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訓育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1 - 5 of 408
-
Item「我」對「他們」:都會弱勢國中生公民素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21-09-??)本研究目的有二:1存在於低社經地位國中生的公民素養不利特徵;2.公民課堂討論公共議題時,導致無法達成目標的因素。採質化設計,選取一都會弱勢學區國中一個八年級公民課堂,進行非參與觀與個別深度訪談。研究發現較多比例學生的認知較關注在情節或細節,對公共議題較為自我中心思考關聯性。事件的影響力且内涵價值表現最佳,能提出一些概念與想法,但人數最少。内容興趣且情節發展表達力次之,但欠缺表達的概念化。狹隘自我且空心概念或零基細節,人數不在少數,他們不知如何思考,如何表達,進而將自己與公共議題劃清界線。低社經地位學生無法參與討論的因素,在於不僅缺乏背景知識,且對課堂的學術概念陌生,無法與議題產生連結;加上公共議題的爭議性,或流於口水戰,更讓學生感到因難甚至抗拒。政黨的刻板印象,也影響學生對公共議題的思考。
-
Item體驗教育戶外指導員生涯困境之因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21-09-??)本研究目的為探討體驗教育户外指導員面臨生涯困境之因應策略,期望透過本研究結果能提供户外指導員面臨生涯發展困境議題時,有正面的發展與實質的幫助。本研究方法為質性研究,透過深度訪談,立意抽樣六位研究對象,結合半結構式訪談大綱,蒐集體驗教育户外指導員生涯困境因應方式之研究資料並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户外指導員生涯困境因應策略,包含1.個人的因應策略:得到重要他人的支持、認同工作帶來的意義與價值、對户外的喜愛、對教育工作的熱情、持續的學習、適配的人生目標與時間管理、覺察自身的狀態、工作團隊的支持。2.組織的因應策略:照顧員工需求、妥善經營、職位有發展性、完善的培訓機制。
-
Item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澳門大學生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之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21-09-??)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檢驗參與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澳門大學生在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方面之成效。本研究採用「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參與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共13名學生)以及對照組(參與一般體育課程共19位學生)。並採用「生活效能」量表(包含:時間管理、情緒控制、成就動機、社交領導、自信心與主動積極性等6個面向)與「團隊凝聚力」量表進行課程成效檢測。研究結果發現課程對學生的「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都有提升的效果。而參與戶外冒險教育課程之實驗組學生在生活效能及其6個面向(時間管理、情緒控制、成就動機、社交領導、自信心、主動積極性)與團隊凝聚力之後測分數比前測分數皆有提升,其中除了「成就動機」外,其餘皆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水準(p <.05)。而在共變數分析之結果中,實驗組較對照組之後測分數,在生活效能及其5個面向(時間管理、情緒控制、社交領導、自信心、主動積極性)與團隊凝聚力上有增進,並達到統計上顯著水準。因此本研究總結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參與的大學生在「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有著正面成效。
-
Item北部三所大學性別平等事件之對質權研究-以99學年度至107學年度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21-09-??)本研究旨在探究高等教育機構調查處理校園性別平事等件時,行使對質權之情形並分析其内涵。刑事被告享有對於不利證人的對質權係為確保在訴訟上的公平審判,為世界各國及我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所採,而屬於憲法層次的基本權利。然而,目前規範校園性別平等事件對質權之《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準則》、《性別平等教育法》及相關法規,原則上禁止雙方當事人於權力不對等情況下的行為人主張對質權,與刑事訴訟程序有所不同。為此,本文首先探究校園性別平等事件的特殊性質,與一般刑事案件不同之處,何以在立法上有區別對待。再者,本研究探討目前高等教育的校園性別平等事件調查處理程序避免對質的原因,並進一步評析其優缺點,並對於校園性別平等事件的對質權提出相關建議。
-
Item不同世代國小女教師性別養成經驗與性別意識內涵狀態之質性研究-以四位國小女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14-09-??)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世代國小女教師性別養成經驗與性別意識內涵狀態。教師世代劃分引用歷史世代理論概念,以普為臺灣社會帶來巨幅轉變的歷史事件-民國76年的「解嚴」-作為分隔點,將教師分為在解嚴前與後度過成長期的兩個不同世代,並配合教師年資做一年長與年輕世代的區分。本研究採質性深入訪談方式,訪問分屬年長與年輕世代的四位國小女教師。研究結論為臺灣性別氛圍歷經婦女運動的衝撞,確有改變,不同世代女教師性別養成經驗中的傳統性別角色內化程度出現差異,年長世代女教師對於傳統女性角色扮演接受程度較高。但因父權體制持續透過家庭、學校、傳媒等社會機制運作,不同世代女教師持續於生活各場域感知重男輕女及打壓女性的事實,且因個人的反思特質,其皆出現肯認性別平等的政治化傾向,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改變轉化這父權體制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