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Subject "Action Research"
Now showing 1 - 20 of 5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108課綱下生活科技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2022) 潘怡安; Pan, Yi-An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旨在探究新北市快樂國中(化名)在108課綱科技領域的成立下,為改變生活科技實作課程與提升教師專業成長所發展之生活科技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藉由研究者省思、觀察記錄、個別訪談以及文件分析等工具蒐集資料,瞭解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階段、探究社群運作策略、分析社群運作對於生活科技實作課程實施情形以及對教師專業成長之影響,並探討生活科技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所面臨之困境與因應作法,本研究經整理與分析後歸納結果如下:一、快樂國中生活科技課程實施情形受到我國課程實施脈絡所影響二、快樂國中生活科技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經歷「籌備階段」與「運作階段」三、快樂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策略包含「生活科技課程實施」、「教師增能」、「共學與共備」等三大主軸四、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有助於改善生活科技的教與學五、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面臨結構、技術與支持條件等問題Item 5E探究式教學融入高中數學多元選修之行動研究(2018) 張家銘; Jhang, Jia-Ming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探討5E探究式教學融入高中數學多元選修之可能性,以了解習慣傳統講授教學的學生,在5E探究式教學課程後,學生在數學學習成效上的改變。本研究將教師經由實施探究式課程的行動歷程中,得到的省思、心得與專業成長作彙整,提供未來各高中數學教育工作者以及多元選修教師在實施5E探究式課程或多元選修的教學活動參考。 本研究以研究者所任教高中的一年級學生中,選修本數學多元選修課程的學生(共計20人)為研究對象。以高中一年級上下學期的數學單元為教學內容,並參考近年來數學科學測試題為主要教材,以每個單元各為一個主題作試題的挑選與統整,並以課本為主要鷹架的工具書進行教學。本課程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分成兩個行動期,課程共計13週,每個循環皆以高中一年級每個「數學單元」為主題實施5E探究式教學,透過5E探究式學習環的「參與」、「探索」、「解釋」、「精緻化」以及「評鑑」等五個步驟來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本研究學習成效分為認知與情意,認知面關注學生數學成就表現之提升,情意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動機與興趣等態度上的改變。以本研究的教學歷程分析,學生每週的意見回饋單以及訪談,進行質性探討,並輔以學者林星秀編製之「數學學習態度量表」進行前測、後測作量化資料的分析,來探討5E探究式教學融入高中數學多元選修的實施成效。資料分析的結果歸納如下: 一、5E探究式教學理論有助於高中多元選修課程的實施與設計。 二、5E探究式教學課程實施有助於學生探究與改善學習問題。 三、5E探究式教學課程實施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未來在5E探究式課程融入數學課程以及高中數學相關的多元選修課程上的教學設計與參考。Item CLIL教學應用於一年級雙語體育課程之行動研究(2024) 周儀欣; Chou, Yi-Hsin本研究旨在探討內容與語言融合學習(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簡稱 CLIL)教學模式應用於國小一年級體育課程中之成效並記錄課程進行之教學行動與省思。