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Browsing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by Title
Now showing 1 - 20 of 395
Results Per Page
Sort Options
Item 108課綱第四學習階段國語文閱讀素養 線上評量之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8-12-??) 謝佩蓉; Pei-Jung Hsieh儘管聽、說、讀、寫都是108學年度預定實施之國語文新課綱的重要元素,然由基本理念可窺知,閱讀能力是新課綱非常重要的關鍵。為發展符合新課綱第四學習階段閱讀素養所需線上評量,本研究目的為建立新課綱第四學習階段國語文素養導向評量發展模式並檢視其成效,從評量架構的建立、文本的挑選或撰寫原則、命題原則等三個方面探討,並分析素養導向試題心理計量特性以支持素養導向評量發展模式的有效性。援用三角檢證法,經由三場評量架構專家會議、20場命題工作坊,本研究取得三向度評量架構與16項評量指標,建構五項文本的挑選或撰寫原則,10項素養導向試題之命題原則,以及23篇文本之201題閱讀素養導向試題之效度證據。試題置於i-Assessment研究團隊所開發的線上平台進行預試。經三梯次預試,對象來自全臺灣58校1,685位國中七、八、九年級學生。以試題難度、鑑別度、Rasch模式之適配度呈現試題心理計量特性,分析軟體為R,Package為CTT和TAM。17篇文本(73.91%)試題之平均鑑別度指數達 .30以上。選擇題平均通過率介於 .45~ .74之間,難度分布廣;半數建構題為高層次評鑑與省思題,其鑑別度指數平均 .37、平均通過率 .24,屬高鑑別度、高難度試題,符合期待。試題具備良好心理計量特性,併同歷程中專家肯定的效度證據,共同支持素養導向評量發展模式的有效性。最後透過範例試題,提供教學現場作為命題實務參考。Item Blog 網路學習社群對大學生藝術通識課程知識建構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1-06-??) 盧珮綺本研究旨在探討blog 網路學習社群在大學藝術通識課程之應用及對學生知識建構之影響,研究對象為86位「藝術鑑賞」通識課程選修學生。本研究blog 網路社群為以建構主義教學相關理論為核心概念,結合Web 2.0 知識分享與共構,以及應用blog 平臺之課程網路社群,目的在輔助學生進行藝術通識課程學習。本研究依據不同的blog 網路社群互動型態,將學生分為教學助理參與組及對照組,以進行教學實驗,在「教學助理參與」實驗組中,本研究參考Salmon (2003) 提出之五階段線上教學模式,由教學助理進行線上教學並參與blog 社群之互動討論,並應用Gunawardena 、Lowe 和Anderson (, 1997) 的Interaction Analysis Model 知識建構編碼表作為資料分析研究工具,以進行教學助理與學生blog 互動內容之編碼分析,探討blog 網路學習社群融入教學對大學生知識建構之影響。研究結果blog 網路學習社群與教學助理線上教學對學生知識建構程度有正向影響,且教學助理提問技巧與適時運用教學策略為學生產出高階層知識建構之主要影響因素。惟學生主動參與線上社群活動、發表回饋意見之積極度與反思深度仍待加強。最後提出未來Web2.0 與網路社群教學建議。Item CORI 融入社會領域教學對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生閱讀成效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3-??) 陳海泓; Hai-Hon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概念導向閱讀教學(Concept-Oriented Reading Instruction, CORI)融入社會領域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動機、閱讀理解策略的運用能力與閱讀理解力的影響。採準實驗研究之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臺南市某國小兩班學生為對象,實驗組29 位,進行CORI教學;控制組28 位,以教科書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實驗教學14 節,以「閱讀動機問卷」、「閱讀理解策略運用能力評量」和「閱讀理解力測驗」作為研究工具進行前、後測。