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en, Yi-Chun"
Now showing 1 - 13 of 1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Association of TNF-α gene with spontaneous deep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the Taiwan population: a case control study(2010-06-10) Chen, Yi-Chun; Hu, Fen-Ju; Chen, Phoebe; Wu, Yih-Ru; Wu, Hsiu-Chuan; Chen, Sien-Tsong; Lee-Chen, Guey-Jen; Chen, Chiung-MeiAbstract Background Genetic factors may play a role in susceptibility to spontaneous deep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DICH).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NF-α gene vari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risks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multiple ethnicities. The present case-control study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genetic variations of the TNF-α gene may affect the risk of Taiwanese SDICH. We examined the association of SDICH risks with four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within the TNF-α gene promoter, namely T-1031C, C-863A, C-857T, and G-308A. Methods Genotyping was determined by PCR-based restriction and electrophoresis assay for 260 SDICH patients and 368 controls. Associations were tested by logistic regression or general linear models with adjusting for multiple covariables in each gender group, and then in combined. Multiplicative terms of gender and each of the four SNPs were applied to detect the interaction effects on SDICH risks. To account for the multiple testing, permutation testing of 1,000 replicates was performed for empirical estimates. Results In an additive model, SDICH risks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minor alleles -1031C and -308A in men (OR = 1.9, 95% CI 1.1 to 3.4, p = 0.03 and OR = 2.6, 95% CI 1.3 to 5.3, p = 0.005, respectively) but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863A in females (OR = 0.5, 95% CI 0.2 to 0.9, p = 0.0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effects