國畫寫生論的探究 ,說明其相互間的關係,以見國畫寫生在論爭中所具的地位與實質。第四 章「光復後臺灣高等美術教育中的國畫寫生教學」,就師大、政戰學校、 藝專、文化大學四校的國畫課程配置,和寫生教學理念之播種,闡明畫家 形成教育中與國畫寫生相關的重要問題。第五章「光復後臺灣國畫寫生創 作形質的呈現」,從實際作品的形式與內容之分析,探討光復後臺灣國畫 寫生的特色所在,並試圖深入畫家創作表現背後所支持的觀念。第六章「 結論」,歸納研究結果。根據本文之研究綜理主要結論如下:一、就一般 國畫寫生論之發展而言:從古代寫生論的發展和近代西潮對國畫寫生論的 衝擊,確立了國畫寫生論的開展、衍變的特質。二、就美術運動中國畫寫 生理念的發展而言:二者互動關係密切,其中國畫寫生理念認知上的同異 之處:於態度、形象的必要性,題材的執著,顯見其偏重有別。三、就高 等美術教育的國畫寫生教學而言:課程上中西兼修,素描和山水畫的比重 突出,對國畫寫生有相當的影響。寫生教學理念的播種則顯現師大、政戰 、藝專、文化大學等四校在表現上略有差異。四、就國畫寫生創作形質的 呈現而言:筆墨、色彩、形象與構成的表現上,可見逸出傳統的形式特徵 。題材的選擇與內容的表現則展現實性的強調。從畫家創作表現型態之區 隔,略窺寫生轉化上的差異性;有機自然觀的變易則說明轉化上的共通特 質。
  • Item
    論寫生與創作 : 從傳統出發
    姚亘; YAO,
    中國繪畫藝術,源流久遠,經先民努力經營,孜孜鑽研,耗精竭神,於萌發、茁長的 過程中,努力求變,創造出輝煌的傳統。 綜觀中外美術史上,名垂千古,受後世肯定者,無不是以自然為師,以生活的感受而 創作。中國繪畫亦復如是,自古以來,皆秉持「師於人、師造化、師諸心」的態度, 日寫夜思,漚心泣血,潛心創作。研究中國繪畫史,可以了解,傳統是在不斷的創新 與改變中形成。換句話說,不斷創新乃是優良傳統精神之一。唯獨近二、三百年來有 許多人對傳統之誤解,或以為傳統是崇高神聖,不能稍加改變,或以為傳統為創作之 障礙,應全然推翻;如此極端之見解,皆為不了解傳統繪畫之真正優點所致,因而無 法以積極健康的態度去面對它,使傳統成為創新的基礎。鑑於此,研究中國繪畫創作 者應徹底了解傳統,從中攝取營養,消化吸收,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所處的座標與努 力的方向。 本論文的架構有二:第壹篇,說明個人創作的理論基礎。第貳篇,敘述個人的創作理 念與心得,希望能在研究傳統繪畫理論與實際創作之間互相印證,並能在創作過程中 ,發發現更多「創新」的可能性。 第壹篇共分三章: 第一章強調傳統在中國繪畫的重要性,研究中國繪畫應從傳統出發,吸收其中的優點 精華,進而「溫故知新」「師古以開今」。 第二章論述傳統畫家如何觀察和體認現實的方法,了解中國繪畫傳統以來就注重「寫 生」體念現實生活的態度。再就寫生的含義作進一步的分析,說明寫生與寫意之關係 ;以及寫生表現的疏密二體-工筆與寫意,二者都要求形神兼備,絕無先入為主的高 下之分。 第三章探討中國畫家如何表現其所見與所思的繪畫形式,從用筆、色彩、形神、造境 、款題,五方面略述中國傳統繪畫形式的特色,了解中國傳統繪畫的因與果,優與劣 之表現形式。第二篇共分二章: 第一章說明個人創作理念,論述一切創作以寫生為基礎,創作時應持嚴謹態度,九朽 一罷之研究精神,才是從事藝術創作者應有的基本要求;創作既然源於生活,生活不 能脫離社會性、時代性。