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1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意構之境—曾霆羽水墨創作研究(2009) 曾霆羽; Tseng Ting-Yu本研究首先就水墨畫發展的歷史,做一概念上的釐清。水墨畫從唐代王維開創「渲淡」、「破墨」等表現技法開始,由於契合文人志士「天人合一」等思維,漸漸形成完整之文人畫價值系統,時至西強東漸,在船堅砲利下,知識份子遂提出改革,水墨畫亦進入另一個「改革」的歷程,在啟蒙運動的理性中,現代主義的形式化和進步論中,就水墨的表現語言和圖像結構的拓展上均有豐碩的成果,然而,近幾十年來現代化帶來便利,卻也帶來更多問題,後現代思潮又對理性和進步論等迷思提出反省,水墨畫又進入下一個階段,年輕的水墨畫家對「改革」實已喪失興趣,取而代之的是個人以囁嚅的語境,片斷的詮釋世界。因此筆者以「寫境」、「造境」和「意構之境」三個概念對應水墨發展歷史上的變化。 接著再以「審美精神的轉變」、「表現語言的轉換」和「圖像結構的複合」三個面向來切入分析「寫境」、「造境」和「意構之境」中的同異,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如遇外來文化,會由外而內漸次質變,如西強東漸當時,首現仿效的就是船堅砲利等外顯,接著才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內化,水墨畫的質變亦如此,先從外顯性的表現語言和圖像結構開始,最後才是審美精神的轉變。 最後則以個人所處當下所面對的生存狀態,做一探討和研究。在後工業社會或稱資訊時代的當下,從自然過渡到人化的自然,從真實過渡到虛擬後,在短暫的不適應期後,虛擬世界又變為人的真實延伸,在一連串的變動中,人的如何面對是筆者創作上所欲探討之課題。 關鍵字:水墨、寫境、造境、意構之境Item -神工鬼斧-商周青銅器紋飾藝術研究及其在水墨創作中之表現(2007) 徐偉軒摘要 傳統紋飾圖案,在藝術發展上來說,它具有時代歷史的象徵意涵。世界上每一個民族,都有著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傳統紋飾。一直以來,中國的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繪畫藝術,被認為是中國藝術的正統。事實上,繪畫藝術的發展比裝飾藝術晚了許多,裝飾藝術也是中國繪畫藝術的源頭,其中裝飾性的審美元素,是否可以再度成為創作的重要題材。 歷史上的商周時期,是中國的「青銅器時代」。大量的青銅器及其紋飾藝術表現上,已是歷史上不容抹滅的印記,說它是中國藝術發展的源頭之一,一點也不為過。它傳承了數千年的文化蘊含,孕育、演化出日後中國豐富而多樣的裝飾紋樣母題。這樣的藝術資產不論對於世界或是中國的紋飾藝術,都具有崇高的實質意義。 商周時期是中國由傳說時代邁向信史時代的關鍵時期。商與周兩個不同的政治實體,在其文化背景與歷史環境,卻有著相當程度的關聯性,特別是對於宗教觀念以及封建制度下,從青銅器及其紋飾的演變上,可窺其一二。青銅器紋飾藝術在商周時期的文化表現上中,佔據了相當重要的部份。青銅器不僅造型精美,豐富多樣的紋飾更是當時人們思想與審美的呈現,其巧妙精巧表現風格,不論在內容與形式上,皆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質。 透過商周紋飾的分析、解讀,不僅可以探求商周時期的思想元素以及審美原則,更能刺激並引發傳統水墨繪畫的多元能量,了解原始藝術的感染力是從何而來,為中國繪畫的現代化,提供與以往不同的動力。另外,關於其中宗教的神秘力量,所反映出的神話色彩,是一種單純卻強烈的情感穿透,這是否能為現代水(彩)墨發展的另一條途徑。這其中關係到繪畫的傳統觀,其價值應當重新釐清。