研究者藉由行動研究法,蒐集學生課堂相關資料,進行資料分析、描述,並針對研究現場進行資料的詮釋,另以「雙語體育課程測驗卷」、「雙語體育態度量表」、「體育技能檢核表」等作為量化評量輔助,藉以了解學生在經過CLIL雙語體育課程後,對學科知識及語言學習的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為何,並透過反思、修正及調整教學的循環歷程,發展出一套完善且可用的雙語體育教學模組,以利未來雙語體育教學之推行。本研究所獲得的結論如下:(一)研究者所設計的雙語體育教學模組以CLIL金字塔為課程發展架構,而在教學活動設計上參考理解式教學法「簡易活動競賽」、「賽後討論與技能教學」、「動作技能的練習與精進」及「競賽活動與評量」等四步驟進行教學。(二)經過雙語體育課程教學後,學生對於雙語體育課程抱持正面積極態度,並不會因為課程以英語進行而感到焦慮或恐懼,能夠理解並掌握課程內容並能達成學習目標。(三)據研究結果顯示學習者的英語能力與體育能力皆有所提升,故可推斷進行雙語教學不會干擾學科之學習。且學科和語言之同步學習,反而可提升學習者語言學習之進步。Item STEAM教學融入高中地理科探究與實作課程之研究-以糖度計繪製糖度地圖為例(2024) 王品閑; Wang, Pin-HsienItem STS模組教學探討高中生「生活型態」、「學習科學信心價值觀」之行動研究(2010) 黃于真本研究的目的是結合課本中的教材與時下的熱門議題,自行開發『滲透現象』和『生活中的合成聚合物』兩套STS模組課程,並在行動教學後藉由蒐集、分析數據來探討學生在相關概念及學習上的成效,及STS模組教學對於高二學生『生活形態』及『學習科學信心價值觀』的影響。本研究之對象為彰化縣某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共38人,兩實驗模組皆施測於同一班級,本班即為常態編班取樣為方便取樣。研究結果如下: 1.在STS教學活動後,學生在知識層面有明顯成長。研究者自行設計之『滲透現象』、『生活中的合成聚合物』模組,學生的科學概念前、後測平均分數差異分別達到22.6和17.6分,進一步將科學概念成績進行配對t檢定則t值分別為-8.28及-4.0均達顯著(p< 0.05),說明模組活動對於學生知識層面的確有影響。 2.學生在『生活形態』量表的向度一(流行時尚部分)平均分數為3.23,分佈為中等偏正向的態度,說明了學生是願意追求流行及接受冒險的。而向度二(務實取向)方面學生平均分數為3.96為正向的態度,說明了學生在生活態度中偏向務實層面。向度三:(自我成長)平均分數為3.72為中等偏正向。 3.學生在「學習科學信心與價值觀」量表(正向敘述)偏低,平均分別為2.33分與1.61分,說明了受測者對於學習科學的信心及價值觀普遍偏低,但在經過模組教學後,還是可以讓學生對於學習理化的信心顯著增加。 4.大部分學生對於本次教學模組抱持著正面的態度,包括認為本次教學很有趣、覺得這種上課方式比只聽老師講解課本內容好、希望下次還有類似的方式進行教學。 綜合上述幾點,本研究將STS模組教學融入價值相關議題。讓學生成功學習相關科學概念,並改變學生生活形態且提升學生學習科學的信心與價值觀,希望日後此類型STS模組可以更廣泛得運用且落實於實際教學中。Item 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國中CPR教學之行動研究(2012) 蔣金靜; Chiang, Chin-Ching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人人必備的救命技能,然而在國中所編列的CPR課程乃偏重操作,對先備知識及學理的解說卻相當有限,而且教師在講解及示範時,也有無法就近看清步驟與重複觀看的不便。互動式電子白板(Interactive Whiteboard, IWB)具有整合教學資源與e化環境的功能,並提供多元的高互動性,若能善加應用並結合適當的教材與教學策略,將有助於提升教學的效能。本研究嘗試以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國中CPR教學,期望藉自編多媒體教材以及在IWB-based的教學環境下,結合教學策略來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教學的互動性,以改善教學的品質,並增進學生的參與度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一個班級的3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在實施過程中,透過教師日誌、同儕教師觀察記錄、學生問卷與學生訪談等蒐集資料,進行質性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學習動機明顯提升,而且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後教學互動良好,也更切合學生學習的需求,觀察教師與學生對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CPR教學,皆持正向的肯定與看法。