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un-yin Doris Chen"
Now showing 1 - 20 of 2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American and Chinese complaints(Mouton de Gruyter (Germany), 2011-01-01) Yuanshan Chen; Chun-yin Doris Chen; Miao-Hsia ChangItem Some Notes on English Listening Tests(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3-07-??) Chun-yin Doris Chen本文煙在探討聽力測驗的題型、素材、主題與受試學生的聽力成績的相關性。受試學生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推廣班與第二專長班的32位學員,依期接福成績,分成初、中、高三組。聽力測驗資料主要選自受試學生教材中的三次平時測與一次期末測驗。依Van Dijk & Kintsch (1983)的分類,我們將題型分成「局部式」(local)和「全面性」(global)兩種,我們亦採Tannen(1982)的模式檢測素材夜應。研究發,「對話內容」較「長篇獨白」容易,「全面性問題」較「局部式問題」簡單,「簡易完成型」(Simple Completion)題型較其他題型困難。最後,實驗結果顯示,主題效應顯著,受試學生的期末聽力測驗表與平時測驗表極為相關。Item 中文代名詞的名詞詮釋(2011) 黃彥蓉; Yann-Jong Huang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代名詞詮釋的習得,在過往研究中,學者發現代名詞的詮釋不管是在中英文、或是在成人與兒童之間皆有不同,以中文為母語的小孩比起以中文為母語的成人、或是以英文為母語的小孩,會更為接受反向指涉。然而指涉的方向並非唯一影響代名詞詮釋的因素,於本研究中,我們認為先行詞與代名詞的關係亦為另一影響兒童習得代名詞指涉的重要因素。針對先行詞與代名詞的關係,代名詞出現的句型在本研究中共分為五類:主詞─主詞(SS)、主詞─受詞(SO)、受詞─主詞(OS)、受詞─受詞(OO),以及所有格(Poss)。在施測部份,本研究採用三種測驗:有情境的圖片判斷題(Picture-identification task with a rich context, PIC task)、無情境的圖片判斷題(Picture-identification task without a rich context, PI task)、與模仿測驗(imitation task, IM task),以測試兒童對於代名詞的詮釋。受試者包括從三歲到未滿八歲的八十位兒童,以年齡區分共分為五組,每組十六人,以及十六位成人作為對照組。 研究發現,先行詞─代名詞的關係、句型關係、代名詞指涉的方向,以及先行詞的類型皆會對代名詞詮釋造成影響。在先行詞與代名詞關係部份,若依詞類區分為三大類型,實驗對象在先行詞為主詞的表現較好,甚於先行詞為受詞、以及代名詞在所有格的位置。若從次分類來看,受試者在主詞─受詞類型表現得比在主詞─主詞時好,在受詞─主詞類型時的表現則比在受詞─受詞類型時好。在句型影響部份,兒童在嵌入句的表現優於在從屬子句的表現。而在代名詞指涉方向的部份,不同於英文的第一語言習得,實驗對象皆接受往後指涉,且實驗對象對往後指涉的理解亦隨著年齡而增長。然而,若相較於往前指涉,在往前指涉的代名詞詮釋表現上仍優於往後指涉。關於先行詞類型的部份,若先行詞在句法範圍裡,對於代名詞指涉的表現會優於在先行詞在篇章中的表現。至於不同測驗的影響方面,年幼兒童在理解測驗表現比在產出測驗好。大部分的受試者在有語境的理解測驗表現比在無語境的理解測驗佳。最後,考慮年齡與代名詞指涉的關聯性,研究發現六歲左右可能是習得代名詞指涉的重要時期,但要完全習得成人的代名詞指涉則可能要延至八歲以後。