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Subject "Action research"
Now showing 1 - 20 of 8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CANDLE網路環境融入大學英語課程之教學省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文教學中心、Airiti Press Inc., 2005-04-01) 林至誠; 陳浩然; 廖美玲; 劉顯親; 葉由俐Item LEGO NXT機器人3D模擬軟體於程式設計教學之行動研究(2013) 彭孟凱本研究使用LEGO NXT機器人3D模擬軟體進行程式設計教學,希望能改善學生學習情形,了解機器人模擬軟體的教學實施問題,並促進研究者本身教學專業的成長。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法進行,研究對象為某高中一年級正修習資訊科技概論的2個班級共84名學生,研究者使用機器人模擬軟體,設計數個問題情境與模擬環境,讓學生透過程式設計進行電腦解題實作,實驗時間共5週10個小時。資料蒐集與分析包括:實作心得紀錄、課程問卷、成就測驗、學生訪談與教學日誌。 研究結果發現:LEGO NXT機器人3D模擬軟體是可行的程式設計學習工具,並且可以提升學生程式設計學習興趣;在應用LEGO NXT機器人3D模擬軟體進行程式設計教學時,須兼顧基礎概念與解題能力的學習訓練,給予學生充分的實作時間進行練習與探索,並且透過實作心得紀錄,幫助老師了解學生學習歷程。此外,在課程實施之前,必須先考量執行模擬軟體所需的電腦軟硬體與時間,可依教學需求增加多元的教學範例,或是依課程需要調整教學內容順序,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情形。Item Mosston互惠式教學形式應用在高中生蛙式游泳之學習成效(2013) 郭竹梅; Kuo, Chu-Mei本研究旨在探討互惠式教學對情意、技能、認知在教學前後的差異情形。具體的目為探討一、高中學生在互惠式游泳教學活動情意方面的學習成效。二、高中學生在互惠式游泳教學活動技能方面的學習效成。三、高中學生在互惠式游泳教學活動認知方面的學習成效。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方式進行。以臺北市立某完全中學高中部三年級學生共34名(女生11名、男生23名)為研究對象。教學設計共5週,每週2節課,共10節課,並在教學前、後實施測驗。本研究透過學習態度量表與游泳技能、認知測驗所蒐集所得之量化資料,採相依樣本t考驗分析加以處理; 以開放性學習後問卷蒐集質性資料,並以內容分析法加以整理。研究結果:(一)、高中學生蛙式游泳學習成效,在互惠式教學後,對情意方面的表現有顯著差異(t= -4.70,p<.05)。二、高中學生蛙式游泳學習成效,在互惠式教學後,對技能方面的表現有顯著差異(t=-8.49,p <.05)。三、高中學生蛙式游泳學習成效,在互惠式教學後,對認知方面的表現有顯著差異(t= -12.25,p <.05)。結論為高中學生蛙式游泳學習成效,在互惠式教學後,對情意、技能、認知方面的表現均有明顯進步。建議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可選取多種教學形式,選組的原則可採自由方式,亦可輪轉配組。未來研究方面可從增加班級數著手,或以不同年級、性別做比較,並增長研究教學的時間。Item Teacher's Reflections on Infusing the CANDLE Project into College English Classes(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5-04-??) 林至誠; 陳浩然; 廖美玲; 劉顯親; 葉由俐本文利用網路教學個黨展現三種英文教師專業成長方式:自覺、自省、及行動研究,其網路教材及網路環境則是研發自一項數位學習之國家型科技CANDLE 計畫(Corus And NLP for Digital Learning ofEnglish) 。用網路科技教英文和使用科技是兩種不同的能力,因為前者需要植基於教學法或教師個人之教育信念。因此,教師專業成長如需考量使用電腦科技時,必須檢驗該項科技的使用是否和教師們原有教學理念相符,而並非一味追求該項技術是否先進。CANDLE 計畫團隊內五位英文老師將教材納入其個別學校內之課程,並使用行動研究以評量成效之後,深思其過程並提出一些教學應用。本文特地報導五項個案並分析所展現之教師知識或信念以及教學後之省思。Item 一個以函數觀點發展國中生代數思維的行動研究(2005) 黃乃文; Nai-wen Huang本研究描述一位新手國中數學教師,於在職進修期間,透過反思重新檢視自己代數相關單元的教學,而展開一段教學行動研究的歷程。作者想探討:如何透過函數觀點,幫助國中生發展算術-代數思維?並評估其對學生數學學習的影響。