Item 人際關係導向之冒險教育活動方案發展與實施之行動研究(2024) 謝岱玲; Hsieh, Tai-Ling本研究根植於研究者所處之專業場域現況,聚焦於實務工作中難以解決的人際互動困境。文獻回顧揭示目前對於透過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對人際依附關係產生的效益仍不甚明確。因此,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進行理論整合的初步嘗試,同時為實務工作者、班級管理者或處理異質人際依附風格團體的引導者提供新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模式。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人際關係領域中冒險教育方案的開發與實施。通過結合冒險諮商理論與冒險教育實踐,關注於參與者在這些活動中經歷的修正性情緒體驗,以及這些體驗如何促進個體在建立安全依附的人際關係方面的積極進展。本研究針對國中七升八年級暑假期間的班級學生團體,總計17名研究參與者(其中女生9人、男生8人),進行為期3天的方案實施,課程包含8個單元,共23節,每節50分鐘。為確保資料的廣度與深度,本研究運用多元蒐集資料方法,包括人際依附風格量表前後測、觀察紀錄表、訪談、物件、回饋單、教師反思紀錄以及文件分析。透過上述方法,本研究獲得下列結論 :一、 在人際依附關係風格量表前後測的結果中,安全依附平均分數提升達顯著水準,而不安全依附的人際關係平均分數呈下降趨勢(焦慮依附與迴避依附平均分數下降達顯著水準,排除依附平均分數亦下降)。二、 在方案實施歷程中,應用人際歷程、隱喻治療等心理治療理論、採用核心衝突關係主題法協助學生辨認與覺察過去不安全依附的核心衝突之再次重演,同時結合冒險式諮商理論模式之隱喻、引導、反思、分享與冒險教育活動實施效益,所產生之具修正性的情緒經驗綜效。這使學生能夠專注於人際互動場景,提升自我覺察,改善一再重演的僵化人際防衛模式,同時體驗信任、支持,產生未來實踐的動力。最終,學生在人際關係中能達到自我賦能,朝向安全依附之健康的人際關係發展。整體而言,本研究致力於填補現行文獻的知識空缺,同時為實務工作者提供新觀點和解決方案,推動冒險教育活動在人際關係發展上的應用範疇,期望為學生建立更為健康、穩固的人際連結提供具體而有力的支持。Item 以CLIL雙語教學融入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商業概論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2023) 林美娟; Lin, Mei-Chuan隨著全球化及國際化的潮流,英語成為國際間往來交流的重要媒介,為提升國人的國際競爭力和英語力,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18年起擘劃「2030雙語政策發展藍圖」,期望全面強化國人的英語力,打造競爭優勢;而英語力對技職教育學生未來的職涯發展、專業精進或國際競賽表現更為關鍵,故提升技職學生的專業英語能力,刻不容緩。目前國內技職學生的英語能力普遍不佳,除了對英文基礎能力掌握不足、學習動機低落之外,技術型高中課程重視專業實務技能訓練,英語文的學習時數或重視程度相對較少,造成技高學生較少機會練習英語、怯於使用英語進行表達,不利技術人才的國際化。有鑑於此,本研究主要運用CLIL雙語教學於技高專業科目,以期探討專業科目運用CLIL之教學設計與實施歷程、對學生學習成就與態度之影響、並探究教師的教學省思與專業成長。研究對象為北部某技高商業經營科一年級學生共71人,以商業概論進行兩次循環的行動研究;使用自編之商業概論及專業英語成就測驗了解學生學習狀況,並修編Gardner之態度動機測試量表,評量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另也藉由訪談、觀察、學生回饋及研究者自我省思來調整教學、提出省思及建議。研究結論包括:CLIL雙語教學有助於學科語言和溝通語言的學習,惟因學生先備語言能力有限,未能使用發展語言;實施CLIL雙語教學不影響商概學科知識的學習,且能顯著改善英語學習態度。根據研究結果與省思,提出下列建議供技高教師進行CLIL雙語教學之參考:宜搭配適當的英語溝通學習鷹架、宜設計多元學習活動供學生練習英語、宜長時間進行雙語教學以提供更多雙語環境等。