以t 考驗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顯示:CORI 能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的閱讀動機、增進學生閱讀理解策略的運用能力,以及學生的閱讀理解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社會領域教師實施CORI 教學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Dewey 良師論與職前師培課程主張評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06-??) 單文經; Wen-Jing Shan本研究旨在探討與評論J. Dewey 對於良師及如何以職前師培課程養成如此良師的看法。研究者進入有關文獻,理解其內涵、探討其意蘊,並評析其主張,藉以獲致啟示。在說明研究緣起、文獻回顧與研究問題後,本研究先由三方面解析其良師論,再據以說明其職前師培課程的理念與作法。隨後,研究者在評析Dewey 主張的特點與可資商榷之處後指出,時下良師除應教導學生運用思考方法解決各種問題之外,尚須引領學生妥予面對難以解決的人生困境;而執事者有鑑於過往職前師培課程內涵有偏重理論層面之虞,乃有轉而加強實務層面的趨勢,但應注意切勿矯枉過正,輕忽了確能適切引導實務改進的理論。Item Differential Item Functioning Analyses in Large-Scale Educational Surveys: Key Concepts and Modeling Approaches for Secondary Analysts(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1-03-??) Xiao-Shu Zhu; Andre A. Rupp; ling Gao大型教育評量研究常採用多階段抽樣的設計( multi-stage sampling design) ,透過對母群體之抽樣單位進行分層以抽取受測者。此外,還會採用複雜題本設計( complex booklet design)的方式將題目組成多份測驗題本。在此情況下,欲確保公正測量出不同受測群體的能力,關鍵在於能夠有效偵測所採用的題目是否具差別試題功能(differential item functioning, DIF )。本文旨在介紹探討在大型教育評量複雜設計之下能用以偵測差別試題功能的建模方法,並應用六種可用於偵測DIF 的多階層廣義線性模式(hierarchical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 HGLMs) ,再透過電腦模擬比較它們偵測DIF 的效力。接著叉將這些模式應用到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研究(TIMSS) 的實證數據上,藉以探測是否存在一致性的性別DIF ( uniform gender DIF) 。Item Facebook 的使用對成人混成式學習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4-12-??) 賴素純; 莊雅茹; 顏春煌; Su-Chun Lai; Yea-Ru Chuang; Cheng-Huang Ye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導入Facebook 輔助以數位學習為主的成人學習者學習,是否可增加互動機會、降低因時空分隔產生的學習孤立感,進而提升學習滿意度?採用實驗設計法,以兩班64位成人學習者為研究對象,使用混成式學習模式並參考Salmon(2003)的五階段模型設計非同步教學活動。研究發現:一、採用Facebook 可增加學習者之社會臨場感與學習滿意度,但對合作學習態度及學習成績則沒有顯著影響;二、社會臨場感、合作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績彼此具有顯著正向關係;三、社會臨場感會正向影響學習滿意度;四、社會臨場感為學習滿意度的重要影響因素。本研究成果可作為成人教學者在教學策略及方法的設計參考。Item Freire對話行動理論的主體觀點及五個規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4-06-??) 蘇鈺楠; Yu-Nan Su面對著包括意識形態在內的宰制結構,批判教育學秉持著動態文化觀,相信主體間互動所產生的能量可以帶動結構的更新與主體的解放,而此種互動的開始便是P. Freire所提出的對話行動理論。