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Tan, Hung-Jen"
Now showing 1 - 20 of 2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Commodity chain, social capital and development(2004-08-20) 譚鴻仁; Tan, Hung-JenItem Community planner: a new planning direction in Taiwan(2003-09-14) 譚鴻仁; Tan, Hung-JenItem From nowhere to somewhere: the construction of a tea terroir(2008-12-16) 譚鴻仁; Tan, Hung-JenItem Lost in Da-dou-chen: the politics of public space(2003-03-08) 譚鴻仁; Tan, Hung-JenItem The politics of public space(2002-06-30) 譚鴻仁; Tan, Hung-JenItem Regionalizing tea development or developing tea region: a case of the Formosa Oolong tea.(2007-04-21) 譚鴻仁; Tan, Hung-JenItem Relational space and rur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Formosa oolong at Longtan.(2008-07-11) 譚鴻仁; Tan, Hung-JenItem A tale of two teas.(2006-03-11) 譚鴻仁; Tan, Hung-JenItem To make both ends meet: a comparison of two paradigm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2001-08-19) 譚鴻仁; Tan, Hung-JenItem 「三義的社區規劃與地方發展」(2004-09-01) 譚鴻仁; Tan, Hung-JenItem 作物、食物到禮物:臺灣鳳梨社會生命的轉換辯證(2018) 陳琦珊; Chen, Chi-Shan臺灣和鳳梨的產業互動關係最早可追溯自日治時期,罐頭產品成為運輸熱帶水果的最佳方式,臺灣更在1971年創下外銷鳳梨罐頭世界第一,也使得鳳梨的製罐發展達到高峰。之後由於不敵國際市場競爭,鳳梨產業發展製罐陷入低潮,使得地方被迫轉型與再發展。國家推動鳳梨產業進行品種改良,農民的鳳梨栽培模式與鮮果品質治理發生變化,逐漸由生產者導向移轉至消費者導向,並在主流產銷體系之外形成小農自銷、私人組織共銷與消費者導向式電子商務三種另類農糧食物網絡。 另一方面,隨著政治經濟氛圍的轉變,在後現代消費文化與全球文化經濟的帶動下,鳳梨的符號意義從做為感謝、慶賀、表現心意的吉祥意象逐漸演變成具備臺灣意涵與在地「土」象徵,記錄了不同時代社會文化需求。不同時期的鳳梨商品演變,展現出歷史發展中鳳梨不同的意涵,流變轉換成不同的消費符碼的現象,同時也說明市場偏好與消費者意識如何影響農產商品產銷治理。 本研究透過探究鳳梨產業史、另類農糧食物網絡、商品品質治理過程的變化歸納出鳳梨的社會生命有三期,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作用力影響下,傳統的鳳梨產銷模式發生變動,商品角色不斷發生變化,商品價值提升,因而生產出符號意義與發生物性變化。藉由探究臺灣鳳梨社會生命的案例,本研究發現臺灣水果農業現代化的轉變歷程中,水果價值會透過不同產銷網絡中的品質治理獲得提升。