Item 中文條件句之第一語言習得(2012) 呂建慧; Chien-hui Rose Lu本研究旨在探討以 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條件句之第一語言習得。主要研究五種中文條件句在標記性、語境、題型及年齡是否會影響兒童對此結構的習得。為了避免潛在的實驗效應,本研究採用兩種實驗題型,解釋測驗與模仿測驗。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依年齡三到七歲分為五組,每組18人,共90人;及對照組:18位中文為母語的成人。 實驗結果顯示,在條件句的習得中,標記性、語境、題型及年齡皆對兒童認知及表達造成影響。五種條件句可分為無標記性及標記性。對兒童而言,無標記性的句首條件副詞條件句最容易習得,而最讓兒童感到困難的則是標記性的句末條件副詞條件句。此現象同時印證了無標記條件句較標記條件句較早習得之假設。在語境方面,受試者在假設條件句表現地較反事實條件句佳,呼應文獻中兒童的認知發展模式為假設先於反事實。而題型效應則顯示受試者在解釋題型中明顯表現地比模仿測驗好,說明此結構的理解優先於表達。此外,模仿測驗的其他句型分析中,五種不同於標的句型大多來自於受試者較不熟悉的標記性條件句。而受試者最常使用插入策略,亦即插入無標記性的句首條件副詞。在年齡效應方面,六歲是兒童習得中文條件句的轉變期,同時也於此時達到成熟階段。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新奇複合名詞之理解與使用(2013) 游俊賢; Joseph Chun-hsien Yu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詮釋新奇複合名詞(novel noun-noun compound)之發展。本研究包含兩個控制變因,第一為名詞之動物性(animacy)/非動物性(inanimacy),第二為修飾詞(modifier)/中心詞(head)之特性。本研究採用兩種實驗類型:看圖回答測驗與理解選擇測驗。研究對象包括實驗組的一百位兒童,依平均年齡四至八歲分成五組,每組二十人,以及對照組的二十位成人。 實驗結果顯示,五歲之兒童對於新奇複合名詞解讀之偏好已經類似於成人之偏好,亦即以第一名詞為導向(N1-preference)之解讀。至於在動物性與否對於複合名詞使用之影響方面,當修飾詞或中心詞為動物性時,所有年齡受試者之表現類似。反之,當修飾詞或中心詞為非動物性時,受試者之表現則無明顯之趨勢。關於不同之測驗對於受試者表現之影響,僅在修飾詞為非動物性時,所有年齡層表現一致:看圖回答測驗傾向於引導以修飾詞為導向之解讀,而理解選擇測驗則傾向於引導以中心詞為導向之解讀。然而,當修飾詞為動物性時,此種結果之一致性則不存在。最後,我們提出兒童新奇複合名詞之習得有三階段:四歲兒童屬第一階段,五、六歲兒童在第二階段,七、八歲兒童則在第三階段。其中,第三階段兒童新奇複合名詞之使用幾乎已與成人相似。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承諾概念發展之實證研究(2012) 王懿; Yi Wang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對承諾的理解,並驗證不同操縱變因(如:被承諾者的社會地位、承諾的結果、承諾者的誠意、承諾的明確性)對兒童承諾概念的影響。研究方法包含在不同情境下的承諾判斷及承諾表達兩種實驗題型。研究對象分為五組,每組二十人,由平均年齡為六歲至九歲的兒童與成人共一百位所組成。 研究發現如下:承諾判斷結果顯示,較年長的受試者與控制組皆認為對長輩做的承諾才算數,而較年幼的受試者對承諾的判斷則不會受到被承諾者不同社會地位的影響。兒童受承諾結果的影響較深,與成人達顯著差異,相較於未實踐的諾言,兒童較認可確實完成的承諾,顯示出在兒童的承諾概念中,承諾的結果與承諾本身是密不可分的。然而,所有受試者對承諾的判斷並未受到承諾者誠意的影響,顯示無誠意的承諾仍被認為是一個承諾。此外,所有組別的受試者均較容易認可清楚表達出內容的承諾。 在承諾表達結果中發現,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於六歲左右便可做出承諾。在策略上,受試者傾向做出內容清楚呈現的承諾。較年長的兒童在表達明確性上較接近成人。