在自我創作上,戮力進行實驗與想像力的串聯,將形式上的題材、造型、筆墨、色彩、技巧上,充分的結合,進而成為一種既不違背傳統,又能符合時代意義的創作態勢。 本文主要在探討水墨創作中多元性的表現試探,由「青銅器裝飾紋樣」的探源、研究,了解其背後的繪畫性與其審美觀,進而繼承傳統卻又極為厚實的繪畫概念,提升水(彩)墨畫之內涵,藉此重新審視、論述自我創作意念,並檢討與反省,以期自我創作面相在傳統與現代的能量下發生變化,將水(彩)墨的藝術表現,發展成融合東方韻味的當代面貌。Item 雲嬉 — 雲之「時空的變現」(2008) 蔡靜怡摘 要 本研究運作「雲」這個「主題性」將藝術與科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筆者藝術創作中的一道光。透過對雲的研究,將雲轉換為自我創作的符號,非形塑的,而是內在心靈對美感經驗新的體悟與轉換。以研究「雲」的意涵體會出發,完全依智慧的觀察,照當時繪畫創作的需要,觀機學習。探討氣候中「雲」的現象,試圖在「雲」之特性與論點、「雲」的變與不變之間來研討,「雲」不論遇到什麼樣的環境,都會改變它自己的形體,和環境產生相容,但它的本質卻永遠不變,永遠都是水氣。筆者的「雲嬉」創作體驗,必然牽涉一個自我剖析的過程。而這個自我剖析的過程,也是筆者建立自我風格體系的想法發韌。「雲嬉」能對畫面產生相關影響,亦即營造出一種協調性;其將浸溼創作本身的書寫外衣。換句話而言,「雲嬉」是一種非排他結構,它的平衡與必要性,不但與畫外相關,並能將作品本身與外在環境產生積極影響。在筆者以「雲」作為繪畫符號的作品內部,都有使其不平衡變得平衡的力量,使每一幅作品自成一個完整的平衡體系。Item 知白守黑--陳錫盈水墨書法創作論述(2009) 陳錫盈本論文為筆者的創作論述,以「水墨」與「書法」為表現範疇,以「筆墨」為表達工具,展開「形式」與「內容」的探索與實驗,做為本文的研究主軸。 首先,從畫面構成的關係開始,討論畫面中點、線、面的關係,從線條與墨色變化討論「筆墨」特色與畫面的「虛實布白」在中國繪畫中的運用。 其次,延續筆墨線條的探討,討論書法在符號傳達功能之外的文化意涵與書法寫經的宗教意涵。並舉台灣青壯輩畫家為例,試圖找出台灣當代書法的特色與發展的可能性。 第三,為筆者的創作理念,在作品中分別論述水墨與書法的創作理念與材質實驗。水墨造境部分:在觀察樹林形象而演變出「林」系列,用空中鳥瞰的角度來描寫,所發展出的「長河」系列,以及以鏡攝與對稱構圖方式的「靜」系列。水墨人體部分:將筆者以筆墨線條來描繪人體的學習歷程與習作做一分析比較。書法部分:考量整體畫面的結構,嘗試用平面構成方式來創作,進而消解書法作品中的文辭意義,以文字符號本身的形象趣味來構成畫面。在寫經部分:延續書法的訓練,在書法的「實用美」與「藝術美」的範疇之外,從宗教角度探索書法抄寫經文的意涵,對不同時期的寫經作品材質與裝幀形式進行討論。在材質部分:選用熟紙與加工紙張進行「積墨法」與畫面層次的材質實驗,並在用墨之外,選擇泥金搭配加工紙張來呈現。 在作品說明部分,分別敘述本論文所列出的作品之創作構想與心得。並在最後的結論中,闡述筆者的研究結果與未來展望。Item 宋代「嬰戲圖」的再詮釋-梁曉芬的創作論述(2007) 梁曉芬; Liang Hsiao-Fen本篇創作研究論述為筆者從歷代「嬰戲圖」的發展、題材表現的研究探討,到在教學場域上每天和學生相處時,所體會到的感受、心得,以及身在當代社會之中,對周遭環境無論是人、事、物等方面的感想與心得之總匯。藉由對人與社會之間的互動與影響,來作觀察的主軸,以此為個人創作階段的研究初探。 研究論述的主要架構包括:(一)宋代「嬰戲圖」的發展歷史研究;(二)「嬰戲圖」的延伸創作之可能性;以及(三)創作理念與作品分析,藉由這三大部分的探討來展現完整的創作觀。 