Item 「北埔椪風茶與客家擂茶:品質、網絡、與地方發展」(2005-10-25) 譚鴻仁; Tan, Hung-JenItem 「北埔的地方發展」(2005-06-22) 譚鴻仁; Tan, Hung-JenItem 「地方發展,商品鍊,與社會資本:北埔的個案」(2003-12-01) 譚鴻仁; Tan, Hung-JenItem 地方節慶的抵抗與改變 ─ 以桃園蓮花季為例(2016) 簡銘達; Jian, Ming-Da隨著台灣經濟的蓬勃發展,台灣的產業結構從過去以農業為主逐漸朝向以工、商業為主的社會,過程中除帶給地區經濟成長外也帶來環境汙染等外部效應。其中桃園市觀音區也面臨這樣的問題,而造成日後在地居民的抗爭。然而有趣的是之後在地居民的抗爭運動造成蓮花休閒產業出現以及桃園蓮花季的舉辦,並發展為觀音區重要的節慶及產業。目前該產業以及節慶的發展遇到困境,在地居民也試圖做出改變解決現況。另一方面,桃園獨特的產業地景埤塘始終沒有與節慶做結合,也沒被徵招進活動之中,反而是被地方政府所重視,並提出如地景藝術節、世界遺產潛力點作為保存的形式,形成反差。本研究認為桃園蓮花季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除反映地方如何回應外,也反映出地方節慶的多元意義,並非只是經濟產業活動。另外埤塘與不同行動者的關係也顯示埤塘至現代意義的轉變以及與地方間的疏離。 本研究發現,桃園蓮花季節慶不純然只是一種經濟產業活動,而是一種地方對工業入侵的抵抗,透過蓮花徵召各個行動者進行協同合作抵抗。然而隨著桃園蓮花季的擴張、資本主義的逐漸入侵,桃園蓮花季的意義已轉變,失去過往的抵抗目的,同時原有建構的網絡也逐漸分崩離析。另一方面,埤塘對政府而言是國族認同及其治理的象徵,然對在地而言則呈現疏離。透過對桃園蓮花季的分析討論,本研究補充節慶以及桃園蓮花季不同面向的討論,提供鄉村發展下的不同觀點分析。Item 從海蟹到萬里蟹:品質與資源治理的再領域化(2024) 錢芊如; Chien, Chien-Ju「萬里蟹」為新北市政府於2012年推出的地方品牌,陸續10年來已經造成大量觀光客每到時節,便前往新北市萬里區進行海蟹的消費,到萬里吃萬里蟹蔚為風潮。與農產品不同的是,漁產品並非來自特定的陸域行政區,不適用陸域觀點下的地理標示系統(GI)、臺灣地方特色產業政策來理解萬里蟹集中於萬里區消費的發展過程。因此本文從海蟹的物性出發,以拼裝理論(assemblage theory)將「萬里蟹」作為不可分割討論的拼裝體,剖析在海蟹跨時空尺度的社會生命史中,異質行動者加入與移出拼裝體的過程所引發的去領域化與再領域化的效應,進一步生產出拼裝體流動的地方性,也影響了萬里蟹在道地性上的論述。本研究的發現如下:(1)拼裝體中的海蟹零售制移出,又新鮮海蟹大量集中於萬里區的餐飲業,消費者趨向到萬里區吃螃蟹,形成地方性的品質治理與消費行為的壟斷租;(2)拼裝體生產的地方性海洋倫理對海蟹的資源治理,使萬里蟹成為替代性生態認證系統。由上述兩點,海蟹與陸域空間關係的交纏形塑出了萬里蟹的道地性,為一社會工程下的產物。Item 「校園規劃與文化戰爭」(2005-12-20) 譚鴻仁; Tan, Hung-JenItem 烏來地區觀光發展之文化景觀意涵:原鄉居民環境識覺之觀點(2010) 陳英任; Chen, Yin-Jen觀光產業在臺灣原住民鄉鎮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文即探討長期以觀光為主要活動之臺北縣烏來地區原鄉居民對其生活環境及觀光發展所識覺之文化景觀及其意涵。 首先訪談居民對生活環境與景觀改變之基礎識覺資料,使用識覺投射技術確認烏來地區72張文化景觀照片,續以多重分類及Q方法進行照片分類,從多重分類法取得之量化資料再以多元尺度及集群分析進行環境識覺歸納;Q方法則運用當地發展偏好來評定照片順序與群組相關之特徵。最後得到6類文化景觀群組,依受訪者對類型之描述語意交集收斂命名為:『產業生產景觀』、『公共與社會交誼景觀』、『觀光衝擊景觀』、『傳統觀光景觀』、『原住民生活景觀』、『遊憩設施景觀』;而識覺差異亦表現於『發展之適合度』、『人工與自然環境』、『傳統觀光與觀光衝擊』此三維度。 第三階段為烏來地區文化景觀類型與意涵之探討,配合深度訪談理解原鄉文化景觀中,公共與社會交誼與原住民生活景觀再現其日常生活之交流、傳承與保存之重要意義。