繪畫乃至任何藝術都貴在其個性與獨創性,以及重視中國繪 畫本身的自主機能、避免詩書入畫喧賓奪主的可能。 第二章敦述個人創作過程與心得。從題材選擇、與意念傳達,形式的呈現,材料應用 四方面分別說明個人在傳統理論的基礎上,灴斷地寫生探討,「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把具象與想象,甚致於抽象,作最深刻的融合,傳統與自我創新間作適當的抉擇 ,期望在前人努力的成就上能「守之,繼之,改之,增之」,在「有法」的束縛中得 「無法」之自由,從傳統的規矩中,醞釀出現代的創新。
  • Item
    沈周寫真山水畫研究─兼論西方的影響
    謝春華; XIE,CHUN-HUA
    (一)研究目的: 基於探討中國傳統繪畫之西洋影響的動機,研究沈周的寫真山水畫的風格、觀念、特 質、及沈周寫真山水畫在文化思想上的意義: 1.沈周的寫真山水畫是否著重呈現其真實外貌? 2.以現代的寫生觀念來看明朝的寫生觀念是否恰當? 3.中國傳統寫生觀念、光影、透視法和西方的傳統意義是否相等? 4.西方影響在利瑪寶來華之前可能嗎? 5.資為未來開拓創作的方向。 (二)研究方法: 首先從沈周著錄和流傳的作品中,篩選寫真山水畫的著錄及流傳作品。作品按編年表 先后整理,以內在、外在要素同時分析,進行風格討論。了解沈周寫真山水畫之風格 ,是以其生活經驗與人格修養共同表達在繪畫上。再以沈周寫真山水畫的風格,探討 其寫真觀念,和傳統以來當時的寫生觀念比較。然后和同時之西方風景畫比較。 (三)研究結果: 早期的沈周寫真山水畫,即對本身的生活環境充滿高度的關切。1471年,<靈隱山圖 >卷,更提出「為玆山寫真」;之后的寫真山水畫,都是從、體會大自然中獲得的表 現。沈周寫真山水畫在於實際用眼睛去觀察實景,能人境相得而遇,而筆墨神理出。 繼承宋代的寫實,回復客觀的立場,并提出山水畫之「寫真」。但由於明朝理學的影 響,強調在繪畫上,要人境相得,故與北宋之純然客觀不同。在人格因素上,沈周喜 作自畫於景中,有反省,自得的作用。在環境因素上的個人特質是對生活中現實景象 的描寫。他描寫市隱、知友,都是生活經驗,有特定的人,而非超越現實生活的寄托 。如此沈周寫真山水畫在文化思想的意義: 1.沈周的寫真山水畫重視客觀外貌,但是透過心與之會。 2.現代的寫生觀念并不等於明朝的寫生觀念。 3.中國傳統的寫生觀念、光影,和透視法,與西方的傳統意義不同。 4.在利瑪寶東來之前,昨朝繪畫并無西方的影響。
  • Item
    唐宋山水寫古精神之研究
    林昌德; Lin, Chang-De
    如目次所列,第一章首述研究動機、範圍與目的。第二章闡述寫生含義與價值,作為 本文的基本立場。第三章敘述唐宋之前山水寫生精神的發展概況。第四、五、六章則 為本文的核心。從一般畫科的寫生風氣漸入山水寫生精神的探究。第七章結論強調唐 宋山水寫生精神對後世的影響及吾人應有的認知。後輔以附圖作為歷代山水寫生風格 的概略瞭解。 我國歷代對於寫生語彙的詮釋不夠明確,是為後世對「寫生」內涵與價值產生偏差的 主要原因;同時對於唐宋山水寫生「形式」的一味摹仿,亦正為寫生「精神」喪失的 根本因素,因此本文深深感到「寫生」的意義與價值的體認,為吾輩發揚唐宋山水寫 生精神的基本條件。是以本文除探討「唐宋山水寫生精神」的主旨外,並草擬寫生的 五個層次作為本文的次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