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蔡文彩"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8 of 1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Transportation Network, Living Space,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ies on Pescardores Islands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84-10-??) 蔡文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國大陸地區都市發展之軌跡
    (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1991-02-??) 蔡文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中縣新社鄉休閒農業的發展
    (2004) 李明郎
      台灣農業是小農經營型態,農場規模小,隨著經濟快速成長,工資上漲,產銷成本提高,農業經營不易,再加上台灣加入WTO以後,必須履行相關規範及入會諮商承諾,面對貿易自由化的競爭,國內農業勢必需要調整轉型,才能永續發展。新社鄉是一個傳統的農業鄉鎮,67%的居民從事農業,近年來由於台灣加入WTO,使得農產品價格下跦,農民收入每下愈況,傳統農業的生產受到打擊。隨著週休二日的實施,休閒旅遊逐漸蔚為風潮,新社鄉海拔350~1100公央之間,風景優美,氣候涼爽,適合旅遊。民國90年新社鄉辦理農委會一鄉一休閒農漁業園區計劃,公私部門投入資金、人力,使得新社鄉休閒農業逐漸成型,休閒景點在三年之中,從不到10處增加到50處,假日時可以看到數千名,來自外地的遊客湧入新社鄉,使得新社鄉主要道路為之塞車。   香草、咖啡是以前新社鄉從未見過的,民國90年起,陸續出現在新社鄉的角落中,這代表著新社鄉已不是過去封閉的小鄉鎮,而是逐漸要成為著名的觀光區,這裡的香草咖啡套餐,絕不輸給大都市的精緻餐廳,反而多一分清新之美,這裡沒有污染的空氣,喧擾的噪音,只有美麗的山水,伴隨著遊客。新社鄉休閒農場、觀光花卉水果農場、教育生態農場、民宿、以及歷史景點等,其中以休閒庭園香草咖啡店最多。   新社鄉發展休閒農業,遊客在景點停留時間,平均以2~4小時最多,每人平均花費250~500元之間,60%的遊客還會再到附近其它景點旅遊,旅遊的動機主要是為了新近大自然與欣賞自然風景,77%的遊客願意推薦親友前來新社旅遊。77%的遊客願意重遊,82%的遊客來自中部五縣市。67%的居民支持新社鄉發展休閒農業,86%的經營者對未來的發展前景表示樂觀。   新社鄉由於新社鄉公所,農會、觀光導覽協會,白冷圳社區總體營造促進會、以及民間投資者等,共同的努力,促進了新社鄉休閒農業的發展,每弗創造了400多個工作機會,以及3億元的產值。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中鄉村地區戶外休閒空間發展之研究
    (2009) 黃源誠; Yuan-Cherng Hwang
    台中鄉村地區戶外休閒空間發展之研究 摘要 在鄉村地區,傳統的農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居民的休閒需求亦隨著時空的快速變動而產生變化,加上都市遊憩空間未能滿足居民的需求,都市產生推力,鄉村空間產生拉力,都市推,鄉村拉,造成大量都市居民湧向郊外去尋找適合他們休閒的活動空間。這些空間需求與空間取向的變化所產生的休閒發展在空間上位移現象和休閒空間位移所衍生的問題,需吾人將鄉村地區戶外休閒空間發展做系統性的研究,才能掌握變動脈絡,而對變動不已的時空採取更妥善的因應。 本研究的四項假設,經過居民、遊客及景點經營者問卷統計及野外實察、訪談得到四個假設皆能成立: 一、個人戶外休閒行為的產生從心動到行動的歷程會遇到中間障礙所帶來的波折,中間障礙因人因時因地而有不同,相同的是它對休閒行為的產生都有制約作用,所以需要找對策來解決。 二、遊客與景點的互動是需求面與供給面原理,若需求獲得相當滿足,則在兩者互動下,休閒活動的發展走向興旺,反之若越不滿足則互動會朝衰退的方向變化。 三、休閒空間發展的時空變遷脈絡有不斷位移的現象。本研究顯示台中鄉村地區休閒景點自日治時期以來呈現向盆地周邊的東北、東、西北等方向擴張的趨勢,其大幅成長出現在1996年以後的13年來,政府重要決策所伴隨而來的重大建設可以大大的左右休閒景點在地理空間的分布,政策影響建設,建設帶動空間發展。 四、休閒空間發展會衍生出問題,有問題就需要有對策來解決,本研究從善用環境資源發展潛力為導向,針對所發現的問題研擬出具體可行的解決對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國際會議(1999至2009年)選址與區位發展之研究