施為動詞(performative verb)「答應」在整體的使用上並不明顯,顯然不構成承諾的形成要素。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習得道歉語之實證研究(2010) 林庭州; Tin-chou Ansel Lin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之兒童使用道歉語的發展。本研究包含兩個控制變因,即責任(responsibility)與冒犯嚴重度(severity of the offence)。主要研究議題為兒童對於冒犯的認知與控制變因的關係,兒童使用道歉語的分類,及其道歉語是否受到控制變因和本身對冒犯認知之影響而有所不同。本研究採用兩種實驗題型:懲罰判斷測驗與看圖回答測驗。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一百二十位兒童,依平均年齡四至八歲分成五組,每組二十四人,以及對照組的二十四位成人。 實驗結果顯示,中文為母語之兒童平均在四歲左右已能區分不同程度的責任與冒犯嚴重度。四歲與五歲兒童常因嚴重度高而給予較重的懲罰,較年長的兒童以及成人懲罰標準偏向責任,或是兩個變因混合考慮。口語語料顯示出,就主道歉策略而言,七歲以下兒童使用直接道歉策略(direct apologies)多於間接道歉策略(indirect apologies),七歲以上的兒童與成人剛好相反。就次道歉策略而言,所有兒童使用最多的是提供(Offer),其次是承認(Acknowledgment),要求(Request)最少。兒童使用次道歉策略也有階段性發展。此外,較年長的兒童合併道歉策略的能力也較高,而最常使用的策略公式是:直接道歉 + 承認 或 間接道歉 ( + 其它)。最後,控制變因對於兒童及成人選擇直接或間接道歉策略並無顯著的影響,受試者本身對於冒犯的認知也未明顯影響其選擇直接或間接道歉策略。可能的原因是兒童語言發展仍未至臻,較無法有效使用間接道歉策略。對成人而言,受到禮貌理論(politeness theory) (Brown& Levinson 1978, 1987)的影響,成人仍會使用很多間接道歉策略,不因控制變因之不同或自我對於冒犯程度認知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詮釋稱代詞「人家」之 實證研究(2013) 許硯晴; Yen-ching Abbie Hsu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對稱代詞「人家」之第一語言習得。相較於中文的其它代名詞,「人家」的語意相對複雜,兒童在習得過程可能較為困難。本研究主要探討指涉歧義、指涉方向、指涉對象、題型及年齡是否會影響兒童對稱代詞「人家」的語意詮釋及表達。針對指涉歧義,本研究將句型分成兩大類:單指句與複指句。在這兩大類句型下,分別加入前指/後指,定指/非定指兩控制變因。為了避免潛在的實驗效應,本研究採用兩種測驗題型:圖片選擇測驗題與模仿測驗題。研究對象包含實驗組的八十位兒童,依平均年齡四歲到八歲分成五組,每組十六人,以及對照組的十六位成人。 實驗結果顯示,指涉歧異、指涉對象、指涉方向、題型、年齡皆會影響兒童對稱代詞「人家」之詮釋及表達。首先,受試者對於單指句表現優於複指句,印證了歧義句的困難度較高之假設。在指涉方向方面,研究對象皆能接受後指句,雖然兒童在前指句的表現仍優於後指句,但他們對後指句的理解與表達,隨著年齡而增長。在指涉對象方面,受試者在定指句表現得比非定指句好,呼應文獻中兒童對於名詞的認知發展為具體先於非具體。題型效應顯示,兒童在圖片選擇測驗的表現較模仿測驗佳,說明此稱代詞的習得是理解先於表達。此外,在模仿測驗的句型分析中,錯誤句型大多反映受試者對於複指、後指以及非定指句之理解度較低,因而使用省略或代替策略來完成表達。最後,在年齡效應方面發現,七歲兒童之整體表現優於四~五歲受試者,因此六至七歲期間應是兒童習得中文稱代詞「人家」的關鍵期。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讚美語回應發展之研究(2011) 郭玥慧; Yueh-huei Kuo本研究旨在探討兒童讚美語回應的發展情形,同時也探討讚美者性別與社會地位和讚美主題對判斷以及回應讚美語的影響狀況。