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訓育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408
  • Item
    「我」對「他們」:都會弱勢國中生公民素養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21-09-??) 李逢堅; Feng Chien Lee
    本研究目的有二:1存在於低社經地位國中生的公民素養不利特徵;2.公民課堂討論公共議題時,導致無法達成目標的因素。採質化設計,選取一都會弱勢學區國中一個八年級公民課堂,進行非參與觀與個別深度訪談。研究發現較多比例學生的認知較關注在情節或細節,對公共議題較為自我中心思考關聯性。事件的影響力且内涵價值表現最佳,能提出一些概念與想法,但人數最少。内容興趣且情節發展表達力次之,但欠缺表達的概念化。狹隘自我且空心概念或零基細節,人數不在少數,他們不知如何思考,如何表達,進而將自己與公共議題劃清界線。低社經地位學生無法參與討論的因素,在於不僅缺乏背景知識,且對課堂的學術概念陌生,無法與議題產生連結;加上公共議題的爭議性,或流於口水戰,更讓學生感到因難甚至抗拒。政黨的刻板印象,也影響學生對公共議題的思考。
  • Item
    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澳門大學生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之成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21-09-??) 鄭智明; 吳崇旗; Chi-Meng Cheang, Chung-Chi Wu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檢驗參與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澳門大學生在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方面之成效。本研究採用「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參與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共13名學生)以及對照組(參與一般體育課程共19位學生)。並採用「生活效能」量表(包含:時間管理、情緒控制、成就動機、社交領導、自信心與主動積極性等6個面向)與「團隊凝聚力」量表進行課程成效檢測。研究結果發現課程對學生的「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都有提升的效果。而參與戶外冒險教育課程之實驗組學生在生活效能及其6個面向(時間管理、情緒控制、成就動機、社交領導、自信心、主動積極性)與團隊凝聚力之後測分數比前測分數皆有提升,其中除了「成就動機」外,其餘皆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水準(p <.05)。而在共變數分析之結果中,實驗組較對照組之後測分數,在生活效能及其5個面向(時間管理、情緒控制、社交領導、自信心、主動積極性)與團隊凝聚力上有增進,並達到統計上顯著水準。因此本研究總結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參與的大學生在「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有著正面成效。
  • Item
    體驗教育戶外指導員生涯困境之因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21-09-??) 謝智謀; 黃科境; 葉怡矝; Hsieh, Chih-Mou, Huang, Ko-Chin, Ye, Yi-Jin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體驗教育户外指導員面臨生涯困境之因應策略,期望透過本研究結果能提供户外指導員面臨生涯發展困境議題時,有正面的發展與實質的幫助。本研究方法為質性研究,透過深度訪談,立意抽樣六位研究對象,結合半結構式訪談大綱,蒐集體驗教育户外指導員生涯困境因應方式之研究資料並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户外指導員生涯困境因應策略,包含1.個人的因應策略:得到重要他人的支持、認同工作帶來的意義與價值、對户外的喜愛、對教育工作的熱情、持續的學習、適配的人生目標與時間管理、覺察自身的狀態、工作團隊的支持。2.組織的因應策略:照顧員工需求、妥善經營、職位有發展性、完善的培訓機制。
  • Item
    北部三所大學性別平等事件之對質權研究-以99學年度至107學年度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21-09-??) 廖英瑾; 李彥慧; 林安邦; Ying-Jin Liao, Yen-Hui Lee, An-Pan Lin
    本研究旨在探究高等教育機構調查處理校園性別平事等件時,行使對質權之情形並分析其内涵。刑事被告享有對於不利證人的對質權係為確保在訴訟上的公平審判,為世界各國及我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所採,而屬於憲法層次的基本權利。然而,目前規範校園性別平等事件對質權之《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準則》、《性別平等教育法》及相關法規,原則上禁止雙方當事人於權力不對等情況下的行為人主張對質權,與刑事訴訟程序有所不同。為此,本文首先探究校園性別平等事件的特殊性質,與一般刑事案件不同之處,何以在立法上有區別對待。