between gender and SNP on SDICH risks regarding SNPs T-1031C, C-863A, and G-308A (p = 0.005, 0.005, and 0.007, respectively). Hemorrhage size was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857T in males (p = 0.04). Conclusions In the Taiwan population, the associations of genetic variations in the TNF-α gene promoter with SDICH risks are gender-dependent.Item 以遊戲式模組教導重度視障生學習數學分數之探究(2024) 陳宜君; Chen, Yi-ChunItem 利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民眾之氣候友善飲食行為(2022) 陳怡君; Chen, Yi-Chun食物從生產者到消費者整個生產過程,存在著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而不同的食物種類、加工方式、運送里程、包裝方式等因素,會導致不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隨著全球暖化加劇,且對於人類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因而氣候變遷下的減緩與調適行為就日趨重要。人類飲食活動也應被視為是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活動重要的一環,人類若能採行氣候友善飲食行為,應可減少為數可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民眾對於氣候變遷的認知及素養,以及其氣候友善飲食行為,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新北市及高雄市民眾,欲比較這三個地區民眾在氣候友善飲食行為的異同。研究問卷共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個人基本資料、氣候變遷素養、各類食物攝取量評估、選購食物的準則以及氣候友善飲食行為的行為意圖,並運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道德義務四個構面與民眾氣候友善飲食行為之關係。本研究結果顯示:(1)民眾的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以及道德義務都會對行為意圖產生正面的影響,(2)其中主觀規範的影響性大於態度,態度的影響性大於知覺行為控制,(3)台北市、新北市及高雄市的變項參數路徑分析結果相似,(4)民眾的氣候素養並不會影響其態度以及行為意圖。另外,本研究同時分析探討民眾採行氣候友善飲食行為的主要阻礙因素為:食物選擇受限、資訊管道較少、價格高低、個性懶惰等。Item 基於改良式時序動作提名生成網路之即時動作偵測(2022) 陳怡君; Chen, Yi-Chun大多數的動作辨識(Action Recognition)方法在應用於連續動作辨識時,會有不穩定的預測,這是因為該些方法大都利用只有單一動作的短視頻(Short Video Clip)去訓練,如果輸入是連續讀入的即時影像時,由於無法取樣到動作開始與結束的幀,造成輸入模型的影像序列與訓練資訊大相逕庭,造成辨識的錯誤。為解決上述問題,本論文提出一即時動作偵測(Online Action Detection)方法,在串流影像當中找出動作的開始與結束,作法是先以Inflated 3D ConvNet (I3D)提取出RGB及Optical Flow影像的特徵,再利用Boundary Sensitive Network (BSN)中的Temporal Evaluation Module (TEM)模組,來找出動作開始、動作結束的機率。此外,本文改良了傳統BSN,使其從離線運行轉變成可以即時運行來找出開始與結束的機率,以得到目標動作較有可能發生的區間。在動作開始後,本文應用動態取樣方法來獲得有效樣本並送入I3D以進行動作識別。實驗結果顯示,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處理各種連續時間的目標動作影片,提高串流影片中動作辨識的準確度。