本研究方法包含看圖判斷讚美語實驗與看圖回應讚美語實驗。受試者由幼稚園中班、大班、小一、小二、小三以及大學生共一百四十四位學生所組成,依年齡分為六組,每組二十四人,男生女生人數各半。 判斷讚美語實驗結果顯示,不論兒童或成人對於不同主題的讚美或來自不同性別、不同社會地位讚美者的讚美在判斷它們是否為讚美方面未達到顯著差異。然而,回應讚美語實驗的結果顯示,讚美者的性別與社會地位會影響受試者回應讚美語。受試者傾向於接受來自女性或高地位讚美者的誇獎,而拒絕來自男性或低地位讚美者的誇獎。受試者對於不同主題的回應雖未達到顯著差異,受試者對於較具體主題的讚美給予較多的回應。此外,男性受試者對關於「能力」的誇獎給予較多的回應,女性受試者則對於「外貌」或「物品」相關的讚美給予較多的回應。 回應讚美語實驗也顯示,以中文為母語的兒童大約於五歲已能依讚美者性別和地位或讚美主題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回應策略。然而,兒童在讚美語回應策略的使用能力仍不及成人。在八歲以前,幼童大多直接接受別人的讚美,在此階段的受試者也多僅使用單一策略來回應讚美語。八歲以上的受試者開始減少直接接受讚美策略(Direct Acceptance)的使用,並多使用間接接受的策略(Indirect acceptance),這個年紀的兒童也能使用更多的合併策略。成人則能使用更多的合併策略以同時接受讚美並避免自我讚美。Item 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疑問詞「怎麼」與助動詞「會」之習得研究(2008) 李奇璋; Chi-chang Roy Li本研究藉由中文疑問詞「怎麼」來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對於方法問句與因果問句的習得。主要的議題包括方法問句與因果問句的習得順序、主事效應、泛指效應、題型效應,年齡因素,以及其他相關問法的句型。本研究共設計兩個測驗:圖片選擇測驗與問句形成測驗。研究對象為48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學齡前兒童,根據其年齡分為三組(第一組為四歲零個月至四歲十一個月、第二組為五歲零個月至五歲十一個月、及第三組為六歲零個月至六歲十一個月)。 研究結果顯示如下。首先,學齡前兒童對於方法問句與因果問句的分辨,並未達到統計上的差異。但是就平均數而言,學齡前兒童在因果問句的得分比方法問句稍微高些。其次,主事效應的確對於「怎麼」問句有影響,此現象對於四歲的孩童尤為顯著。第三,泛指效應對於孩童在「怎麼」問句的影響達到顯著,尤其是方法問句方面。第四,題型效應對受試者影響也很大,兒童在理解性測驗的表現比口說表現來得優異。第五,在口說表現測驗中,雖然 「會怎麼」與「怎麼會」問句使用次數極少,但其他因果問句使用的次數比方法問句來得頻繁。最後,年齡的確影響孩童對於「怎麼」問句的表現。年齡越大的兒童表現越好,且受到主事效應及泛指效應的影響也越小。Item 台灣兒童複雜句的理解與表達之研究(2013) 楊立勤; Li-chin Jennifer Yang本論文研究主旨為探討台灣不同年齡之兒童對於含有名詞子句、關係子句 與副詞子句等中文複雜句的理解與表達。研究議題共有四項:(ㄧ)是否分枝方向是個會影響複雜句習得的因素;(二)三種複雜句的結構如何影響複雜句 的習得順序;(三)在複雜句習得方面,理解與表達的差異為何;(四)優選理論如何能解釋複雜句的習得。 為了尋求以上議題之答案,本研究進行了三個包含左分枝與右分枝結構的名詞子句、關係子句與副詞子句的實驗。每項實驗更細分成兩個測驗,亦即理解測驗與表達測驗。在各項測驗中,受試者針對電腦播放的圖片與語句或提問以口說回應。受試者人數為108 人,平均分佈於六個年齡組別,各組年齡分別為 3、4、5、6、7 歲之兒童組及大學生所組成之成人組。 結果顯示在各年齡層中,右分枝結構的名詞子句比左分枝結構的名詞子句容易,但此偏好在關係子句與副詞子句上卻是相反。此發現與 Huang (1982) 對於中文之無標記分枝方向的分析一致,也就是,中文裡分枝方向的偏好應依據詞頭之句法類目追溯至 X0 或 X’層。