據此,本研究的目的包括:設計相應的單元教學活動,幫助七年級生發展算術-代數的思維;評估學生代數與函數概念及態度的學習成效;以及,透過學生對教學的回饋和教師的教學-學理反思,再次檢視和重構教學概念與信念的內涵,以提升作者的代數教學知能。 研究的結果顯示,函數觀點似乎可以扮演算術過渡至代數思維的一種學習媒介。藉由營造似真的代數問題情境,觀察和理解數量之間的關係,可以讓學生在獲得符號操作的技巧之外,同時理解基本的代數概念。在歷經挑戰(測試)、澄清(引入)、和轉變(擴展)三個階段的函數觀點,引動代數思維的教學(學習)行動中,作者一再地檢視其教學活動在認知、情意、和社會三個面向的學習成效,嘗試重新建構她自己的數學教學概念和課堂教學實務。教學重構的內涵包括:以函數觀點,發展算術-代數思維的教學策略與內容;學習起點行為、概念啟蒙、合作學習、及HLT-HTT的教學認知;以及,如何營造似真算術-代數問題解決的學習情境。根據研究的心得與省思,作者以「三階段三面向的教師-學生學習狀態脈絡圖」,表徵教(師)與學(生)的概念轉變歷程與內涵。其中,教師教學概念與實務的轉變和學生算術-代數思維認知、情意、與社會面的發展,形成一個相輔相成、動態互動的「雙學習環」,它們一同轉變也伴隨著發展。在這樣的轉變和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學生能藉由函數觀點、合作學習、和似真學習情境,學得抽象的代數概念,教師也因而更深刻地體會到,代數的深層結構和教學概念以及國中生的算術-代數思維過程與特質。 最後,作者認為,透過函數觀點似乎可以部分克服算術思維與代數思維的學習認知差異,進而局部解決國中階段代數教與學的問題。同時,也可以達成學校數學課程與教學的潛在目標(即變數的概念);亦即,藉由具體操作與課堂討論活動,使國中生了解符號的(變數)意義和等號的(變數)概念。另外,藉由教學功力(數學、教學、和反思)的深化,作者也提升了她的課堂代數教學的實做能力。希望,本階段性的研究方法、過程、模式、和心得,能提供給其他國中數學教師作為教學與專業發展的參照,以解決他(她)們自己的代數教學問題。Item 中學體育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行動研究(2017) 劉立偉; Liu, Li-Wei本研究採行動研究的方式對個案中學體育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進行探討,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個案PLC組織發展,分析發展遇到困難與問題,討論尋求解決的方式,並探究教師如何經由體育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提升學生學習,並提供未來欲組織或發展專業學習社群之體育教師或研究者參考。目前PLC已經歷過三個階段,未形成-發想階段;非正式社群運作-運作前期;資源進入-運作期,每個階段的發展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困難與挑戰,經過資料的分析與歸納,整理出PLC從開始到現在所遇到的困難分為五大類:時間因素、目標願景、主題內容、成員經驗差異、內容轉化。本研究結論為:一、個案學校體育教師PLC發展歷程為發想階段、運作前期、運作期;二、個案學校體育教師PLC發展過程之困難與解決方式分為 (1) 以行政資源的支持以提升教師參與的意願解決時間難配合的問題 (2) 主持人用心的準備與滾動式的修正解決願景的確立、主題內容的問題與成員經驗的差異 (3) 增加社群實際操作與回饋會議資料解決內容轉化的問題。本研究建議如下:一、標竿學習:增加成功運作的專業學習社群的案例分享;二、增加外校資源與跨領域交流;三、運用專業學習社群的力量配合政策開設學校特色課程;四、邀請外部專家提供社群發展最佳的建議。Item 中小學代理教師參與生涯混沌理論團體之建構歷程與經驗內涵研究(2019) 楊淑涵; Yang, Shu-Han本研究旨在建構中小學代理教師生涯混沌理論團體方案並探討其內涵。研究一的目的在建構中小學代理教師生涯混沌理論團體方案,共招募九位中小學代理教師為研究參與者,年齡介於24-39歲之間。研究者亦為團體領導者,共帶領連續八次的週間團體,透過行動研究法執行與不斷反思修正的歷程,建構貼近其需求的生涯混沌團體方案。研究一的結果分成團體的前、中、後期來呈現團體的建構與修正內容,團體前期包括:首次團體從覺察負向混沌狀態至先導入正向代理經驗、從單次到多次延續性的藝術創作歷程深化對複雜性脈絡的知覺、從社群擴大至社會文化價值觀層面生涯動態系統的理解、生涯幻遊活動由團體前期覺察階段調整至後期的行動階段;團體中期包括社會文化脈絡的限制與影響從缺乏認知覺察到產生洞察之建構歷程、從「個人化」修正為「群體化」以引導成員體驗社會文化脈絡的重要性、牌卡從「主動挑選」到「隨機抽取」;團體後期包括從「單向」到「雙向」的自我對話過程將生涯幻遊內容更具象化、最終團體從關注「個人的行動計畫」到「集體創意自發的連結」。 研究二的目的在於探究生涯混沌理論團體對代理教師代理生活及面對變動未來觀點的影響內涵。