透過量化與質性研究法歸納與分析當地居民對地方發展之文化景觀環境識覺,理解過去傳統觀光活動不僅可增加工作機會更傳達了原住民族文化,也透過社會組織與團體回應地方觀光發展之社會環境變遷。因此,原鄉觀光發展計畫仍需針對居民之環境識覺及文化景觀意涵加以研擬,方能引導出由下而上之凝聚力量以帶動原鄉社區永續發展。Item 當我們與地方共舞:環境劇場中舞蹈與空間、身體及社會關係之研究(2021) 黃鈴雅; Huang, Ling-Ya地理學界的研究方向日益多元廣泛,藝文、舞蹈也漸漸成為地理學所關注的對象。舞蹈的展演空間和其中的身體實踐為地理學界過去較少探索的部分,故此研究為地理學的空間展現,以身體作為標的,形成舞蹈地理學跨界的研究。當舞蹈跳脫制式的舞台空間,以日常生活空間作為舞台形成環境劇場,其中表演者與環境的互動、舞者的身體,以及舞作概念的傳達都會和當下的環境產生關係,本研究的核心關懷為:「舞蹈環境劇場中產生的網絡關係是如何透過人與環境互動中建構而成?」當中舞蹈身體實踐是Thrift論及的非再現(Non-representation)還是無法跳脫社會文化脈絡的再現?於是,研究理論取徑關係地理學及非再現理論,試圖探討的研究目的包含(一)探究舞蹈表演在環境劇場中的空間生產與意義;(二)探究舞蹈在環境劇場中的詮釋與身體實踐方式的交互辯證;(三)探究環境劇場中舞蹈作品建構的社會網絡關係。以民族誌與質性研究作為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為長期致力於環境劇場發展的舞團-「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Dancecology)」,該團宗旨為「共生」,舞作多以對自然與人文的關懷議題為主,對舞蹈在不同環境空間的展演互動上有相當的價值和重要性。研究結果發現環境劇場中的舞蹈表演將環境視為「活」的舞伴,透過舞者非再現的身體流動及觀眾的所感,使得該場域重新生產出新的「流動的情動空間」;其次,舞蹈中的身體實踐,舞蹈體現出對作品的情感,再現文本的意義,背後蘊藏舞者日常生活中非再現的身體情動,在展演時交融觀眾的感知與環境給予的能量,形成不只是再現的身體實踐;最後,當我們與地方共舞,當中的情感、情緒以及空間氛圍的塑造,串連在地與舞蹈作品的網絡關係,對社會產生影響,也開創舞蹈地理學本土經驗的相關對話。Item 美麗新世界:尚順廣場的廣場舞行動者之社會網絡生產、形塑與情感流動之研究(2022) 蕭又誠; Hsiao, Yu-Cheng「廣場舞」,是中國中老年人的新興活動代名詞之一,除了對其身強體健功能的推崇及近年討論的噪音干擾爭議,廣場舞活動也成為不可忽視的勢力,學術界亦掀起一股廣場舞研究熱潮,無論是關於廣場舞的精神展現、運動健康學視角、公共管理政策上,皆有學者提出不同觀點,不過幾乎都以中國廣場舞為研究田野。實際上台灣苗栗頭份竹南地區也有廣場舞社群,在華隆工業地轉變為尚順廣場後,其中西堤廣場成為頭份竹南地區廣場舞社群的最大開放活動空間,與此同時在其他不同地點也可以發現大大小小的廣場舞社群,連地方政府舉辦活動也常以廣場舞作為活動號召。廣場舞在此雙子城中,成為中老年族群的休閒新熱潮,究竟為何廣場舞能在近幾年內,迅速成為頭份竹南地區的新興休閒?廣場舞究竟對個人有何吸引力在短時間內吸引眾多中老年族群在固定時間參與活動?本文以頭份西堤廣場與廣場舞社群為研究田野及對象。本研究透過西堤廣場舞團隊的田野駐足,研究發現如下:台灣廣場舞具彈性、活潑、自由之舞蹈特色,與中國廣場舞相近,而非完全是台灣土風舞轉型,第二,開放空間的使用合理性並非屬確定性,而係由空間使用者協商而達成;第三,廣場舞體現著中、老年女性各種情感反應,情感流動的身體即是廣場舞中的體現;第四,廣場舞空間成為部分中、老年女性對抗傳統家庭的抵抗空間;第五,廣場舞成為頭份、竹南中老世代活力、元氣的在地展演,形成「廣場舞陣頭化」現象,因此頭份竹南地區的廣場舞之所以能形成新興活動,是與其活動背後複雜的空間政治、社會網絡、情感流動與內外部功能交織下產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