此外,結果也顯示雖然7歲兒童尚未習得三種複雜句,但6歲以前含名詞子句之複雜句的習得明顯比含有關係子句與含有副詞子句之複雜句更好。此發現與兒童語言習得中論元優先於修飾語 (Gasser& Smith, 1998; Mintz Gleitman, 2002; Naigles & Gelman, 1995; Smith & Sera, 1992; Waxman & Booth, 2001)、論元與其詞頭之語意相關(Pollard & Sage, 1987) 以及儉約原則相同。另外,大致說來,理解的表現比表達來得好,但是,當在處理無標記或已習得之結構時,受試者在理解與表達的表現相當,有時表達比理解更好。理解的表現比表達來得好,可能起因於在習得過程中,表達需依賴理解 (Keenan & MacWhinney, 1987),或者表達時需要比理解時更多的工作記憶容量 (Mcdaniel et al., 2010);而理解與表達的表現相當或者表達比理解好,可能是因為對於已經習得該語言的語言使用者而言,表達時能夠控制自己要說什麼,但理解時無法得知即將要聽到的是什麼 (Mcdaniel et al., 2010; Zeevat, 2001)。而各別從理解測驗與表達測驗所得到的結果來看,本研究證實在理解上 NVN-schema hypothesis (Bever, 1970) 與 Early Immediate Constituent hypothesis (Hawkins, 1994) 的有效性,以及在表達方面 Syntactic Prediction Locality Theory (Gibson, 1998) 的有效性。最後,綜合三個實驗所得之結果,本研究採用優選理論在句法上現有的限制與其他相關理論,建議以優選理論解釋複雜句習得可能是可行的,然而,仍有部份不足仍待未來相關研究或理論補足或改善。 綜合以上所論,本研究結果與分枝方向理論預期不同,而是支持 Huang (1982) 對中文 X’句法的分析。我們的發現也證明關係子句與副詞子句的屬性較為類似,因兩者之習得過程相同。此外,優選理論允許語言中有超過一個以上結構的可能性,可能是個較為實用的理論架構。Item 台灣學生英文分裂句之第二語言習得(2014) 廖于涵; Yu-han Carol Liao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對英文分裂句之第二語言習得情形,主要研究的議題包括第一語言轉移現象、對不同類型的分裂句之難易次序、分裂句之習得是否受對比效應之影響及英語程度是否影響分裂句之習得。本研究採用接受度判斷測驗。受試者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前者為六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大一學生,並按其英文程度分為初、中、高級三組。後者則為二十位英語母語人士。 首先,研究發現,受試者對英文分裂句的理解受到第一語言轉移的影響。在七種不同詞性的分裂句中,受試者最能接受的是名詞、無詞組、介系詞,其次是非限定性子句及副詞,再者是限定性子句,最後是形容詞。此外,針對不同的語法功能,受試者最能接受的是具修飾性的語法功能,其中又以具修飾性的名詞詞組接受度最高。在對比效應方面,受試者較能接受在對比情況下的分裂句,顯示對比效應對英語分裂句的難度有所影響。最後,在語言程度效應方面,受試者之英語程度越高對英文分裂句的接受度也越高,顯示學習者對英文分裂句的接受度會隨著其英語能力的提升而有所增進。Item 台灣學生英語疑問詞問句之第二語言習得(2015) 盧冠豪; Kuan-hao Lu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學習英文疑問詞問句的第二語言習得。過往研究指出(Aoun& Li, 1993a, 1993b; Huang, 1982a, 1982b),在中文的疑問詞問句中,疑問詞並沒有在句法層面上完成疑問詞移位,相較之下,英文的疑問詞問句中,疑問詞則在句法層面明顯顯現疑問詞移位現象。因此由語言的表層結構看來,中文和英文在疑問詞問句上呈現相當不同的語言結構。本研究以此語言差異作為出發點,探討了幾項疑問詞問句的相關議題,並探究母語轉移、普遍語法、第二語言程度在台灣學生學習英文疑問詞問句中所扮演的角色。