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宋代黑胎龍泉瓷器初探(2008) 施潤蒨龍泉窯位於浙江省南部,與南方的越窯、景德鎮窯、建窯,以及北方的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鈞窯並稱為中國八大瓷窯體系,它融合匯集南、北方的陶瓷技藝,並加以改革創新,除了大量生產銷售國內外的商品瓷,更為南宋朝廷生產品質精美的御用瓷,瓷器製作技術之高超,冠絕古今,享譽中外。 根據考古發掘報告與陶瓷研究資料顯示,龍泉窯創燒於北宋,南宋晚期為鼎盛期,所生產的黑胎厚釉與白胎厚釉青瓷為兩種優質極品,尤其宋代黑胎龍泉瓷器數量稀少珍貴,外觀特徵與南宋官窯極為相似,兩者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耐人尋味。 1960年以來,考古學家對龍泉窯遺址進行多次調查發掘,並發表許多相關的文章,只可惜生產黑胎瓷器的窯址嚴重被盜掘,堆積層破壞殆盡,每每提及黑胎龍泉瓷器,大都只是點到為止的隻字片語,內容極其有限,使得宋代黑胎龍泉瓷器的研究長期處於曖昧不明的階段。 筆者一年多來不斷蒐羅龍泉窯的相關資料,嘗試整理多位學者的研究觀點,致力從宋代龍泉窯的燒製歷史、演化過程、胎釉分析、造型風格、製作技術、科學檢測等多方面來研究宋代黑胎龍泉瓷器,期能透過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勾勒出宋代黑胎龍泉瓷器較為完整的面貌。Item 宋代磁州窯裝飾之研究(1988) 高武雄; GAO, WU-XIONG本篇論文主要在探討北宋至金代(A.D.960-1234)磁州窯裝飾之要素、分 期之特徵及演變情形。文中詳闡述裝飾技法、題材意涵、佈局形式三項要素,以其布 各階段之裝飾特徵及其風格演變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本文基於磁州窯的地理條件,主要從其材料基礎、技法特性著手分析其裝飾風格之特 徵與變遷,並以「白化妝」的基準限定作為取材之範圍。全文分為五章,大意為:首 章界定磁州窯。次章論述其成立背景、地理條件與裝飾之淵源。第參章通論北宋‧金 代磁州窯之裝飾要素。第肆章對於磁州窯作分期與斷代推定,作為各裝飾要素歸位與 還原之指標,用以求得裝飾之分期特徵,從而導出風格變遷之軌跡。第五章結論。 研究結果發現,磁州窯在超越白化妝的基之上,利用「灰色胎骨」、「白化妝」、「 繪料」三者之間的各種「對比」效果,達到其多式多樣的裝飾技法;雖然題材富含象 徵意義,但其為民族的共同趣味與嗜好,所以少有變遷;裝飾佈局與形式,事實上只 是一些簡單的紋樣構成與空間的巧妙配置罷了!有關裝飾之分期特徵及其演變,北宋 各期之間未有明顯差別,金代也是。然而,北宋與金代之間明顯出現差異性,特別是 「金代初期」,其原因可能朝代更迭,影響裝飾技法 裝飾技法導引裝飾題材、紋樣 佈局與形式,終致呈顯不同的裝飾風貌。 透過此研究,除了認清磁州窯之裝特徵之外,從而其在陶瓷裝飾史上的影響與重要性 也必需重新認定。Item 宋代花鳥畫風格之研究黃光男; HUANG, GUANG-LAN一、研究目的: 宋代花鳥畫為我國花鳥畫藝術表現之黃金時代,鑑於過去偏向畫史之陳述,而忽略花 鳥畫風格發展之影響,亦因近代中國花鳥畫著重於寫於寫意文人畫形式之追求,對於 花鳥畫純粹繪畫性之表現,較少發揮其藝術價值,亦 本文所關切的目的。因此,就 研究目的而言,將宋代花鳥畫風格表現之多樣性,與形式美之充實內涵,作一深入分 析,將有助於中國花鳥畫之創作。 二、資料來源: 以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之宋代花鳥畫作為基礎,再參考「中國繪畫總合圖錄」,以及 散見於海內外之圖集,並以國內外學者論文為牽引,依其性質分析宋代花鳥畫風格之 性質,應用資料來自中央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師大美術圖書館,均有助 本文之撰寫。 三、研究方法與內容: 以圖文並陳方法為主,佐以理論分析法、歷史研究法分別就歷代有關本文主旨之研究 者,均得並列比較,並以現代美學基礎與藝術造型原理,對宋代花鳥畫作一整體之了 解,分析其風格建立之要素,以及影響後代花鳥畫創作之方向。 四、研究結果: 宋代花鳥畫,不僅求景求境之寫實,而且來自生活環境需要之創作,神形兼俱,為純 粹極高之繪畫表現,在現代發揚花鳥畫創作之時際,對其風格之研究,有助未來花鳥 畫新境界之表現。Item 宋代繪畫美學之研究潘小雪; PAN, XIAO-XUE筆者在研究中國繪畫期間,瞭解中國藝術具有很高的精神性,藝術理論豐富而具有思 辨的價值。若能採取一般美學研究的架構與方法加以探討,必能使凡欲瞭解中國藝術 者都正確而具體地掌握本質而不致陷於艱深玄奧的迷霧中。由於美學較藝術史更多討 論主體的美感經驗,而不止於史的知識介紹,因此對於中國繪畫未來的開創亦能提出 較正確的取向。 基於此研究目的,筆者先從宋代繪畫無論在理論的建立、畫史的編纂、創作狀況的記 載、審美思辨的內涵以及留學作品的表現,都具有美學研究的價值與獨立性,所以使 宋代繪畫思想、留傳作品以及其外緣因素,探討宋代繪畫美學。 本篇研究的結果有下列數點: 一、形神的思辨是宋代繪畫美學的主要課題。 二、形神兼備是宋代審美取向。 三、宋代藝術批評已是有品目和標準,提升逸格為首位,影響後代的藝術品味。就性 質而言,宋代的藝術批評以再創的批評最普遍,評價的批評次之,歷史的批評較少。 四、宋代有關繪畫創作的記載已同時敘述藝術經驗(Artistic expeirence )和美感 經驗(Aestheeic expeeirence ),也就具有美學理論的內涵以及從精神至實踐的創 作經驗之敘述。 五、從留傳作品中可以印證前述之審美思想、藝術品味與創作狀況,成就宋代繪畫內 在一貫自足的美學系統。 六、宋人美感經驗並不耽溺於感官作用與享受,他們較少注意品質與現眾的間經驗環 節而接訴諸藝術的本質。因此,傳統藝術向來有玄奧高深的藝術言論,亦不乏藝術佳 作,但卻較少有統一的概念定義與系統的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