Item 以修讀學位為目的之外籍生華語文養成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2012) 舒兆民; Shu, Jaw-Min近幾年前來臺灣以修讀學位為目的的國際學生不斷增加,已達一萬多人。這些學生來臺灣攻讀學位,他們大多數華語文能力屬初級程度,而學術目的的華語文,並不同於華語文中心的華文課,他們在入學之前也未接受過專門的中文學術學習訓練,入學之後產生適應不良者時有所聞。本論文從課程設計的方面出發,探討並規劃以修讀學位為目的之外籍生的華語文養成課程。課程的特色為針對來臺修讀學位為目的的國際學生,教學內容為了提升其學科學習的華語文能力以及培養學習技能,俾使其能在華人的學術環境下學習與進修,並取得學位。 本研究在課程執行之前,就相關文獻分析後,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了解國際學生在臺灣就學時,華語文學習的需求調查分析。 二、確立學習需求,蒐集學習內容之語料與學習主題。 三、規劃此養成課程與輔導人員之安排。 四、進行循環教學行動研究,並對課程規劃反省修正。 五、彙整教學資料與記錄,評估教學成效。 經過四個學期的課程教學實施後,本研究獲得以下幾項成果: 一、國際學生之華語文養成課程的需求調查及分析結果 二、確定本養成課程之教學內容與主題 三、編寫本養成課程之教材與學習資料 四、學科學習技能與策略融入本課程之教材篇章 五、本養成課程之教學成效良好,足為相關課程設置之參考。 基於研究結果,本研究整合意見後提出以下建議: 一、本養成課程應採學分設課。 二、分區跨校共同開設本課程。 三、各校宜訂定國際學生之個別化修課辦法,並提供類似的養成課程。 四、應關心國際學生之生活適應狀況與學科學習能力。 五、相關單位應研發此類養成課程之教材與學習資源。Item 友達卡的開發及其融入於國中生友誼價值澄清團體輔導之行動研究(2017) 邱舒平; Chiu, Shu-P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友達卡的開發及其融入於國中生友誼價值澄清團體輔導的歷程。「友達卡」為我自創之友誼價值澄清牌卡,「友達」一詞源於日文「朋友」之漢字,取其「友誼達成」之中文意涵。本研究針對八名國中八年級學生,進行每週一次,每次九十分鐘,連續八次的團體輔導,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發展友達卡與執行團體方案,並於動態歷程中反思修正團體方案與實施方式,藉由分析團體觀察記錄、研究者省思札記、錄音資料、訪談紀錄、與諍友的討論紀錄與成員回饋表等多元資料,探討友達卡在友誼價值團體輔導中的功能及成員參與團體之後的成長。 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友達卡融入於友誼價值澄清團體輔導方案,依團體生命歷程與友誼價值澄清形成階段,建構出三大主要活動。 二、友達卡適合與圖像式的卡片搭配運用於國中生友誼價值澄清團體輔導。 三、友達卡的向度分類與層次具有彈性,尊重成員的主觀的友誼定義 四、團體帶領者覺察自身價值中立及營造安全且尊重的團體氛圍,有助於成員之友誼價值澄清。 五、友達卡在友誼價值澄清團體輔導中扮演重要媒介。 六、團體成員參與友達卡團體輔導有其正向成長。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對輔導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Item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尊重」、「感恩」、「節制」為主題(2012) 徐淑芳; Hsu, Shu-Fang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旨在於了解品格教育融入國中七年級國文教學之實施過程,並探討品格教育課程方案的實施對學生的影響,及教師在品格教育行動研究後的省思與成長。 研究者以任教班級之39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一學期的「尊重」、「感恩」與「節制」為核心的品格教育行動研究。在研究初期邀請三位研究夥伴,於98年9月進行第一循環品格教育課程方案,經過討論、省思、修正後,於98年10月至11月進行第二循環課程方案,再經過討論、省思、修正後,於98年12月進行第二循環課程方案。行動歷程以提昇學生在「尊重」、「感恩」與「節制」的品格表現為主題,過程中以學生的學習情形與品格行為表現,來調整方案內容與教學方式。 