總共有八十八位成人參與了本研究的三項測驗:文法判斷測驗、接受度測驗、語句詮釋測驗,受試者依據他們的英文程度進一步分成了四個組,另外亦含由二十二位母語人士組成的對照組。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受試者尚未完全習得主詞-助動詞之倒裝,但普遍在疑問詞移位方面表現佳。 二、在承接條件的習得上,僅中高組與高級組可以判斷文法正確與否,初級組與中低組表現較母語人士顯著來得差。此外,本研究並未發現受試者對於不同島嶼限制表現有別。 三、在主詞-助動詞不倒裝的問句中,受試者的判斷上並未呈現論元與附加語之不對稱現象。在主詞-助動詞倒裝的問句中,大部分受試者在論元移位疑問詞問句與附加語移位疑問詞問句表現均佳,因此大致上未呈現兩者間之不對稱現象。 四、本研究受試者呈現主語-賓語不對稱現象。在單子句問句中,受試者較能接受主語移位疑問詞問句。在雙子句問句中,受試者較能接受賓語移位疑問詞問句。 五、整體而言,第二語言程度對於受試者作答表現有明顯影響。 根據上述結果,我們認為受試者表現受到母語轉移、第二語言複雜度、第二語言程度等因素所影響。另外,我們發現受試者具有承接條件以及空號原則的深層知識,肯定了普遍語法對於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影響,顯示普遍語法對於第二語言習得確實有效應存在。Item 台灣學生英語進行式之第二語言習得(2013) 詹曜瑋; Yao-wei Chan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對英語進行式之習得狀況,研究議題包括第一語言轉移現象、習得次序、主事者效應、題型效應以及語言程度效應。為了避免潛在的實驗效應,本研究採用兩種測驗題型:文法接受度測驗與看圖填充題。本研究的受試者為八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大一學生,依據其英文程度分為低、中低、中高、高四組。 實驗結果發現,受試者對英語進行式的理解與表達確實受其第一語言的影響。在五種動詞中,受試者首先習得將動作動詞及成就動詞使用於英語進行式中,其次是反覆動作動詞,而後是瞬成動詞;受試者感到最困難的是將狀態動詞與進行式連用。此外,受試者在主詞為主事者的題目上表現較好,顯示主事者效應對英語進行式的習得有所影響。在題型效應方面,受試者在文法接受度測驗與看圖填充題的表現大致相同。在語言程度效應方面,受試者英語程度越高表現越好,顯示學習者對英語進行式的理解與表達能力會隨著英語能力的提升而有所增進。Item 「掉」的語義演變與語法化(2014) 陳彤曲; Tung-chu Chen本論文以歷時的觀點研究「掉」字的語義演變、語法化演變模式。上古時期,漢語「掉」字的中心意義為動詞掉1「擺動」,次要義為掉2「扶正」、掉3「帶動」。透過譬喻、換喻等機制,再加上同義並列複合詞的另一個成分的加強作用,中古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多義現象,即以動物的「擺動」為基礎,衍生出掉4「轉動」。掉5「控制」來源為「尾大不掉」,已經延用為成語。由於掉1可以「擺動」無生命物體,加上掉2「掉鞅」被用來指「駕車」,於是中古時期形成掉6「划船」、「駕車」。晉朝郭璞將「掉」字在「掉希間」的「跳躍」註解為「懸」、「擿/擲」,我們認為「懸」是形成掉7「吊」的來源,而「擿/擲」以及「擲」為中心形成的同義並列複合詞是掉8「落」、掉9「遺留/遺漏/遺失」、以及「掉」作為完結標記的語義來源。我們認為掉8「落」、掉9 「遺留/遺漏/遺失」、以及「掉」作為完結標記的用法在南宋是共時存在的。 我們以Heine (2002) 一個語法形式的形成需要四個階段的路徑假說為基礎,以及一個普遍的語法化過程:拋棄 > 完結標記 的理論為背景來分析「掉」的語法化。我們認為造成語法化的語義來源為一連串「掉」的義項:拋/棄/落/移除/釋放/遺留。從晉朝以來「掉」的「拋棄」義都是和同義動詞搭配成複合詞。這樣的搭配造成「掉」本身詞義的擴張,也造成語法化的語義來源成為一連串「掉」的義項,而且當有新的複合詞形成時,「掉」被放在複合詞的第二個位置導致語義弱化,使得整個「V-掉」結構被重新分析成「結果式動詞複合詞」(RVC) 。