再者,本研究探討目前高等教育的校園性別平等事件調查處理程序避免對質的原因,並進一步評析其優缺點,並對於校園性別平等事件的對質權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不同世代國小女教師性別養成經驗與性別意識內涵狀態之質性研究-以四位國小女教師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14-09-??) 林曉玲; Hsiao-Ling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世代國小女教師性別養成經驗與性別意識內涵狀態。教師世代劃分引用歷史世代理論概念,以普為臺灣社會帶來巨幅轉變的歷史事件-民國76年的「解嚴」-作為分隔點,將教師分為在解嚴前與後度過成長期的兩個不同世代,並配合教師年資做一年長與年輕世代的區分。本研究採質性深入訪談方式,訪問分屬年長與年輕世代的四位國小女教師。研究結論為臺灣性別氛圍歷經婦女運動的衝撞,確有改變,不同世代女教師性別養成經驗中的傳統性別角色內化程度出現差異,年長世代女教師對於傳統女性角色扮演接受程度較高。但因父權體制持續透過家庭、學校、傳媒等社會機制運作,不同世代女教師持續於生活各場域感知重男輕女及打壓女性的事實,且因個人的反思特質,其皆出現肯認性別平等的政治化傾向,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改變轉化這父權體制社會。
  • Item
    人文主義之休閒理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5-06-??) 莊淑姿
    休閒是現代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經濟發達的現代社會,休閒得到人們充裕的時間與制度的支持而發展。但人們有了發展休閒的各類條件,是否就能擁有優質的休閒生活呢?休閒的發展需要質量並重,而要發展良性的休閒則必須從休閒的基本理念及人類的生活本質去加以探討;否則社會愈加開放,各式的閒活動被創造發展,但若缺乏休閒文化及中心思想,則反可能成為社會問題。人文主義是人類思想中十分重要的哲學理念,以人為本,實踐生活,以人類的自由與尊嚴之發展為依歸,是類思想的終極價值觀。本文從人文主義的思想及休閒的本質出發,嘗試探討現代人應有的休閒生活觀,期使人們思考並擁有完美健全的休閒生活。
  • Item
    探索教育在臺灣發展之初探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1-06-??) 曹天瑞; 周鳳琪; 陳穆瑩
    本文從國外探索教育發展之歷程,做概略之介紹,並從學術機構、民間企業團體、高等教育、國中育樂營、九年一貫綜合活動課程等各種角度,探討「探索教育」在臺灣的發展現況;並實際訪視兩間機構比較臺灣探索活動的企業經營模式;再以宜蘭縣為例,分析國中學生暑期育樂營實施探索教育的情況;最後,根據研究發現,建議成立專門組織、培育專業師資、設置活動場地、於學校教育推廣、推動探索諮商與探索治療、朝社區發展、發展另類休閒產業,供教育當局、課程發展、營隊發展之參考,希望藉此能充實探索活動內涵及方式,以普遍化探索教育,落實教改生活化的精神。
  • Item
    政治教育的課程內容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5-06-??) 董秀蘭
  • Item
    中國「市民社會」的歷史及其發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4-06-??) 陳子浩
    本文試圖以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作為一個概念或思考模式,來分析中國歷史及社會。在利用「市民社會」─一個源於近代西方的概念 - 來剖析中國社會與歷史時,首先會碰到一知識論的問題;即西方社會理論是否具有普遍性?作者既不採納「全盤西化」的樂觀知識論的普遍主義的立場,也放棄沿用「例外論」(exceptionality)的觀點,即所有的西方理論都不適用於中國社會。前者的立場會使研究方向墮入「削足就履」的繆誤裡去。後者則會使跨文化的比較與溝通無法繼續下去。作者所採用的中間之道,乃是修正理論來迎合現實,即「市民社會」如何發揮對中國歷史與社會的解釋力而使之取得當代的意義。其次,由於 “civil society”內涵豐富,在選擇其中文翻譯的時候,不同的譯法則代表了對「市民社會」的不同理解與著重點。本文作者對“civil society”所介紹的三個譯法與詮釋:文明社會、市民社會與公民社會,則是對“civil society”一詞的意義作最大程度的囊括。最後,作者強調,每個社會都有它強調的文化價值與理念,當西方概念進入中文的語言論述中,它起的作用是激發中國文化內部固有的價值,來滿足當代社會的需求。
  • Item
    當代自由主義社會公民德行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8-07-??) 王意茹
    本研究旨在探究當代自由主義者之公民德行主張,及其在公民德行教育上的意義與啟示。本研究採歷史分析法及理論分析法,主要的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 當代自由主義學者,為解決古典自由主義的爭議,將其主張限定在公共領域,即「政治自由主義」。 (二) 自由主義的公民資格,強調公民在公共領域的平等地位, 是一種普遍性的概念,並相信人具有理性,及最低限度的道德能力。(三) 自由主義的公民德行,依其是否基於「重疊共識」為基礎,劃分為核心德行與次要德行。(四) 自由主義的核心德行,是建立在「重疊共識」之上,是自由社會中的每一成員都需具備的德行。(五) 當每一個成員都具備核心德行與次要德行,可使自由主義的社會達到繁榮富庶。(六) 自由主義者相信,德行的培養要透過教育系統。自由主義的公民教育主張國家可對公民教育進行一部分的介入,即限於核心德行的培養。(七) 公民德行的教育,有三個原則,分別是:有層次的,非壓迫的,非歧視的。(八) 透過自由主義公民德行的培養,將有助於當代自由民主社會之繁盛;而自由主義的公民德行,也可與當代的民主政治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