共招募十位中小學代理教師為研究參與者,年齡介於24-39歲之間,研究者亦為團體帶領者,進行連續八次的週間團體,每次團體結束後請成員做自我書寫並於全部團體結束後進行個別訪談,分別於一週及一個月後進行,訪談內容作為主要的分析文本,並以敘事研究法「類別-內容」的分析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另外,再以一位研究參與者自我書寫的文本做「整體-內容」的分析,來輔助說明研究參與者參與團體後的影響內涵。研究二的結果為成員參與生涯混沌理論團體後對其目前代理生活的影響內涵包括認知、情緒與行為三個層面;對其面對變動未來觀點的影響內涵包含兩個向度,分別是「變到不變」的向度:接受無常予當下、轉換視野參無常、無常探尋本初心;「不變到變」的向度:常中求變展新頁、藏身於器待時動。另外,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進行綜合討論,強調結合表達性藝術創作的生涯混沌團體方案能協助代理教師成員轉化困境,給予賦能感;團體方案中「有界無限」的創造性原則亦能協助成員在限制中創造可能,重拾召喚。最後,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供未來諮商研究與實務參考。Item 主題統整教學的行動研究--以南湖高中倫理消費的統整教學為例(2009) 孔繁涓全球化的現今社會中,區域結盟、國際合作及企業整併等現象儼然成為時代的社會發展趨勢,需要培育具有統整思維能力的人才。台灣的普通高中課程95暫綱中實施通則部分明確指出高中教育的定位為要瞭解、體認全球社會的重大問題,包括:生命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法治教育、人權教育、環保教育、永續發展、多元文化及消費者保護教育等重要議題宜納入相關課程中,以期讓學生在不同科目的脈絡中思考這些議題,以收相互啟發整合之效。這八大議題均與現代生活與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連性,其彼此間亦有著環環相扣的關聯性。 然而,傳統的教學一向採取「教師—班級教學」的模式,且為避免彼此相互干擾,乃將教室以牆壁區隔,無形中也將教師與教師間做了隔離,因而使得教師之間鮮有討論教學工作與分享教學經驗的機會。目前高中課程中多為分科教學,各個獨立的學科知識如同拼圖碎片,只有當這些圖塊被組合起來時,它們才會顯現出意義出來。此時,課程統整是一種拼圖的好方法,其旨在打破現有學科內容獨立的界限,讓學生能獲得較連貫與完整的知識,使其獲得較深入與完整的知識。 「主題統整教學」為實施課程統整的策略之一,強調教師彼此合作,不僅突破「以教師個人為主體」的傳統思維,也打破以往教師「單打獨鬥」的教學方式,開啟另類「合作教學」之門。教師間組成教學團共同研究課程、設計課程,把握以學生為中心的精神,使學習與生活結合,亦也是落實95高中新課程的實踐之道。 倫理消費又名道德消費、公義消費、良心消費等,是一種以道德責任為主要原則的消費行為,是對個人消費行為的反思。其近年來興起於西方國家,概念與精神與95高中課綱主要議題的理念吻合,又兼顧了全球化、國際貿易、產業文化等層面,適合由多科教師以此為主題共同進行統整教學。 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的高中為研究對象,選定倫理消費為主題之統整教學活動,期望活化學生所學習的知識,跳脫學科之間的有形框架,引導學生應用所學在實際的生活議題或經驗之中,並願意反思自身的消費行為。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教學使用較短的授課時數達成預期教學目標,並引起廣大的回響,且過程中教學相長的經驗將深刻於全校師生的心中。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高二學生,後續研究可發展由高一至高三互相銜接的倫理消費議題之校本課程之研究,亦可加入更多領域科目共同進行倫理消費統整教學活動之實施等。Item 二代健康促進學校菸害防制行動研究計畫評價(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3-03-01) 張鳳琴; 顏銓成; 劉潔心Item 互動式閱讀治療改善注意力不足國中生社會行為認知之行動研究(2007) 蔡美智; Mei-Chih Tsai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運用互動式閱讀治療改善注意力不足國中生社會行為認知之成效,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私立中學的一名注意力不足的國七學生。本研究以兒童繪本與動畫作為閱讀治療之媒材,設計每次45~90分鐘,每週一~二次,共計二十單元,合計30次的繪本,對研究對象施以為期三個月的互動式閱讀治療活動。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研究變項﹝社會行為﹞是指洪儷瑜(2000)編製的「青少年社會行為評量表」(Adolescent Social Behavior Scale,簡稱ASBS)七種社會適應行為中的四項分量表:合群互助、溝通技巧、尊重互惠、衝突處理。 