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原民素顏-達悟族圖像研究(2011) 曾孝德摘 要 本論文以「原民素顏─達悟族圖像研究」做為研究標題,主旨在於以達悟族生存所仰賴的山海世界為研究範疇,從人文傳統的外在表象到心靈的內在意象,探討其尚未粉飾純真、平實最原始的素顏樣貌,並融合所見所聞的相關論著與繪畫理論,透過藝術創作的方式呈現,論文記述的輔助,傳達出達悟族人文珍貴的文化,進而抒發族群蘊藏內心底層的聲音,散發文化之美,使非同族群的社會觀者能夠更加重視與瞭解,同在一塊土地上,不同族群的文化樣貌,經由研究其族群的文 化歷史發展中的形成因素,再由藝術的方式表達出來,使觀者體悟更加深刻,也因了解過後,將站在不同以往角度欣賞達悟族之美。 本論文分為六章來分述: 第一章 緒論:敘述筆者的創作研究動機、目的、方法步驟,還有研究範圍。 第二章 台灣美術中的原住民圖像:分成三部份來探討,台灣美術中的原住 民文化發展及歷史上的角色演變、日治時期和台灣光復後時期的台灣原住民歷史發展及美術中的原住民圖像。 第三章 創作理論與基礎:從原始藝術、宗教與節慶祭典、社會心理學三方面作為探討創作主題的理論與基礎,以及對理念追尋的闡述。 第四章 創作內容、形式與技法:說明筆者創作的內容,創作的形式,使用之技法,和構圖之架構說明。 第五章 作品解析:分析在創作上所實踐的作品,其介紹與說明。 第六章 結論:研究與創作之結論及感想,更多的省思及期許。Item 原始‧意象 達悟、魯凱、排灣族的力與美(2005) 林子欽; LIN TZU CHIN現代藝術思潮發展的方向是多元且複雜的,本研究旨在針對台東縣境內彌足珍貴卻即將消失排灣、魯凱、達悟族群的傳統原住民原始藝術文化,以油畫創作的方式來呈現,肯定傳統文化價值觀並轉化為現代藝術創作的源泉。創作方向主要以排灣、魯凱、達悟族傳統文化、神話及祭典為根據,將原住民神話故事題材與人物重新塑造,以研究者的油畫創作呈現原住民部落文化中的力與美,體現原住民文化之美。 以台灣原住民為創作題材之繪畫作品日漸趨多,其中亦不乏精采之作,然而能夠真正深入並了解原住民文化且以系列完整呈現方式之創作者畢竟不多,因此在創作題材的深度及廣度上,創作者用自小生長,最熟悉的這塊土地為創作背景,透過藝術創作的角度來記載東台灣原住民過去生活文化,並抒發原住民的心聲,讓同樣身處在台灣這塊土地的我們,提到台灣的原住民文化時,無法忽略其光輝,並且更能夠欣賞多元文化之美;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首先闡述創作之動機與範圍,其次希望先由原始藝術對西方藝術所造成的影響做一探討,並配合研究者創作過程中對排灣、達悟、魯凱族等族群文化、神話故事、田野調查等等資料及素材之收集,而創作形式與表現方法則說明在創作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技法與素材,最後以創作者東台灣原住民系列油畫創作作品之解析,相互印證,以探究現代藝術創作之多元性並對東台灣原住民生活與情感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本系列的作品類型主要包括排灣族即將消失的,百步蛇的子孫:排灣族紋手老人系列、純潔的百合花:魯凱族、飛魚的故鄉:達悟族等三大部分,期望將取材於台灣這塊土地的原始藝術養分與現代藝術對話,畫出原住民對家鄉深厚的感情,展現原住民堅韌的生命力、人文風景、族群的融合認同,並呈現不同時空下台灣原住民隨時代背景而成長的內在意象。Item 玉山守護者‧布農族生活紀事— 紀朝順繪畫創作研究(2015) 紀朝順; Chi, Chao-Shun台灣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其中原住民文化更是饒富特色,充滿多彩多姿的不同風貌。本研究旨在針對生活於玉山周圍的高山民族—布農族的傳統祭儀、生活樣貌、藝術文化等,以油畫創作的方式呈現,肯定原住民傳統文化價值並轉化為現代藝術創作的泉源。創作方向以布農族傳統生活中的祭儀與狩獵兩部分為根據,透過研究者的觀察、體悟與建構,紀錄下研究者對布農文化的敬意與感悟,也呈現出布農文化的力與美。 以台灣原住民為創作研究題材的繪畫作品已有日漸增多的趨勢,其中亦不乏精采之作,但以布農族為主要的繪畫創作研究,則相對的稀少。本創作內容分為兩系列:一、「生活祭儀系列」:以布農族生活中的祭典儀式、文化活動為主題,傳達布農族的生活面貌、生命哲理與人和自然共存的和諧關係。二、「狩獵紀事系列」:布農族是善於狩獵的民族,本系列以狩獵過程中的儀式為發想,捕捉布農族漸已消逝的狩獵文化,喚起布農族人的記憶與觀者的省思。創作上應用線條與色彩以分割、變形、交錯、融合等方式解構及建構畫面,呈現出畫面的延續性與律動感,在造形和線條上,結合原始藝術思維,予以簡化,注重畫面色彩與形體的平面布局,讓畫面更顯聚焦性。 筆者因服務於布農族部落,親身體驗布農文化,希望透過藝術創作的方式,傳達布農族珍貴的人文文化特色,進而抒發布農文化所面臨的困境,使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不同族群能夠認識與重視這即將隱沒的文化資產,共同珍惜多元文化之美,希冀其文化能綿延傳承下去。Item 排灣族雕刻中警察圖像的產生與意義(2000) 簡芳菲; Chien, Fang-Fei本論文以排灣族中、南部地區 頭目家屋壁板雕飾為例,探討日治時期雕刻中警察圖像的產生,描述此圖像的表現形式及特色,試圖從圖像的觀察出發,分析警察圖像對當時排灣族社會及部落族人的意義為何,了解新圖像產生其背後的因素及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過程。 在論文第一章首先回顧檢討之前學者在台灣原住民藝術方面的研究,並介紹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的重要文獻、論著及排灣族雕刻品的搜集與田野調查的情形。 第二章對於所搜集的頭目家屋雕飾,詳細描述其主題、尺寸、形式、圖紋設計、警察圖像的造型及位置,並說明與雕刻品相關的資料如製作年代、雕刻師、家屋形式及空間配置、地理位置等;另外再比較分析排灣族傳統家屋雕刻的裝飾風格與日治時雕有警察像的雕飾板風格的異同。第三章藉由警察圖像所呈現的形式,去探討與圖像相關的內容,經歷史文獻的考察比照,了解當時警察的任務、功能、職責及生活等狀況。第四章針對警察圖像產生的原因及對為何出現在中、南排灣地區的問題加以研究,另一方面也對此形式造型受到外來文化影響作進一層的探究,包括當時總督府的教育、觀光政策使原住民有新的藝術觀及視覺經驗,或當時書報媒體的傳入,這些外來文化對新圖像的產生及雕刻形式的改變有著重要的影響。第五章是探討及詮釋警察圖像的意涵,透過圖像的分析比較,去解釋形式變遷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並藉許多文獻及田野調查的資料來佐證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