    (2010) 葉碧華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國際會議選址評估與區位發展之關係,研究方法採以修正式德爾菲法與層級分析法,建構臺灣國際會議選址評估指標與權重排序,另就臺灣國際會議舉辦地點之區位分佈脈絡,分析國際會議區位發展模式,藉以瞭解國際會議選址與區位發展之關係。研究資料來源係以國際會議協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Convention Association, ICCA)所登記之1999至2009年間於臺灣舉辦之協會型國際會議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顯示,臺灣國際會議選址評估指標以「基本設施」構面最為重要,其替選方案分析,北部地區優勢乃以「會議設備」、「餐旅設施」、「地理環境」、「專業素質」以及「政府支持」為主;中部地區則較為突顯「會議費用」;南部地區多屬次要優勢,故為選址次要優勢區域;東部地區則以「觀光資源」、「社會安全」以及「其他開銷」為優勢。其次,臺灣舉辦國際會議之區位發展已突破以北部地區為主的發展範疇,轉而有朝向中、南部等區域擴散之趨勢。再者,以舉辦國際會議的季節性氣候因素分析發現,南部地區亦有四季皆宜舉辦國際會議之優勢;國際會議之舉辦地點也會產生依會議之性質及內容尋求於相容性較高之區位進行辦理,促使該國際會議能與在地產業更為緊密結合,另有與當地國際觀光旅館區位分佈形成空間相依性較高的現象。最後,就國際會議選址評估與區位發展之階段性分析發現,第一階段區位策略為核心發展期,選址準則以基本設施為方針;第二階段區位策略為核心外圍區位擴張期,選址準則以基本設施與區位條件為要;第三階段區位策略屬全面擴散期,相較其選址準則納入全面性評估考量。綜合前述結論與建議,冀能提供國內產官學各相關單位於辦理或行銷推廣國際會議在臺舉辦與後續學術研究之參考依據。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基隆、台北、桃園地區中小都市主要商店街機能活動之研究
    (地理學系, 1978-01-??) 蔡文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大都市地區高樓機能活動之地理學研究
    (地理學系, 1981-01-??) 蔡文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平溪鄉遊憩產業的發展
    (2006) 白中發
    淡水河是台灣的第三大河流,而基隆河即為其支流,流域面積約500KM2,在下遊台北市的關渡與大漢溪、新店溪匯集而成淡水河,長度約為86公里,高度由上游的350公尺到下游入海口附近的0公尺,長久以來隨著歷史及人文的變遷,才發展出今天遊憩資源的風貎,見證了人類為謀取生存所必須進行的若干改變,來適應我們的生存,也就是說:人類必須在極其難困的環境品質中,加以不斷地的進行某種程度的改變,以求取生活上的調適,來達到永續生存的目的,進而得到生命繼起的崇高目標。 今天我們人類能夠應用智慧,在基隆河上游進行充分的遊憩資源開發利用方式,以平溪鄉為例:它的過程足以讓全國其他地方類似之處,提供一個藉鏡,也希望使得相關的單位在政策、法令上加以重視、協助,並接納雅言,如此則為我們國家在河川治理、應用管理及資源開發上出現了一個可以參酌的模式,也做為今後最有有力的依據,因為河流不在乎它的長短、它的歷史,而是它對人類所能貢獻的程度,我們應懂得如何以一個河流一個規劃的美國田納西河流域規劃模式,來好好地為人類提供最佳的協助。 本文研究獲致以下三項結論: 1.地方產業在自然與人文方面的特色能夠充分發揮。 2.掌握農特產品能夠轉化進步的優勢條件。 3.在遊客、居民與經營者及政府政策上能夠充分溶入。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地理學觀點來看澎湖群島的交通網路及生活空間
    (地理學系, 1983-04-??) 蔡文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地理學觀點來看臺灣東北地區各聚落生活圈及濱海公路通車後之變化
    (地理學系, 1982-01-??) 蔡文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日本之地下商店街及其防災政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89-12-??) 蔡文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深坑鄉聚落發展之研究
    (2006) 黃克萍
    研究所所名:地理研究所 論文名稱:深坑鄉聚落發展之研究 指導教授:蔡文彩 研究生:黃克萍 論文內容:共一冊,約十一萬字,分六章十七節,並以960字摘要說明 摘 要 深坑聚落歷史發展自早期清領時期移民墾殖開始,因受地形多山及氣候環境限制影響,人口增加並不顯著,當時先民皆以農耕、種植茶葉及河運為主。但到了日治時期,由於深坑地區蘊藏豐富的煤礦資源,並且兼具著通往宜蘭、東部地區必經的交通孔道功能,而成為當時文山地區最大的行政區域,此時的人口增加快速,也帶動地區的發展。但是到了民國六十年代以後,受到台灣整體經濟結構的快速變遷影響,深坑鄉人口外流現象嚴重,大多數居民皆向大都市中心謀求生計,直到民國八十年代後期,由於北二高、北宜高速公路的經過,漸而帶動此地又一次的生機出現。 同時,在民國八十年代起,就深坑鄉內部結構的變遷而言,由於土地成本較台北市低廉因素,立即帶動深坑地區工業化的發展,沿著深坑鄉狹長的景美溪河谷呈帶狀發展,即自深坑聚落核心處展開,並且郊區化趨勢非常明顯,新的聚落中心因鄰近地區工業機能的影響而產生,工業機能及住宅機能多分布於此帶狀發展區內。目前的台北縣深坑鄉,由於具有豐富的山水資源條件,在例假日便成為台北都會區的休閒據點,因為休閒活動所產生的交通、人類活動與地區建設也日益頻繁。加以鄰近台北市之地緣關係,平時即扮演服務台北市就業人口居住功能的角色條件。 本鄉在歷史人文方面豐富的資源,經常受到民眾的注意,包括特殊物產如豆腐、包種茶、肉粽等,在歷史文化方面則有老街、古厝、石碑、茶路等。一般民眾在假日來到老街觀光,僅從事飲食消費居多。每逢週休二日或假日時段,到達深坑地區的遊客,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去老街吃豆腐用餐為首選,也由於鄰近大台北都會區,憑藉著北二高木柵交流道系統的交通便利性,常常創造了地方上許多經濟的來源。 近年來,台灣觀光休閒旅遊的人口興盛,深坑鄉地方政府為了因應眾多遊客的需求,營造了許多地方上周邊建設,如立體停車場的設立、人行步道的規劃、老街美化景觀、觀光古蹟景點再造等。目前北二高、北宜高完工後,深坑在都會區東半部有舉足輕重的交通區位,配合交通網路的建立及顧及整體的發展,深坑朝向發展與觀光休閒有關的服務業、餐飲業和觀光遊憩業,以服務台北都會區的休閒需求為主要的產業型態,使深坑成為都會區的觀光旅遊中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北地區夜市之研究