在第一章的緒論中,依序說明了創作論述的研究緣由與創作動機、方法與步驟;第二章以歷代「嬰戲圖」為對象,探討嬰戲題材的發展脈絡、時代的社會背景,產生嬰戲題材作品的原因,以及它與當時整體環境的關係;第三章「嬰戲圖」的延伸創作之可能性,回到現代社會觀察,在不同的世代,同樣在孩童身上會反應什麼,而整體社會環境又會帶給未來的一代,有什麼樣的影響;第四章則是筆者的創作理念與作品分析,並舉出作品為例作說明。最後第五章為本論述結論,並展望未來創作發展的可能。Item 印象.蘭嶼 - 藍與綠的交響曲(2006) 簡蘭試圖以創作及攝影等方式,表達對蘭嶼這片土地的人文景物的關懷,並在現代化與原始之間的意義做一個深刻的省思;記錄自己的蘭嶼寫生之旅並透過自己的創作做一次反省與檢討:在創作的過程中,得到來自大自然及原住民部落的養分,同時反省自己所回饋的是尊重或是破壞。 在表現技法上,以寫生旅行的形式進行直接的寫生以及間接的寫生,因此也同時運用了許多的寫真照片,並在文物快速消失的現代,在文獻上進行蒐集及探討,在紀錄的同時,不只以外在形的紀錄,也希望能有內在情意的表達;不拘泥具象與抽象之間,期盼能同時表達出心中無限的創作空間,也能從具體觀察萬物中得到啟發,不致流入偏頗,同時也能對自己的理想有一許堅持。 在觀察記錄的同時,對無可避免的觀光化進行時空上的比較,大自然需要漫長的時間所培育出來的人文環境,極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中消失殆盡,忙碌的現代人視蘭嶼為休憩場所,消費這些大自然以及原始部落的資源,以滿足好奇心,同時無可避免的將經濟活動帶入蘭嶼,造成原始部落的觀光化;一方面讚嘆它的美麗,一方面將核能廢料送往蘭嶼儲藏,如同在欣賞美麗風景的同時,腳下正好踩著這美麗的風景。 無論如何,客觀地來說,現代化發展的腳步是一直持續的,也並非全然地帶來破壞,所有的互動所發生的影響也非一時間所能全然顯現。本次研究的主題內容暗喻大自然中美麗的藍色與綠色,在這後現代的多元社會中,有它象徵的意識型態,無論是政治上或是在人們的心中他們都存在著某種象徵意義,此次展出以寫生作為出發點,期許能透過造景進而寫景,寫出自己心中的風景;或許是一種理想,但期許能有一些堅持,真誠面對自己,轉化吸收的資訊;一如我們成長的土地,無懼外在的轉變,一一轉化成為自己獨特的人文精神。 在研究所期間,有幸在江明賢老師容納百川的精神下,受教於江老師,以及受到許多老師深刻教導的影響,深覺受益良多,今後如能有一許所成,皆要感謝老師的教導;同時更要發自深省,努力不懈提升自己,朝自己的理想邁進。Item 山海觀---台灣北濱海岸生態水墨創作技法研究(2006) 趙文雄論 文 摘 要 臺灣的地理環境,處於四面環海,北濱海岸地形地貌變化多端,構成舉世聞名之海岸風光。風景秀麗,地質地形景觀多采多姿,處處羅列著許多巧奪天工的奇岩怪石,更令人難以忘懷與留戀。筆者選擇它作為此次創作研究的主題與對象,便是期待透過水墨的技法表現,來描繪各種海岸地形地貌。擬藉由創新符號與表現技法、以最熟悉的筆墨工具來分析自己的創作,讓水墨創作臻於新的意境。 本研究筆者擬從山石與海景的描繪之技法淵源,加以追溯、探討中國傳統與當代山海描繪之水墨技法,並以台灣北濱海岸主要地形景觀,創作台灣北濱系列作品,藉由水墨技法之表現,來描述藝術創作的實踐方式和理念的追求,以探討筆者對寫生創作的嘗試與思索,讓作品更具意義。就每幅作品的創作動機、構圖與形式、媒材與技法、主題內涵加以敘述詮釋,來探索藝術創作的方向。並期許以傳承古法、學習當代、實驗探索與開創新境,作為個人創作努力的方向描述作總結。 期望以此次研究之成果,來追求「水墨創作」之嶄新境界,作為筆者日後在水墨創作領域的新起。 關鍵字:山海觀、北濱、東北角、水墨、藝術、台灣、海景、寫生。Item 筆墨大嵙崁 - 彩繪大嵙崁溪之創作理念與技法實務之探討(2007) 黃哲夫對大溪的靈山秀水—情有獨鍾。走過大溪的老街、古厝、寺廟、古道…歷史所刻劃下的痕跡,縱然時光荏苒、滄桑今昔,舊情、舊景,明示了過去時空的真實存在,註1坎津八景依舊坾立著,腑視母親的哀吟,裸露的磐石,禪定於河床中,告訴我這是咱的家鄉。遠遊的溪哥,激發出哀樂的感嘆。