研究中,藉由教師的教學、觀察、省思紀錄、學生的學習單與家長的回饋單等資料,歸納出本研究所得到的幾項結論如下: 壹、在教學方面: 一、品格教育方案安排融入了國中國文的教學的主題,使成效更彰顯 二、品格教育方案可以多元化活動呈現,且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貳、在學生方面: 一、學生在品格觀念的認知上,得以更清楚且強化品格行為 二、學生日常與同儕相處更懂得尊重和同理周遭人、事、物 三、學生的品格態度改變也擴展延伸至家庭內 參、在教師方面: 一、品格教育提高了班級經營的績效 二、品格教育的實施讓師生互動更頻繁活絡 三、因此形成教師專業社群Item 品格教育融入國中藝文領域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2011) 林佳玫; Lin, Chia-Mei本研究旨在透過品格教育融入國中藝文領域創意教學課程,藉此了解國一藝文領域的教材內涵與品格教育的關係,並試圖從中了解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對學生行為改變的影響。本研究目的為: 一、 了解國一藝文領域的教材內涵及其與品格教育的關係。 二、 設計品格教育融入國一藝文領域課程,從教學中培養學生「愛家愛 鄉」及「自尊尊人」的情操。 三、 分析本研究課程實施後,學生創作的表現及行為改變的情形。 四、 省思研究者在課程設計中,教學技巧及品格教育上專業成長的情形。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所任教的班級,即國中一年級共32位學生為對象。研究中透過研究者的觀察及省思札記、學生的作品、學習單、活動及心得的回饋、任課教師班級經營滿意度調查表、上課錄影及協同觀察員的建言等方式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 研究結果得到具體成果如下: 一、在運用品格教育融入藝文領域課程時視教材內容可有三種融入方式:一、以「藝文領域」為主。二、以「品格教育」為主。三、「整合藝文與品格教育」。 二、教師在進行藝文單元教學時,可使用「引導問題」的方式,將品格教育自然地融入藝文領域課程之中。 三、藉由運用藝文課程實施品格教育的課程中,可見到學生在「關愛家人」、「愛護家鄉環境」、「自尊尊人」皆有正面的成長。 四、學生透過動畫製作的教學活動使「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及「孝順」行為更為提升,可見品格教育融入藝文領域有所效益。 研究者綜合上述內容,提出具體結論與建議,期望能提供對日後有興趣投入此領域的教師及未來研究者參考,希望這方面有更多的研究與應用,以有效提升學生藝文情意與品格態度。 關鍵字:藝文領域、品格教育、創意教學、行動研究Item 國中國語文多元文化新住民議題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2022) 張玉玫; Chang, Yu-May臺灣社會近幾年來東南亞、中國等跨國婚姻持續開放,越來越多新住民子女進入國中小就讀。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109學年各級學校新住民子女學生數車超過三十萬人,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於此衍生出的教育問題及多元文化新住民議題的關注儼然是學校單位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的歷程,發展與實施一份國中國語文多元文化新住民議題教學的課程方案,藉以探究與瞭解本課程方案對於提升學生的新住民文化認知程度,覺察並降低學生對新住民的刻板印象與偏見,以及對不同文化族群的接納、尊重、包容的學習成果。研究結論如下: 一、多元文化新住民課程方案發展是持續性滾動修正與調整的歷程 二、學生在多元文化新住民議題的知、情、技,特別是情意態度方面有顯著提升 三、新住民議題課程行動研究覺醒教師多元文化意識並提升專業素養Item 國中彈性課程對於提升環境素養之行動研究-以南崁溪主題課程為例(2020) 簡惠敏; Chien, Hui-Min為了因應時代趨勢,教育部於民國103年發布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出發,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教育部,2014),這是目前教學設計的發展趨勢。「環境教育」議題,從九年一貫教育繼續保留至十二年國教課程總綱,然而國人普遍對於環境保護意識薄弱,人們對環境有正確的認識,方能有效解決環境問題(UNESCO, 1980)。因此環境教育在學生的學習階段至關重要,透過教育的途徑培養出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是目前十分緊迫的教育工作。 