本研究旨從主體觀點來探究Freire 對話行動理論,發掘在交互肯認的基礎上其對話理論深受G. W. F. Hegel和K. Marx之影響,且其先前假定係以倫理關懷做出發,在內容上包括了愛、謙遜、信心、希望及批判等五個部分,最後則據此提出在教育上之涵義。Item OECD國家與臺灣之教育績效比較:以PISA科學素養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7-12-??) 彭開琼; 張佳雯; 李瑞生; Kai-Chiung Peng; Chia-Wen Chang; Jui-Sheng Li本研究的焦點在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及臺灣科學素養之比較,研究內容包括彙整科學素養評量結果、進行科學素養成就統計分析、探究影響科學素養成就的相關因素、評估OECD 會員國及臺灣科學素養成就的整體效率值,以提出各項教育績效評估的建議。研究對象為參與PISA 2012評量的學生為主。本研究主要資料來源為OECD之2012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的調查結果,採用的研究方法為三階段包絡分析法:第一階段利用DEA中的CCR、BCC 模式分析各種效率值,第二階段利用Tobit 迴歸去除環境因素所造成的相對無效率,第三階段則把調整後的產出項投到模型,分析調整後的各種效率值。研究結果顯示,經第二階段調整產出項後,第三階段分析結果顯示,各國的平均技術效率值及純技術效率值是提升的,而規模報酬遞減的國家數量明顯增加,且與第一階段的效率值有顯著的差異。所以各國皆面臨不同的經營環境,這些因素會干擾各國的經營效率評估,如果不事先予以消除,將會使各效率值的評估結果產生偏誤。因此,可以發現達到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值為1 的國家數量增加,而規模報酬固定的國家由30 個減至13 個,顯示此報酬狀態為該國在投入與產出的比例上最為恰當,因此無須做任何改善與調整,規模報酬遞減的國家由5個增加至22 個,顯示此報酬狀態為該國在投入與產出的比例上過大,因此各國政府可考慮調整或降低投入產出的比例,避免可能因規模過度擴張導致資源浪費的情形。Item PBL融入師資培育教學實習課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3-06-??) 徐靜嫻; Ching-Hsien Hsu㏄能力導向的教育模式已逐漸成為世界各國培育專業人才的重要方式。在此理念下所強調的「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在醫學、護理、科學等領域上的應用,都顯示對於實務人員面對錯綜複雜實務問題的解決能力培養上,有相當不錯的成效。借鏡於這些領域的經驗,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問題導向學習融入教學實習課程對學生產生之具體學習成效,以及PBL融入教學實習課程之適切性。本研究以三種量化問卷,蒐集學生對案例問題、PBL教練行為的適切性,及其在教學知識與技能、學習能力與興趣和專業互動能力等三面向提升的感受。此外,亦藉由上課實錄、學生學習文件、訪談與研究日誌等質性方式,瞭解PBL運作之情形。研究顯示,師資生在教學專業知識與技能、學習能力與興趣,以及專業互動等能力上均有極正向之學習成效;同時,PBL融入教學實習能提升學生未來面對教學問題的解決能力。Item Plato《理想國》與Gilman《她鄉》烏托邦主張及教育思想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3-03-??) 方永泉; Yung-Chuan Fang本研究主要以Plato《理想國》與二十世紀C. P. Gilman《她鄉》作為探究對象,並比較分析兩者烏托邦主張及教育思想之異同。兩者均為歷史中重要的烏托邦及教育思想文獻,也有類似共產社會的觀點,然而,兩者設定烏托邦之基本原則及所呈現出來的教育風貌卻大相逕庭。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方法,探討並比較了兩人的烏托邦教育思想,並且闡發了烏托邦在現代社會中教育的重要性。研究結論如下:一、在現代社會中,具備「反偶像崇拜傳統」精神的烏托邦主義,可能才是烏托邦真正精神之所在;二、比起理念論式的「靜態烏托邦」,現代社會中吾人需對演化論式的「動態烏托邦」投以更多關注;三、Plato 與Gilman 欲培養之女性形象可說幾無二致,但兩者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對於「母性」或「母職」的看法。Plato 並未正視「母職」的重要性,但Gilman卻賦予「母職」最崇高地位。此一差異對我們重思教育定義可說極有意義。