Item 大學學生宿舍管理與輔導人員工作經驗之研究-以東吳大學為例(2024) 陳伊君; Chen, Yi-Chun本研究以東吳大學為例,以質性研究方法探討大學學生宿舍輔導員的工作經驗。研究對象為東吳大學5位現職宿舍輔導員,運用半結構式與深度訪談,以研究參與者事後檢核、同儕檢核以及厚實敘寫,強化研究信實度。研究結果如下:一、本研究發現宿舍輔導員行政事務經驗與須具備之專業能力,內容包含:(一)共通性的例行工作事項;(二)各自的行政業務。 二、本研究發現宿舍輔導員意外事件處理經驗與須具備之專業能力,內容包含:(一)宿舍內的高關懷個案:當宿舍輔導員擁有高度的責任感,卻無法平衡專業與生活及身心健康,並且缺乏諮詢與助人技巧時,容易加劇宿舍輔導員過勞的情況。宿舍輔導員的相關教育訓練與實務經驗須雙管齊下,提升專業能力;(二)校外宿舍的外患-與社區鄰居共處:如何融入當地社區、與社區建立友好關係並化解衝突、鼓勵學生成為有責任感的公民,促進公共利益並展現大學的社會責任;選用有宿舍輔導與管理經驗的人員擔任校外宿舍輔導員可能較為合適;(三)宿舍重大危機處理需要整合其他資源:大型的宿舍危機事件考驗學生事務處對於校園危機處理、協調合作、衝突處理、決策能力等綜合學生事務專業能力之展現。 三、本研究發現宿舍輔導員學生輔導經驗與須具備之專業能力,內容包含: (一)住宿生生活輔導:住宿生知道宿舍輔導員的存在、宿舍的輔導與管理並非全然的角色衝突、宿舍輔導員須具備多元文化能力;(二)學生宿舍自治團體與宿舍同儕團體輔導:宿舍輔導員與宿舍學生自治團體教學相長,能者為師;面臨學生樣態不同,須多加觀察並調整領導方式;當宿舍同儕幹部比宿舍輔導員還資深,是助力也是阻力。 四、本研究發現宿舍輔導員推動活動方案經驗與須具備之專業能力,內容包含:(一)營造正向團體動力並支持學生展現創意:宿舍輔導員應用領導能力促進師生良好的互動,進而產生正向的團體動力推動宿舍活動方案的觀察與反思;(二)推動宿舍活動方案的觀察與反思:宿舍輔導員應用領導能力及反思能力,於宿舍活動方案創造學生於團體中互助之學習機會、提升對於宿舍的認同感,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五、本研究發現宿舍輔導員的自我價值認同與挑戰,內容包含:(一)從學生的回饋中肯定自我;(二)從經驗傳承中肯定自我;(三)拿捏家庭與學務工作的平衡;(四)宿舍輔導員的專業能力養成很重要。 基於研究結果,建議包含:(一)發展宿舍輔導員督導制度,確保宿舍輔導員工作品質與經驗傳承;(二)建立宿舍輔導員夥伴關係,定期交流工作經驗,深化學生事務專業能力;(三)學校單位定期舉辦專門針對宿舍輔導員之專業培訓;(四)政府單位鼓勵分享學生宿舍管理與輔導工作之成果,倡導宿舍教育功能發展,提升我國大學教育品質。Item 學術研究合作行為之探討: 以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為例(2015) 陳怡君; Chen, Yi-Chun學科合作如同拼圖般,需不斷地拼湊著學科領域的完整性,與連結其他學科之間相關的延伸性。在研究過程中,合作是不斷地在尋找可拼湊的區塊,如何將已知與未知的研究,透過多元的知識領域區塊做有效的串連與延伸。以落實學科研究發展的可行性,來擴大學科領域之間的研究版圖,或發掘學科本身的核心區塊,以整合學術領域之間完整的架構。如何去尋找、拼湊合作研究區塊的可能性?是須集結各類門專業知識,來擴充與探究學術研究的完整性。 研究合作不僅是極為專業的知識連結,亦是一連串跨領域研究結合的可能性。但同時交錯著各種不確定的要素、與他人之間的互動行為、環境與資源之間分配等,摻雜著各種複雜的因素,直接或間接微妙影響著整體研究合作的過程與發展。 研究人員在尋找與發展合作研究關係之際,即是一連串的行為模式。研究人員如何貫穿學術合作之間的各種可能性?以如何尋求與建立合作之管道?在合作過程中如何達成研究共識?以探討合作研究進行之際,各項行為因素之影響。 本研究為學術研究合作行為之探討,以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之研究人員為例。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法,深度訪談對象為十四名研究人員,分別為特聘研究員、研究員、副研究員、助研究員,為本研究之訪談對象。主要探討的面向,以參照文獻探討為主軸,將歸納為兩部分:一、探討影響合作研究的各項因素、二、了解合作研究的各種溝通管道,以具體呈現本研究探討影響合作研究之行為面向。 