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中的課程規劃,將課程類型分成部定課程及校訂課程。而在國中小階段,校訂課程在彈性學習課程實施,彈性學習課程可依學校教育願景及學生特質進行設計。故本研究依據學校在地環境特色及環境教育相關素材融入國中彈性課程中,以服務學校桃園市立青溪國中周圍的南崁溪作為課程設計主軸。課程設計除了企圖引導學生展現綜合能力,也希望提升學生的環境素養。因此本研究欲探討彈性課程之研發及實施歷程、教師的成長與省思以及探討國中彈性課程對於提升環境素養的成效。研究對象為七年級60位學生,採行動研究法。研究結果發現以下兩點: 一、彈性課程「南崁溪主題課程」有助於提升環境素養。學生在「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環境知識概念」、「環境行動技能」、「環境行動經驗」達到提升,唯獨「環境倫理價值觀」下降。 二、彈性課程「南崁溪主題課程」有助於讓學生展現多元能力及提升教師設計課程之信心。發現有些學業成就較差的學生因為平時生活經驗豐富,所以在進行觀察探究的時候會提供較多實質意義的發現與想法,讓這些低成就的學生獲得成就感。對於教師而言,經由不斷修正而成的自編教材及學生對於課程的回饋,提升教師在設計彈性課程的自信心。Item 國中生參與教室連結網路社群之行動研究 -以新北市三和國中學生為例(2012) 王燕真台灣的國中學生學習英語優劣情形常是以考試成績來判斷,除了英文課或美語補習班,幾乎沒有機會使用英語。研究者服務的學校參與了與英國文化協會合作的教室連結網路社群課程,剛好為此問題展開了契機。 本研究甄選出九位14歲的八年級學生進行研究者自行設計的教室連結網路社群課程。本行動研究,方法以訪談記錄、網路留言紀錄、教學成果等資料進行分析的質性研究為主、問卷資料分析為輔,獲得下列結論: 一、教室連結網路社群課程可發展出一套課外延伸英語學習的方式 二、教室連結網路社群課程對於增進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和自信心有幫助 三、教室連結網路社群課程對於教師在教學專業上之成長有幫助 四、教室連結網路社群課程對於未來英語學習結合網路社群的後續研究或運用有幫助Item 國小四年級素養導向音樂創作教學之行動研究(2024) 張頌齡; Chang, Sung-Ling本研究旨在探究素養導向音樂創作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並從中進行教學省思。採取質性取向之行動研究法,由研究者擔任教學者,並以研究者任教國小其中一班四年級學生,共28人為教學對象,設計並實施研究者自編之素養導向音樂創作教學方案〈藝起長大的生音〉,包含兩個單元共16節課。教學主題從校園到家庭,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分別為第一循環進行的「校聲狂想曲」,以「改編」為主要音樂創作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運用校園日常廣播聲為素材,進行學校課堂鐘聲曲調的改編;第二循環主題為「我家聲音Code」,以「作曲」為主要音樂創作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以家人常說的話為素材,進行說唱歌曲的詞曲創作。在創作教學的設計上,包含了透過作曲、改編、即興此三種音樂主要產出的形式所設計的音樂教學活動,藉由創作學習任務的逐步加深,發展學生的音樂創作知能。在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上,兩個單元皆以培養學生的「A2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及「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等4項核心素養內涵為主要目標,並在設計方案時融入於教學活動要點,引導學生在參與音樂創作學習的過程中發展核心素養。透過兩循環行動教學,同時輔以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方式來搜集並分析研究資料,綜合討論本研究在設計與實施素養導向音樂創作教學方案的經歷與省思。歸納本研究主要發現為以下結論:一、第一循環素養導向音樂創作教學方案透過生活化教學題材,多感官學習工具,及小組學習方式的設計與實施,有助於學生對音樂元素的覺察與創作。二、加強學習活動連貫性,增加小組創作後討論時機是第一循環行動教學中獲得的主要省思。三、第二循環素養導向音樂創作教學方案透過重視作品評估與精練,以師生作品為實例及多元評量方式與時機的設計實施,能激發學生創作學習的創思與應用。