南宋時期,「掉」在「結果式動詞複合詞」中仍是一個動詞,指涉動作的結果與完成。我們將清朝時的「掉」命名為「結果標記」,因為清朝時「V-掉」結構已經出現「可能式」,「掉」在現在成為「動相標記」,因為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中「V-不-掉」的結構佔了「掉」詞條的 29.3%,而在清朝的語料中卻只佔5.3%。 根據 Hopper (1991, 1996)的「持續原則」,「掉」從南宋開始就和一連串「掉」的義項: 拋/棄/落/移除/釋放/遺留相關的前置動詞搭配,結果從現代的角度來看,「掉」似乎能無窮盡的和沒有相關意義的動詞搭配成「結果式動詞複合詞」。還有從元、明、清殘留的詞彙含義。元朝時,「掉」在「V-掉」中就有標記物體「從有到無」的意義。明代時,「掉」在「V-掉」中可用來純粹標記「具體動作」的完成,清代時更用來純粹標記「抽象動作」的完成。現代漢語中,「掉」在「V-掉」中可用來純粹標記「狀態的改變」。有些「V-掉」結構有負面的含義,無法形成「得掉」或「記掉」。這一方面是因為語法化的語義來源為一連串「掉」的義項: 拋/棄/落/移除/釋放/遺留,而這些義項本身含有負面的特點。另外,元朝時,「掉」在「V-掉」中就有標記物體「從有到無」的意義,而「得掉」或「記掉」不能被接受,也是因為和「掉」的「從有到無」的意義矛盾。Item 測驗形式與文類對聽力理解與策略使用之效應(2005) 羅靜倫; Jing-lun Jessie Luo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測驗型式(test format)及文類(text type)對高中生聽力理解之影響,與高中生聽力策略使用的情形。受試學生為北台灣的65位高中生(32位聽力程度較佳者(高分組)及33位聽力程度較差者(低分組))。在做完一份聽力測驗後,他們並填寫了一份問卷。 研究結果顯示:(一) 受試學生在圖片式聽力測驗(tests with pictures)之得分顯著高於在無圖片式聽力測驗(tests without pictures)之得分。(二) 受試學生在單句式(statement)文類之得分顯著高於在對話型(dialogue)文類之得分。(三) 高分組使用聽力策略之頻率顯著高於低分組,尤其是在補償策略、後設認知策略、及社會策略之使用上有差異。(四) 測驗型式及文類與聽力策略確實有密切之關係。 本研究建議:在設計聽力測驗時,教師須將測驗型式及文類對聽力理解之影響列入考量。此外,教師應提供聽力策略相關訓練(如:後設認知策略、及社會策略)並增進學生對聽力策略的認知與運用能力。Item 漢字習得和閱讀發展:部件覺識的角色(2014) 董子昀; Tzu-yun Tung本研究旨在探討部件覺識在漢字習得和閱讀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關於漢字習得的討論包含透明度效應、脈絡效應、規則性效應、熟悉效應和年齡效應。另外,也嘗試為閱讀發展建立預測因子。施測的四項理解能力測驗包含字詞語意測驗、句子語意測驗、語音測驗和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研究對象則是來自台灣的二十一位小二學生、二十位小四學生和二十二位小六學生。 研究結果顯示,意符覺識能幫助孩童習得透明形聲字的字義,但無法輔助不透明形聲字的習得。而且,與字詞脈絡相比,句子脈絡更能輔助漢字字義的提取。另一方面,音符覺識能促進孩童習得規則形聲字的字音和字義,但對不規則形聲字則無影響。而在兩種覺識中,唯有意符覺識能預測孩童的閱讀發展。將熟悉度和年齡納入考量後,結果顯示部件覺識只有在孩童面對不熟悉的字詞時才會發揮顯著效果,在面對熟悉的字詞時則無顯著效果。另外,小二和小四學生皆已具備用於提取字義的意符覺識,和用於提取字音的音符覺識。但小六學生進一步發展出用於提取字義的音符覺識,且有足夠成熟的意符覺識作為閱讀發展的預測因子。 最後,本研究亦嘗試在教學順序和重點上提出建議。首先,為了讓教學由簡入繁,透明形聲字的教學可先於不透明形聲字,而規則形聲字的介紹則可早於不規則形聲字。另外,為了提升意符覺識進而促成閱讀發展,教學可多著墨於透明形聲字。而不透明形聲字的字義和不規則形聲字的字音字義,則是掌握不熟悉字詞的關鍵,可由教師特別提點。