Item QR圖碼應用於汽車修護課程翻轉學習模式差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9-09-??) 張俊興; 蔡其瑞; Chun-Hsin Chang, Chi-Ruei Tsai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於汽車修護技能課程中融入QR圖碼進行翻轉學習,並探討製作翻轉課程學習內容的學習者及使用翻轉課程的學習者,兩組學習者學習成效的差異。在學習前後,將利用前、後測瞭解兩組學習者學習狀況的差異,並就前測成績將學習者分為高、低分組。而在實驗過程中,學習者自行應用智慧型裝置讀取QR圖碼,以獲得相關資訊自主學習,因此本研究將量測學習者的探究型及興趣型求知性好奇心。研究結果顯示,製作學習內容組的學習表現較使用學習內容組的學習表現來得好,且製作學習內容組的探究型求知性好奇心亦較高,但兩組在興趣型求知性好奇心並沒有顯著差異。研究結果支持教師應用QR圖碼於汽車修護翻轉學習課程中,能有助於學習者在汽車修護專業之學習。Item The Trajectory of Cultural Taste: Influence of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al and Class Mobility on Cultural Taste(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7-09-??) 莊致嘉; 林大森; Chih-Chia Chuang, Da-Sen Lin在過去的20 年間,臺灣經歷明顯的產業調整和社會轉型。但很少有研究從社會變遷的脈絡去瞭解文化品味與社會流動的關係。本研究以Bourdieu 對生存心態、文化品味和社會經歷軌跡的討論作為理論基礎,使用1997 年和2007 年施測的《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去探討臺灣社會的文化品味變遷及代間社會流動對文化品味的影響。研究發現,1997 年和2007年的文化消費行為都是以文化品味的多樣性為主要的特質,而非Bourdieu 的秀異邏輯。子代的教育是影響個人文化品味多樣性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才是客觀階級。本文的研究結果也支持社會流動軌跡會影響文化品味多樣性的論點。代間的教育和階級流動軌跡是形塑文化品味多樣性的重要因素。代間階級向上流動者比非向上流動者有更多樣化的文化品味,而且向上流動的跨階數與文化品味多樣性呈正向顯著相關。代間教育向上流動者或向上流動跨階數愈多者都比再製父代教育位階者的文化品味更多樣化。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代間教育向下流動者的文化品味多樣性也明顯高於未流動者,這個情形與階級向下流動者不同。因此,代間的教育和階級流動軌跡對於文化品味多樣性的影響作用並不全然一致。Item Using PISA and TIMSS Mathematics Assessments to Identify the Relative Strengths of Students in Western and Asian Countries(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1-03-??) Margaret WuWu (2009) 的研究曾將2003 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的數學表現,與「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 八年級學生的數學表現做一比較,結果發現,西方國家在PISA 的表現大致上比在TIMSS 的表現為佳。本研究則將TIMSS 公開的題目分為兩組,一組與PISA 的架構相符,另一組則不相符。其中, TIMSS 評比有很多幾何與代數的題目是屬於「純粹的數學」題(即末以真實生活情境作為背景的數學題) ,而這些題目並未出現在PISA 評比之中。本研究檢視六個國家在這兩組題目表現上的差異,藉此反映出西方與亞洲國家的相對強項與弱點,接著再將這些強項與弱點連結到PISA 與TIMSS 評比的內容上。有證據顯示,西方與亞洲國家在PISA 與TIMSS 的差異表現可歸因於兩評比題目種類的不同。Item 一樣軌跡兩樣情(國立臺灣師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9-12-??) 黃源河; 符碧真; Yuanher Robin Hwang; Bih-Jen Fwu隨著國際化浪潮興起,比較研究日漸受到重視。