四、整體行動教學實施期間逐漸形成素養導向音樂創作教學循環發展模式,並發現學生在音樂創作活動中自主學習及溝通表達知能的提升。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供音樂教師及後續研究參考,期望能為未來的教學實踐與研究發展提供有益的指引。Item 國小補校外籍配偶漢字書寫偏誤及其教學之行動研究(2016) 王文彤; Wang, Wen-Tung本研究旨在透過探究國小補校外籍配偶學生學習華語文時常見的漢字書寫偏誤類型,並進一步分析偏誤成因及探討應如何透過偏誤改正教學策略來修正之,將研究結果提供國小補校教師及相關教育機構做為教學方案設計參考依據。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國小補校中的13位外籍配偶學生,進行六週共六課的華語教學活動。研究過程中,先以焦點團體訪談外籍配偶學生認為漢字書寫困難之處,並以前測試題來了解其漢字書寫偏誤情形,根據分析結果來設計教學方案。研究實施過程中,研究者透過學生在簿本中的書寫情形、研究者在課後進行的反思,以及專家學者與同儕教師觀課後給予的意見及回饋,不斷地調整下一週的教學活動設計,直至尋找出能夠有效地修正漢字書寫偏誤類型的偏誤改正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有效地達到學習成效。 本研究主要的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外籍配偶學生書寫漢字時較常出現筆劃缺省、部件缺省及部件代換類型 二、偏誤改正教學策略能有效地幫助外籍配偶學生減少漢字書寫偏誤情形 三、教學者需依照不同的漢字書寫偏誤使用合適的偏誤改正教學策略 四、教學者在課堂中應能給予學生反覆練習的機會以修正漢字書寫偏誤Item 國小資優班資訊融入視覺藝術欣賞教學之研究(2003) 謝季庭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行動研究法發展一套適用於國小資優班五年級資訊融入視覺藝術欣賞之教材,並觀察師生在此主題教學中的成長歷程,探討資訊融入視覺藝術欣賞教學對國小資優生視覺藝術欣賞能力、資料蒐集處理能力及簡報設計能力的提升情形。 本研究依據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資訊教育之能力指標及資優教育的教學目標、參考相關文獻來設計教材,由實際教學中,透過攝影、錄音、觀察、訪談資料、學生作品及師生互動的情形不斷地修改教材,並進行反思及資料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視覺藝術欣賞課程在資優班宜用主題教學的方式。 二、視覺藝術欣賞課程設計宜選擇和生活相關的主題,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用資訊融入視覺藝術欣賞教學,給予多元的教材,可豐富教學內容,配合資優生的學習特質,也可提升教學品質及學習成效 四、課程設計方面,應配合資優生的成熟度,循序漸進,宜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每學期固定安排幾次的欣賞課程。 五、普通班的美勞課程,大多強調創作,在資優班課程設計上,在視覺藝術欣賞方面加強,可補普通班著重於創作之缺失,也可增進資優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六、對資優生的課程設計,宜做到加深加廣,兼顧到東、西方及本土之藝術,以符合資優生的學習需求。 七、課程設計中,應針對資優生的領悟力強及好奇專注的特質,讓學生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八、本研究所使用之資訊融入視覺藝術欣賞教學之教學模式為:在課前準備部分,教師蒐集相關資料並指導學生蒐集相關資料,將資料掃描下來。指導學生用簡單的多媒體動畫展示軟體來呈現。由學習單的引導,讓學生能先知道課程重點。由學生事先準備畫家的一生,對同學說明。教師用簡報,將相關問題秀出,讓學生回答。教師指導學生用藝術的語言及原則來欣賞畫作。師生共同欣賞及討論。老師將列印出來的相關畫作展示出來,讓學生在下課時欣賞。指導學生上網蒐集相關資料並做整理。指導學生做簡報的技能,將蒐集來的資料放入編輯。能將自己的簡報作品與同學分享,並互評優缺點。 九、視覺藝術欣賞在人格培育方面,可以讓資優生的人格特質更趨於完美。 十、根據資優生的思考能力佳的部分,給予學生之間的互評機會,可提升批判思考能力及欣賞能力。 十一、對資優生的敏感特質部分,於上課中教師必須多加留意及適時的輔導。 