研究結果在閱讀治療過程中,發現研究對象社會言行認知之改善程度頗大,在質性訪談觀察中,發現研究對象的同儕、父母及學校任課教師皆認為閱讀治療對研究對象的社會行為具顯著之改善效果;在量表的統計分析中,發現互動式閱讀治療對研究對象之溝通協調與衝突處理的社會行為有較大的改善效果。 本研究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提出對注意力不足國中生社會行為改善及教育輔導之可行方案,包括提供學校教育輔導人員輔導學生及後進研究者在這方面持續研究之參考。Item 以BIG6大六教學法資訊素養融入高中新興科技教學之探究(2024) 王淑蕙; Wang, Shu-Huei本研究主要在探討BIG6大六教學法融入高中新興科技課程的成效。研究者藉由發展資訊素養融入課程的教學設計,探究BIG6大六教學法融入新興科技議題課程的實施成效及面臨困難,呈現修課學生的學習表現以及教師在教學歷程中的專業成長,同時亦關注圖書館及圖書教師在實施資訊素養課程中扮演之角色。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東部某高二來自不同班級且資訊素養基礎各異的十一名多元選修課學生,規劃以新興科技議題為核心,BIG6大六教學法為架構,進行六週的資訊素養課程。研究者透過觀察法、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利用現場觀察記錄、教學反思紀錄、學生學習單、自我評量表及小組評分表、訪談錄音資料等研究工具,最後歸納資料以評估學習成效。研究結論表明,BIG6大六教學法融入高中新興科技課程具有高度可行性和有效性,學生在資訊素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創新思維均有成長。透過縝密規劃和有效教學策略運用讓資訊素養課程得以順利推動,儘管面臨課程設計需滾動修正及教師負擔加重等挑戰,但通過圖書館支援將能提供更多的奧援,例如透過與圖書教師的協同教學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圖書館在課程中扮演輔助教學的關鍵角色等。研究建議有下列四點。首先,為了提升資訊素養融入新興科技教學的效果,應調整BIG6大六教學法,設計跨領域課程,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學習能力。教師應靈活運用BIG6步驟,根據學生需求調整授課,並鼓勵參與競賽或活動來鞏固知識。其次,圖書館需更新資源,創建支持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的環境,定期舉辦資訊素養研習作為教師教學的支援。此外,圖書教師與學科教師應協同教學,共同設計課程內容,提供即時指導,並進行教學反思和經驗交流,學校行政亦應提供資源和支持,鼓勵協同教學。最後,未來應擴大研究樣本和時間範圍,驗證結果是否具有普遍性和長期效益,以推動各校資訊素養教育的發展。綜上所述,本研究提供未來高中推動資訊素養教育一個有效教學模式和寶貴的經驗。透過學科教師及圖書教師的協同合作,以及對教學方法的靈活調整,可以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能力,實現資訊素養教育的創新和發展,並為後續相關研究提供參考。Item 以「網路同儕教學」建構「網路學習社群」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3-04-??) 王千倖本研究旨在探究(1)運用線上同儕教學建構網路學習社群的教育價值;(2)建構歷程中可能遭遇的問題;(3)成功建構的策略。本研究採質性教師行動研究之研究法,以「教學媒體」課程為研究情境,修習該課程的學生為研究參與者,聚焦於「網路同儕教學」活動。研究結果如下:首先,營造「網路學習社群」合作學習氣氛,需要積極主動的小組領導人物,且領導人物應能夠有效運用「群組討論」。此外,網路教師也應具備教導合作學習技巧的能力。再者,學習小組的分組應慎重考量學生的興趣與能力,以維繫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積極參與。其次,建議以「教學存在」的分析架構為工具,幫助學生反思自己的貢獻和整個網路討論的歷程,以培養主動參與網路學習社群所需具備的技能和知識。此外,適當地要求學生統整網路討論內容,應可以促進知識建構。最後,若要促進網路學習社群的知性互動、提昇其效能,最好將網路同儕教學與同儕回饋分散於整個學習歷程的不同時間點,使學生有時間可以反思並且修改他們的作品。在此要再次強調,教師引導線上討論的技巧是提昇整體效能的要素。Item 以創作性戲劇教學啟發幼兒創造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6-10-??) 葉玉珠; 葉玉環; 李梅齡; 彭月茵創作性戲劇教學強調引導參與者發揮其想像力與模仿力,利用肢體及口語表達情緒,在團體互動過程中增進人際溝通的技巧,以達到身心統合的教育目的。