合作研究的因素:(一)合作研究關係的建立、(二)影響合作研究關係發展的條件、(三)尋找適的合合作夥伴要素、(四)合作過的夥伴繼續合作的原因、(五)合作人員的多寡對研究影響的因素、(六)個人特質影響合作研究進展的要素、(七) 研究人員在意的因素、(八)研究經驗與網絡關係影響合作的要素,由八項研究的合作層面,依序歸納為二十二種影響合作研究的因素。影響因素為:1.互補性、2. 態度、3. 研究目標、4.興趣、5.人格特質、6.研究成果、7.愉快、8. 研討會交流、9.能力、10.文獻、11.朋友、同事或推薦、12.學習、13.互信、14.品質、15. 經費、16. 時間安排、17.口碑、18.安全性、19.政策、20.師生或直屬關係、21.訪問、22.網路搜尋。 合作研究的各種溝通管道:(一) 合作研究知識的認知與結合、(二)合作研究溝通模式的轉變,由兩項研究溝通的層面,依序歸納九種溝通介面的方式。溝通方式為:1.E-mail、2.當面溝通與當場特殊儀器操作學習、3.打電話、4.Skype、5.Facebook、6.LINE、7. WebEx、8.ResearchGate、9.Dropbox。Item 從組織學習觀點探討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以人員培力活動為例(2018) 陳怡君; Chen, Yi-Chun林務局自94年起,規劃建置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致力營造優質的環境教育基地,至98年止,完成全國八處自然教育中心建置並對外提供服務。期間致力於打造人與森林良善互動的自然場域,運用現有森林育樂相關場域,導入專業人力,系統性發展課程方案;為配合行政院推動「型塑學習型政府行動方案」,並締造林務局更優勢的競爭力,林務局於95年6月9日設置組織學習推動委員會,同年7月4日正式發布林務局組織學習計畫,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及檔案分析法,以組織學習之觀點分析自然教育中心2012年至2017年辦理之69場次內部專業研習課程,由人員培力之角度,以組織學習理論中學習型組織觀點探討自然教育中心。Item 心智圖法運用於國中引導式寫作之研究(2020) 陳怡君; Chen, Yi-Chun本研究以任教班級的二十七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橫跨七年級下學期至八年級上學期,進行為期十個月的實驗教學,以「心智圖法」為策略,運用於國中引導式寫作的實踐歷程,藉此實證其效用。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與質的研究。植基於心智圖法的理論,運用於引導式寫作的題型,發展課程,落實寫作教學。研究目的為:以「心智圖法」提升寫作興趣,以「心智圖法」鷹架寫作方法,以「心智圖法」提高寫作級分。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分析學生作品,嘗試歸納學生在引導式寫作表現的優缺點,重新檢視教學設計與引導過程,研究者從中得以成長寫作教學的能力。 研究者透過教學觀察、學習單、問卷等資料蒐集,並利用寫作評分規準表,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綜合分析與討論,得到以下結論: 一、心智圖法運用於引導式寫作對學生寫作表現的成效 (一)提升寫作的興趣:中表現學生的寫作態度更為積極,低表現學生 略有進展。 (二)發展取材的思維:中表現學生的立意取材趨向靈活,低表現學生 略有進展。 (三)組織段落的架構:中表現學生的組織架構漸現明晰,低表現學生 略有進展。 整體言之,心智圖法運用於國中引導式寫作僅能顯示小幅的進步,未有立即見效。心智圖法對於遣詞造句的輔助極其有限,須導入其他詞彙語句的訓練。 二、心智圖法運用於引導式寫作對教師寫作教學的助益 (一)落實寫作教學課程規畫:以心智圖技法研發寫作教材,積極實踐 課程規畫。 (二)提升寫作教學專業能力:取代過往成品導向的寫作教學慣性,鷹 架寫作歷程的發展。 (三)關注寫作教學學生表現:取代以成品評價學生寫作能力的結果 論,關注寫作歷程中的思維發展。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研究者進一步提出心智圖法運用於國中引導式寫作教學之建議: (一) 心智圖法的運用:心智圖法作為思考的技法,而非最終產出的成果。 運用於引導式寫作的重心宜配置於圖文轉譯,可從鍊字成句、組句成段著手練習。心智圖法之使用亦可擴及各式學科、生活應用,展現思考技法的靈活度。 (二) 課程設計與規劃:課堂寫作耗時甚多,受限於授課時數,寫作課程 的設計與規劃須更為有次序,由淺而深,追求課程的縝密度與連貫性。 (三) 個別輔導與回饋:寫作的個別化表現差異鮮明,教師宜激勵學生的內 在動機,鼓舞其於生活中的寫作材料積累,擴大學生作品分享的場域。Item 探索空間能力與領域特定知識對科學學科表現之影響(2016) 陳怡君; Chen, Yi-Chun本研究旨在選定地球科學課程中,與空間思考有關的「太陽視軌跡」為主題,分別以「空間能力測驗」、「標準化測驗」、「天文繪圖測驗」三項測驗代表「領域廣泛空間能力」、「領域特定知識」及「科學學科成效」指標,探討空間能力、領域特定知識與科學學科表現三者間的關係。另外,本研究使用眼球追蹤法記錄受試者在解題時的注意力分配及解題歷程,以釐清領域廣泛的空間能力與領域特定知識在科學學科表現中扮演的角色。進一步透過晤談,以內容分析法比較教師與在領域特定知識及科學學科表現不同的三組學生(高分組、中分組、低分組)在解答空間形式的問題時的認知模式、解題行為、知識結構、策略使用的差異,以進一步釐清領域特定知識在科學學科表現上的作用。本研究受試對象為具有基礎先備知識的大一及大二學生,測驗及晤談資料的有效樣本共40人,含理組19人(男性9人;女性10人)及文組21人(男性10人,女性11人),扣掉眼動資料缺漏的兩位學生後,眼動的有效資料為38人。另有12位在高中任教的地球科學教師參與研究,這些教師提供本研究的專家資料來源。 研究結果發現: 1..領域特定知識較佳者在解答單一選擇題形式的標準化試題的歷程上,傾向較能辨認解題關鍵區域且花費較多的時間比例在這些(尤其是圖片解題關鍵)區域上、在題幹區域花費較長時間,以形成問題表徵、似乎不完全採用前向思考;也會搭配後向思考的解題策略。2.領域廣泛的空間能力與解題時的注意力分配有關,空間能力較差者相較於中等程度以上者分配較少的時間在圖片區域上。3.無論教師或高分組、低分組學生,在解答「天文繪圖測驗」時皆傾向找出一致的通則解答題目,但低分組傾向直覺的心智運作,教師能以科學專有名詞明確說明這些解題技能及策略的用意、能靈活採用科學模型搭配思考、追求精確數值而非模糊地陳述性質。4.以領域特定知識為中介變項的分析顯示,領域廣泛的空間能力並非直接影響學生的科學學科表現,而是透過領域特定知識,影響最終的科學學科表現。另外,在科學學科成效表現不同的高、中、低分組的主要差異是在陳述性知識及程序性知識的豐富程度上。 最後,本研究對實務上的教學及教材設計提供以下建議:1.對低空間能力者的學習教材應給予視覺空間上的援助、2.大部分學習者對教材的需求是促進概念之間的連結、3.專業知識的養成主要仰賴長期記憶的知識品質。Item 教師對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知覺與轉化:以一位國中國文科教師為例(2020) 陳怡君; Chen, Yi-Chun教科書常隱含階級意識型態,國中教師依賴教科書進行教學的程度普遍偏高,但教師多未察覺教科書中所隱含之意識型態的內涵。國中國文教科書的文本連結著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師在面對特定意識型態時如何轉化,成為影響學生價值觀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分析教科書中的階級意識型態,並探討教師對教科書中意識型態之知覺與轉化情形。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觀察法與訪談法進行研究。內容分析,以質、量兼具的方式,對H版國中國文教科書第一至六冊進行分析,將階級意識型態分為「職業階級」、「家庭生活型態」二個層面;透過觀察與訪談法暸解教師對於教科書文本的理解、詮釋與轉化,以及如何在課程實施中呈現。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四項結論: 一、教科書中「職業類別」以中上階層為主,且出現之職業名稱較中下階層多元,提供給學生透過教科書認識不同階層職業及工作內容之機會不均衡。 二、教科書中對中下階層家庭生活型態之描述較為匱乏,與個案教師所教導之多數學生實際上的家庭生活經驗有極大的落差。 三、教師過去的師培過程及教學經驗未能使其覺察意識型態之存在,後因參與共同備課而知覺教科書內之階級意識型態。 四、教師過去經驗導致其對於階級意識型態極少進行教學轉化;參與共同備課後,教師課程轉化之方式愈趨多元,並透過教學活動平衡教科書中偏頗之階級意識型態。 最後,本研究針對在職教師、師資培育機構、教科書編輯與審查及未來研究者等分別提出建議,作為後續推展與研究之參考。Item 維拉.