十二、在資訊融入視覺藝術欣賞的課程中,師生的視覺藝術欣賞及電腦能力都有明顯的提升。 十三、根據資優生的追求成就感的特質,將學生作品放在學校的網頁中,可增加學生的成就感。Item 國民中學校長學校策略管理之行動研究(2007) 丁榮金本研究以研究者初任校長及目前任職之兩所學校為研究對象,運用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方法,深入探討研究者於A個案學校策略管理之歷程,瞭解此類弱勢學校策略管理之模式,評析此學校策略管理模式運用至B個案學校之可行性。而達成下列目的:一、瞭解弱勢學校校長之角色體認與學校環境因素詮釋。二、探討學校運用策略管理之歷程與成效。三、評析學校策略管理之模式與運用之可行性。四、依研究心得提建議,以供初任校長及學校經營實務者之參考。 經由文獻之探討與A、B兩個案學校之行動研究歷程,研究者覺知校長的角色,隨著社會的變遷及教育生態的改變,具有多重之身分,即教育政策之推動者、校務發展之引導者、學校組織文化之改造者、學校課程與教學之領導者與教育公平與正義之實踐者。另外於學校環境因素之詮釋上,研究者覺知必須考量學校環境之外在因素,含教育政策之變遷、社區與家長關係及公共關係因素,與學校環境之內在因素,含教師、職工、學生、經費及設備因素,等兩個面向之理解。 研究者運用SWOTS策略分析方式,瞭解與詮釋學校內外環境因素,評估學校策略管理之短期與中期的可能策略,採取適合個案學校之策略管理模式;經歷A個案與B個案兩所不同社區背景與組織文化之學校策略管理實務探索,發現與歸納學校策略管理之模式為: 一、【以形御心,整齊劃一】、【人員定位,團隊穩定】、【放下身段,以身作則】、【實事求是,穩定組織】及【均衡發展,落實願景】五個策略管理方向。 二、依此策略管理方向,策劃五種策略管理行動方案: (一)行政領導策略管理行動方案:採取「標竿策略」、「願景策略」與「激勵策略」。 (二)課程與教學策略管理行動方案:採取「了解自我,看重自己」之激勵策略。 (三)學生學習策略管理行動方案:採取「尊重差異,欣賞優點」之策略。 (四)校園環境營造策略管理行動方案:採取「教學與品質優先」之綠色環保校園策略。 (五)社區與家長策略管理行動方案:採取「與人為善」之溝通策略。 研究者根據本研究之結論與本身之行政歷練,提出四項建議:一、建立新的團隊再出發。二、領導風格之調整。三、學校組織成員之專業進修。四、學校經營理念之適度行銷。以供初任校長及學校實務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學校策略管理、行動研究、校長。Item 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班群教師協同教學之行動研究(2003) 吳美嬌; Wu, Mei-Chiao本研究以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班群教師協同教學為主題,探討安安國中社會學習領域班群教師協同教學之情形。研究者選取該校一組協同教學團隊為對象,時間自九十一年八月至九十二年一月;透過安安國中社會學習領域班群教師協同教學的歷程,以觀察、訪談、省思日誌、文件分析等方式,探討其實施困境與解決策略、影響因素,以及實施後教師的改變與成長。 根據研究結果,獲致以下結論:(一)班群教師協同教學發展歷程,需要導航者的堅持與專業素養。(二)班群教師協同教學發展歷程中,「有計劃的研習」與「家長說明會」是必須的要素。(三)班群教師協同教學歷程中,班群教師對一切的改變具有主體性及平等的夥伴關係,才能產生真實的合作文化。(四)班群教師協同教學是不斷循環修正的行動研究歷程,「願意改變」、「支持」、「對話」與「正向回饋」是協同教學成功的條件。(五)班群教師協同教學歷程中,班群教師的「教學信念」、「人格特質」、「合作氣氛」、「所投注的時間」及「統整課程內容」是關鍵的內在影響因素。(六)「協同教學」幫助班群教師將新的教學知識,轉化為教學實踐的作為,須考慮到教師自身的教學態度、課程與教學的再概念化意義,直到能將教學知能內化、自發呈現與彈性運用。(七)在協同教學行動研究能力方面,班群教師協同教學,可促進班群教師在「協同教學觀」、「行動研究觀」、「實務理論觀」的改變。(八)在教學知能方面,班群教師協同教學,可以促進班群教師的「學習領域內容知識」、「學習領域教學知識」、「學習領域課程知識」、「課程設計與教材編選能力」、「教學省察能力」的成長。(九)班群教師協同教學實施歷程中,要避免權力分配的不均、教師時間與精神的過度耗費,否則無法以批判性對話或協同方式,促進彼此的反省與成長。(十)實施班群教師協同教學,「組織文化」、「研究資源」、「大型施教場所」、「〝他者〞教師」、「熱心家長」是重要的外在影響因素。 關鍵詞:協同教學、行動研究、有效教學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