Item 焦慮對英語學習者的聽力表現及策略使用之影響(2007) 鄭昭慧; Chao-hui Joanne Che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外語聽力焦慮對以英語為外語的高中生在聽力測驗中不同問題類型(如全面性與局部性)、文類(如敘述、簡短會話和短文)的表現及其聽力策略使用情形。研究對象為一百三十二位高二學生,根據其在外語聽力焦慮量表及英聽測驗的表分成高/低焦慮與高/低英聽能力等組別後,並進行英聽策略問卷填寫。之後,各組中選出三位(共十二位)受試者進行深度訪談。 研究發現如下: 首先,聽力焦慮與外語聽力表現呈現顯著的負相關,且高焦慮的學生在全面性問題的表現比低焦慮的同儕顯著地差。 其次,雖然低焦慮組在三種文類的表現皆優於高焦慮組,但只在敘述和短文上達到顯著差異。 再者,除認知與情意策略外,其餘的聽力策略類型低焦慮組皆常使用。高焦慮組最常使用的聽力策略則是後設認知、認知與記憶等策略。低焦慮組最常使用的策略則是補償、後設認知與記憶等策略。 最後,本研究發現影響受試者策略使用的最主要因素是他們的英聽能力,其次才是焦慮程度。英聽能力佳的學生比英聽能力差的學生更常使用策略;而在程度相當的組別內,高焦慮學生傾向於比低焦慮者更常使用聽力策略。Item 臺灣學生義大利文反身詞之第三語言習得(2015) 甘昀鑫; Kan, Yun-Hsin本研究旨在探討在台以華語為母語的學生對三種義大利語反身詞之第三語言習得。主要的議題包括不同類型反身詞的習得難易度、反身詞習得與長距離約束相關、反身詞在單句及複句上習得之差異、題型效應以及義大利語言能力之影響。本研究設計兩個實驗題型:文法判斷題(是非題)與語句詮釋題(選擇題)。受試者為五十六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大學生以及二十八位義大利語母語人士,華語受試者依據其義大利語程度,分為初級及高級兩組。 整體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在學習義大利語反身詞時,受到不同種類反身詞複雜度及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轉移的影響。根據受試者的表現,在三種義大利語反身詞中,所有格的反身詞表現最差,最不易習得;而受試者在代名詞的反身詞和動詞的反身詞表現最好。在長距離照應語的特性中,長距離約束對受試者而最困難,也最難習得;但受試者在阻斷效應及主語傾向性上表現佳,顯示此兩種特性較易習得。此外,受試者在單句的表現上比複句好,證明句子的複雜度會影響受試者對反身詞的判斷與詮釋。關於題型效應,受試者在語句詮釋題上的表現比文法判斷題來得好,顯示語句詮釋題的形式對受試者較為有利。另外,受試者之義大利語程度亦會影響其表現,高級組的表現在兩個測驗中皆優於初級組。Item 英語冠詞之第二語言習得(2014) 張庭芝; Ting-jhih Tiffany Chang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對英語冠詞之習得狀況,研究議題包括不同冠詞類型和其所屬的語意特徵之難度順序、題型效應、語境強化之影響及語言程度效應。本研究採兩個實驗題型:選擇題與填充題,試題皆以對話呈現。受試者為八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大一非英語系學生及二十位英語母語人士,並依據其英語程度分為初、中初、中高及高級四組。 實驗結果發現,三種類型的冠詞和其語意屬性之難易度會受到第一語言轉移及英文冠詞系統本身的複雜度影響。在三種冠詞中,以零冠詞表現最佳,也最容易習得;定冠詞the表現最不穩定,習得時間最晚。在冠詞的三種語意特徵的習得上,以[+SR, +HK]最易習得而[-SR, -HK]最為困難。此外,定冠詞the較與[+HK]之語意屬性有較高相關性。在題型效應方面,當題型較受控制,受試者面對選擇題與填充題的表現大致相同。最後,英語程度也證實會影響冠詞的習得。受試者英語程度越高,冠詞的表現越好,對冠詞功能的理解和使用皆會隨著英語能力的提升而有所增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