我從遠處回來,重溫魂牽夢縈的這塊芳土─大溪小鎮。我愛〝她〞甚於一輩子都不願離開她懷抱的鄉親們。註2 遊子們對家鄉的感情澎湃,思緒起伏憶起家鄉的往昔,子民們對自己身為大溪人都有一股驕傲感,因為她賜予太多、太多的明山秀水、優渥的人文環境,而面對著現實母親的傷痕累累,沉默的在呻吟,難免失落,絕望的情思湧上溪哥們的心頭,大嵙崁的歷史值得回顧、宣揚,大嵙崁溪的現況則要用心關照研究 ,已為延續母親的慈暉永在,繼續不斷的呵護子民們。 本論文研究探討是以大嵙崁溪流域為主軸,並藉此來參透家鄉的地理環境及人文歷史,以為「筆墨大嵙崁」的藝術創作更能彰顯其精神,及個人在水墨創作上走出一個新的里程,以下茲將論文的架構分述之: 第一章:緒論為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內容,來說明大科崁的現況,如何以創作來喚醒人們對自然景觀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第二章:歷代溪石、山岩畫法探討,從中國古代唐宋以至明清、現代、台灣、大陸的畫家各在不同的本位創作的經驗,以為吾人對現代水墨溪石、山岩之認識。 第三章:大科崁溪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從淡水河及其支流,現況及其演變,從歷史、地理、地質…等研究,旨在探索家鄉河流緣起的特色及現實的衝擊中回歸人文關懷的發源點。 第四章:彩繪大科崁溪技法實務之探討。 以地理河段位置,分做研究寫生探討之程序,藝術家們從各種不同的媒材、方法來探討如何藝術創作。 第五章:創作理念與作品解析。 說明創作原由和表現形式。 第六章:結論。 借由創作的思想及經驗說明如何檢討過去、以策將來。Item 山靈的眼睛(2005) 陳海贊「靈」的存在,並非新論,自古中西皆有神靈崇拜與行巫以祈福避禍的文化。時至今日,泛靈信仰仍處處可見,乃因「超自然現象」無法因科學昌明而消失,人神中介者行巫已達「天人感應」的「應驗現象」確實存在又不可解。 西方學者與科學家對「靈」與「巫」的玄祕,相繼提出足以取信於「現代人」(以科學眼光看待事物)之論述與實驗,;許許多多的研究證實靈界確實存在。 泛靈思想除了影響原始初民的生活型態外,其巫術性質的聯想與象徵,也提供了藝術創作的養分;即便原始藝術只是儀式化的藝術,其神秘能量也影響現代藝術。 個人有關「山靈」與「心靈」系列作品,以眼來代表山的靈性在技法、材料上沿用了部分傳統的優點,但也為了使作品能更忠實的「訴說」而自然地運用了「新」的成份。在形式上,不論題材的揀取、構圖的安排或筆墨的運用,都因表達意念的需求而有創新之處;作品的內涵既有「山靈」的生命流動,更有個人藉之宣洩的思維和情感。Item 符籙美學-符籙的符號、象徵與圖像之創作(2005) 楊盛錩; Yang ,Sheng-Chang「符籙」,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巫術文化,具有神聖的象徵意涵與心靈圖像;更蘊含著不可解說的玄學意義,經由道士長期施用與道家的論述,已經形成一系列的符碼系統,這一系統,以信仰為基礎,被運用來治病、祈福、鎮災、解煞、求財等,是一龐大而又神秘的道家符碼系統,這個符碼系統,以書寫與圖像為主,孕藏強烈的道家思想,具有神秘、不可解、未知與玄學的情境。 本文藉由「符籙」的圖像與符碼,試驗水墨創作中可表現的多元面向,以一系列藝術理論為論據,強調創作的觀念、意境、形式與技法,並以「符籙文字的神聖性」、「符籙圖像的象徵性」及「符籙儀軌的通靈性」三種觀念為出發,反省本土文化與國際思潮的相容性,進而將式微的本土文化,建構出台灣本土另一種新的訊息符碼,並試圖從中國「符籙」的素材中,加以運用水墨、水彩、膠彩、蠟筆等媒材的實驗來表現,並開發出一系列可以欣賞、可以閱讀,且耐人尋味的「符籙美學」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