過去比較研究著重各國制度與實務的比較,近來採文化比較角度,探究形成制度與實務背後的社會文化脈絡。本文比較美國與我國師資培育機構轉型與教師質量,結果發現,兩國師資培育機構形式發展的歷史軌跡雖然相似,但是師資的「質」與「量」卻大異其趣。美國長久以來深陷教師數量不足及素質低落的困境,而我國則是教職出缺、競爭者眾,素質相對優秀,亦即「一樣軌跡兩樣情」。美國教師社會地位低落、薪資微薄,故難招募足夠數量的優秀師資;我國教師社會地位、薪資相對較優,故能吸引優質教師。追本溯源可能與西方「教僕文化」及我國相對應之「聖賢文化」密切相關。Item 三向度自我對待策略之建構暨其與完美主義、學業/社交焦慮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22-03-??) 張映芬; Ying-Fen Chang個人內在因應策略為其能否適應負向外境的關鍵,且依自我悲憫、沉默理論,負向外境中,自我對待策略影響個人適應甚巨,過去文獻卻甚少著墨於此,故本研究中聚焦自我對待策略,並探討其與相關變項之關係。本研究抽取兩批國二學生為樣本,共2,680人,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一、「三向度自我對待策略模式」比「二向度自我悲憫/貶抑、自我沉默模式」、「二向度自我悲憫、自我貶抑/沉默模式」更適配;二、「完美主義、自我對待策略、學業/社交焦慮關係模式」皆與觀察資料適配;三、自我導向型、社會期許型完美主義在意皆正向預測自我貶抑/沉默;四、自我悲憫/貶抑分別負、正向預測學業焦慮,自我沉默正向預測社交焦慮;五、自我導向型、社會期許型完美主義在意皆正向預測學業/社交焦慮。Item 不同範例展示及實作經驗對國中生科技創造力的影響(國立臺灣師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9-12-??) 張玉山; 李大偉; 游光昭; 林雅玲; Yu-Shan Chang; Ta-Wei Lee; Kuang-Chao Yu; Ya-Ling Lin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創意層級的範例展示及實作經驗對國中生科技創造力的影響。研究方法採用二因子實驗設計之準實驗研究,研究對象為231 位臺北縣國中生活科技課程的學生。主要研究工具為產品創意量表,內容包括整體評分、主題設定、色彩變化、造型變化、材料種類、外加機能、組合方法共七項。研究結果顯示,實作經驗對學生作品的造型設計與外加機能設計,有顯著的創意效果;高級與中級創意成品範例對學生作品的整體評分、主題設定、色彩變化、造型變化及外加機能,都有正面的創意效果;但是在材料種類與組合方法方面,不同創意層級的範例展示及實作經驗會有交互影響。Item 世代分析:教育部體適能政策推展績效之追蹤評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2-09-??) 施致平; 李俞麟; 羅晨溦; 謝靜瑜; Chih-Pin Shih; Yu-Lin Lee; Chen-Wei Lo; Ching-Yu Hsieh教育部推展學生體適能政策迄今已逾10 年,在挹注諸多資源執行之後,其成效為何?應是政府單位與推動計畫者最為關注之議題。因此,本研究乃在於瞭解教育部體適能政策推展之現況,分析體適能檢測成效,探討不同變項學生對體適能評量之差異分析,並以潛在成長曲線模式分析與評估教育部體適能政策推展之執行效益。本研究以98學年度入學之七~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依各縣市學生人數比例,採用分層叢集隨機方式進行抽樣,共回收有效樣本3,797筆。具體之研究發現為:一、校園體適能推展情形良好,然學生運動參與情形及身體活動量仍嫌不足;二、男女生體適能檢測成績呈現下滑趨勢;三、國中生於體適能認知測驗、態度及規律運動自我信心上,存在差異情形;四、潛在成長曲線模式驗證達適配性,僅在體適能認知測驗呈現正成長,在體適能態度與規律運動自我信心則為負成長。有鑑於此,政府相關部門應再重新審視體適能之推展活動與策略,並加強有效之追蹤考核,以提升校園體適能之執行效益。Item 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1-12-??) 楊淑晴; 黃麗蓉; Shu-Ching Yang; Li-Jung Huang近來歷史教育的目標,已逐漸從傳統史實傳遞中鬆綁,走向強化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之趨勢。其中,「歷史神入」(historical empathy)與「歷史觀點取替」(historical perspective taking,HPT)乃為一適合應用於中學生歷史思維教學的切入點。