本研究的 主要目的為:(一)透過創作性戲劇教學來啟發幼兒的創造力;(二)透過行動研究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能與專業成長。本研究的主要參與者為臺北市某幼稚園4 位教師及大、中班幼兒19 人。本研究採行動研究設計;所使用的工具包括「幼兒創造力測驗」、「多元智能檢核表」、訪談問題及數位設備等。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為:(一)創作性戲劇教學有助於幼兒創造力的啟發,尤其是在「新奇性」的表現上;(二)創作性戲劇教學有助於幼兒學習動機的提升;(三) 行動研究的歷程有助於教師對「創造力教學」知能的改善以及教學行動力的提升。Item 以幼稚園為本位的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8-03-??) 林育瑋國內幼教領域少有以「學校為本位」規劃教師成長活動之實徵研究。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以研究者任職之幼稚園為場域,深入了解以幼稚園教學發展方向與園內教師專業知能發展之需求後,規劃教師專業成長活動之歷程;並探討影響教師成長活動的因素,期望本研究能提供其他幼稚園進行其教師專業成長活動規劃之參考。本研究進行2年,幼稚園18位老師皆參與研究。資料收集包括觀察、訪談、教學紀錄、省思日誌、會議紀錄、研究日誌等資料。研究發現,以幼稚園為本位規劃之教師專業成長活動,不僅兼顧組織的發展方向,也符應教師個人的專業成長需求。多樣化的成長進修活動皆由園長及教師互動溝通過程中發展出來。影響「幼稚園為本位」之教師成長活動規劃之因素有園長角色、同事關係、教師內在動機及時間考量等。Item 以幼稚園為本位的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8-03-??) 林育瑋國內幼教領域少有以「學校為本位」規劃教師成長活動之實徵研究。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以研究者任職之幼稚園為場域,深入了解以幼稚園教學發展方向與園內教師專業知能發展之需求後,規劃教師專業成長活動之歷程;並探討影響教師成長活動的因素,期望本研究能提供其他幼稚園進行其教師專業成長活動規劃之參考。本研究進行2年,幼稚園18位老師皆參與研究。資料收集包括觀察、訪談、教學紀錄、省思日誌、會議紀錄、研究日誌等資料。研究發現,以幼稚園為本位規劃之教師專業成長活動,不僅兼顧組織的發展方向,也符應教師個人的專業成長需求。多樣化的成長進修活動皆由園長及教師互動溝通過程中發展出來。影響「幼稚園為本位」之教師成長活動規劃之因素有園長角色、同事關係、教師內在動機及時間考量等。Item 以手機廣告進行媒體識讀的性別教育行動研究(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8-09-??) 黃雅莉; 游美惠; Huang, Ya-liYou, Mei-huiItem 以手機廣告進行媒體識讀的性別教育行動研究(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8-09-??) 黃雅莉; 游美惠; Huang, Ya-liYou, Mei-huiItem 以正向心理學建構情意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6-10-??) 常雅珍; 毛國楠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二:(1)以正向心理學內涵-樂觀、正向情緒、正向意義建構適合國小學童學習之情意教育課程。(2)以行動研究方式探討此一課程對國小四 年級學生樂觀、正向情緒、正向意義信念之影響,並從中了解師生互動的歷程。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方式進行,以翡翠國小四年愛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透過隱喻故 事、軼事隱喻及活動來設計課程,研究重點在探究透過長期深入的討論、觀察、反省及蒐集資料,瞭解實施中學生的反應、感受和心得及課程實施過程中產生的問 題,經由研究者、協同研究者及批判諍友的討論與澄清後深入檢討、反省和修正。最後,研究者歸納研究結果,提出研究結果之省思,作為教學應用及未來研究之參 考。Item 促進反思教學發展與實施之行動研究(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8-03-??) 簡梅瑩; Chien, Mei-yingItem 促進反思教學發展與實施之行動研究(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8-03-??) 簡梅瑩; Chien, Mei-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