羅伯斯《娃娃家族組曲》第一冊之作品分析與詮釋(2022) 陳奕君; Chen, Yi-Chun誕生在專制政治轉向民主自由之動盪時代的維拉.羅伯斯 ( Heitor Villa-Lobos, 1887-1959 ) ,創作的作品兼具強烈的本土節奏與融合異國風味,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維拉.羅伯斯與朋友一同參加聚會,認識第一任鋼琴家妻子—露西莉亞.奎瑪雷斯 ( Lucília Guimarães, 1886-1966 ) ,於是開始大量創作鋼琴作品,風格也轉變成古典作曲型態。在葡萄牙殖民的時代,巴西的人口結構與文化開始產生變化。當地的印第安部落為開端,到後來引進的非洲黑奴,隨著時間的變遷,非洲文化、歐洲文化開始與印第安文化產生交集。維拉.羅伯斯在這麼多元化的背景下成長,創作出覆有獨特風格的作品,《娃娃家族組曲》第一冊 ( A Prole do Bebê Vol. 1, 1918 ) 便是成名之作。筆者以維拉.羅伯斯的生平及創作背景開始敘述;以《娃娃家族組曲》第一冊之作品進行分析,並在彈奏技巧上深入解析與研究,希望能更貼近作曲家之原意。Item 重複閱讀教學對國小弱讀者閱讀表現之研究(2016) 陳宜君; Chen, Yi-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以重複閱讀對國小三年級弱讀者的閱讀表現之影響。本研究採準實驗—不等組前後測控制組設計,以台北市某國小9名三年級閱讀能力低落學生為對象,隨機分到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皆進行為期7週,每週2-3次,共16次的實驗教學。在實驗教學前後與追蹤階段施測文章朗讀、識字能力和閱讀理解等測驗,以比較兩組在閱讀表現的差異,以及成長的情形。最後,為了瞭解實驗處理的社會效度,也對兩組學生導師進行教學介入反應問卷。 本研究主要結論歸納如下: 1. 文章朗讀之流暢性有立即與保留成效,且有良好的社會效度。 2. 文章朗讀之韻律無立即成效,但有高的保留成效,無社會效度。 3. 識字之正確性有立即與保留成效,且有良好的社會效度。 4. 識字之流暢性無立即效果與保留成效。 5. 閱讀理解無立即與保留成效。 本研究並針對研究結果及研究限制,提出對未來研究與重複閱讀教學上的建議。 關鍵字:重複閱讀、弱讀者、閱讀流暢性、識字、閱讀理解Item 開發以鹼性去磷酸酶為引信之多肽微脂體(2020) 陳宜君; Chen, Yi-Chun癌症又名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是指不正常的細胞增生,進而侵略其他細胞的現象,目前位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一名。早期臨床上治療癌症的其中一種方法為投放藥物治療,直接將藥物注入患者體內,由於抗癌藥物毒性較強,且生物分布選擇性差,導致患者全身細胞都會受到傷害。近期研發出來的微脂體藥物在體內運送中正常細胞不會直接接觸到藥物,因此大幅地降低了細胞毒性,但其釋放緩慢的特性也限制了藥效。所以,選擇性將治療藥物瞬間大量暴露在癌細胞周圍以提高藥物被利用的效果為治療的重要課題。 引信響應釋放在奈米藥物中是一項重要的技術,可以利用在癌細胞中大量表達的酵素作為引信訊號。本實驗為開發以鹼性去磷酸酶為訊號的引信響應多肽微脂體藥物。根據實驗室已經建立起的多肽微脂體系統加以改良。多肽微脂體在我們實驗室已經被廣泛用來做為微脂體引信釋放的產物。我們首先合成磷酸化的多肽鍵結到微脂體表面,產生穩定的微脂體等待訊號。透過鹼性去磷酸酶,將修飾於微脂體上的多肽去磷酸化,產生不穩定的多肽微脂體,並造成微脂體內藥物的釋放。 我們首先以滴定共價成鍵的方式找出最適當的多肽在微脂體上的鍵結比例,多肽數量足夠讓微脂體有顯著釋放,卻可以在等待訊號時又非常穩定。動態光散射分析儀可以用來分析去磷酸化前後的多肽微脂體之粒徑與界達電位之改變。試管實驗證明我們開發的引信響應多肽微脂體能順利於信號出現後釋放藥物。圓二色光譜可以看出來在微脂體表面的磷酸化多肽二級結構趨近於一級結構,但在去磷酸化之後二級結構改變成雙性螺旋。冷凍電子顯微鏡可看出多肽在去磷酸化之前就已經在膜表面上先行聚集,但此聚集無法破膜,直到去磷酸化發生後,微脂體內容物才會消失。除此之外,藉由高通量顯微鏡與流式細胞儀細胞實驗也可以觀察,與沒有多肽的微脂體以及沒有去磷酸化的多肽微脂體比較起來,細胞能從去磷酸化的多肽微脂體獲得較多的藥物,在酵素夠多的環境下也能造成細胞凋亡,展現出此系統能在活體應用及轉譯醫學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