本研究參照Hartmann 與Hasselhorn(2008)提出的歷史觀點取替模式為架構,編擬一份適用於國、高中生之歷史觀點取替測驗工具,以高雄市某八年級、九年級學生,以及某高中二年級學生為施測對象,得有效問卷1,017份。研究結果顯示,因素分析抽取出含括「以現代觀點取替」(present-oriented perspective taking, POP)和「歷史人物的角色」(the role of the historical agent, ROA)的「現代觀點」與「歷史脈絡的理解能力」(students’ ability for historical contextualization, CONT)兩個因素。年級、性別之差異結果發現:男、女生在整體歷史思維能力上並無顯著差異存在;但在「歷史人物的角色」層面中,女學生的分數比男學生高;在「歷史脈絡的理解能力」因子中,九年級學生的得分顯著高於八年級學生,而高二學生的得分亦顯著高於八年級學生。相關分析研究結果則顯示中學生閱讀歷史小說或故事的頻率愈高,愈會將歷史相關事件放在合適的脈絡中去理解、思考。本研究並進一步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教師、後續研究者作為參考與修訂之方向。Item 中學生考試壓力與個人特性:潛在類別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9-09-??) 趙子揚; 宋曜廷; Tzu-Yang Chao, Yao-Ting Sung本研究欲將個人特性納入既有的中學生考試壓力架構之中,並檢驗中學生之考試壓力與其個人特性之關係,驗證高考試壓力且中成就的學生,其個人特性上有特定的組型,包含較高的不確定性、神經性、低自尊、外控性,以及較低的外向性。本研究採分層隨機抽樣,共召募了1,858名臺灣九年級學生完成問卷填答。在問卷上,本研究採用中學生考試壓力量表,以測量學生考試壓力的程度,同時以自編之26題二元計分的個人特性問卷,作為個人特性的測量;在學業成就方面,本研究以學生在2014年之國中教育會考分數作為指標;在資料分析方面,本研究以潛在類別分析,以學生考試壓力、學業成就及個人特性之作答資料,將學生進行分類。結果發現,以本研究所蒐集之資料而言,將學生分為四類最為適當,並將這四類學生分別命名為高壓中成就組(22%)、中壓高成就組(26%)、低壓中成就組(32%)及低壓低成就組(20%)。相較於中壓高成就組及低壓中成就組的學生,高壓中成就組的學生有較高的不確定性、神經性、低自尊、外控性,以及較低的外向性,此結果與先前理論相符。同時,研究結果也發現,低壓低成就組的學生亦有較高的低自尊,以及程度中等的不確定性及外控性。研究結果顯示,中學生的考試壓力與其個人特性有關聯性,除了驗證先前理論可能影響壓力的神經性、外向性、自尊及外控性等個人特性之外,也說明學生的不確定性可能是影響考試壓力的其中一項個人特性。本研究將就中學生考試壓力與個人特性的關係進行討論,並提出教育實務上的建議。Item 中小學教師換證制度之研究:體系內涵、遭遇阻力與配套措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21-09-??) 吳清山; 王令宜; 林雍智; Ching-Shan Wu, Ling-Yi Wang, Yung-Chih Lin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與教育品質的保障息息相關,因此也成為國際重視的重要議題,透過實施教師換證制度,定期更新教師所需之專業知識,不但有助於教師提升專業能力,也能獲得社會各界信任。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小學教師換證制度之內涵、可能遭遇阻力及配套措施,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方法,以學者專家、教育行政人員及學校教育人員為對象進行研究。本研究結論包含:一、換證能夠有效增進教師專業知能、維持專業水準和確保教學品質;二、換證週期以10年為最合適;三、換證採計條件以研習進修時數占多數;四、免除換證條件以獲得政府或民間團體舉辦之全國性特殊優良教師獎占多數;五、延緩證照更新條件,贊成換證期間內因生產、育嬰、侍親等事由辦理留職停薪者占多數;六、主政核發單位,贊成教育部者占多數;七、換證辦理單位贊成地方政府研習機構者占多數;八、推動換證遭遇之阻力,最主要為缺乏法源依據;九、推動換證之配套措施,主要為將換證明定於《教師法》內,取得法源依據。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再提出若干建議,供規劃及推動中小學教師換證體系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