    (地理學系, 1985-03-??) 蔡文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北地區機能活動之日週期變化
    (地理學系, 1977-01-??) 蔡文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北市補習班街之研究
    (地理學系, 1990-03-??) 蔡文彩
    The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district of aggregated supplementary schools near Taipei station. Both field survey and interviews have been practiced for this research. As a result,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supplementary schools have appeared in 1953. While the accessible location of transportation node and benefits of agglomeration attract the supplementary schools to be set up since the beginning of 1970's. And from then on, the streets of area have trans-formed to be an area dominated by various kinds of supplementary schools as well as eating shops or amusing places. On the one h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streets represent unique spatial structure which are mixed by offices, supplementary schools, and eating places. On the other hand, their activities perform a regular rethum of daily, weekly, or annually circlings. But at present, the streets are suffered from the impact of rising rent and government's policies that may threaten their business to survive For this reason, the fate of characteristic of the district become unknown and cloudy. However, the area, which is located near the transportation node of Taipei station, will still play a important role of business activities vividly in the future.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特殊地景景點開發、維護及旅遊路線規劃之研究
    (交通部觀光局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2001-01-01) 張瑞津; 蔡文彩; 鄧國雄; 林雪美; 沈淑敏; 陳翰霖; 魏源金; 黃源城; 滕肇芸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金瓜石地區觀光遊憩活動之研究
    (2007) 白聰富
    本研究以台北縣瑞芳鎮金瓜石地區為研究對象來探討其觀光遊憩的轉化過程;與鄰近旅遊區的相互關係;居民與遊客對於旅遊區發展的行為模式與認知;最後分析研究區的生態旅遊發展的問題與未來發展趨勢。 金瓜石地區金瓜石的金礦開採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早在16世紀開始,各國的探險家即已知道台灣北部有豐富的砂金存在,直到日本接管台灣,產金過程開始公司化經營及採礦機具的進步,因此開始大規模產金,也開啟金瓜石輝煌的採金史,到了1973年後國際銅價陷入低潮,加上富礦體已採盡,由「採選」轉為「冶鍊、加工」等業務,從此金瓜石地區的黃金生產也暫告一段落。金瓜石地區歷經了輝煌的採金過程留下了豐富的採礦痕跡,並引領人們對黃金的遐想,想一窺黃金的奧妙,所以一些採礦點與煉金處便成為觀光客想拜訪的地點,也因此帶動觀光客的到訪。 金瓜石地區的觀光發展,民國90年代在前縣長蘇貞昌及當時代理縣長林錫耀數度造訪金瓜石及九份地區後,深受純樸與富傳奇性的特質吸引,希望能以更具深度的方式向大家介紹此一地區,希望園區能以與地方產業結合,為金、九地區帶來新風貌,開始有設立黃金博物園區的想法。 九份的觀光業比金瓜石早幾年發展,不過這二座兄弟城在觀光發展上,展現完全不同風貌,九份商業氣息濃,各式各樣的名產店、茶藝館盤據在九份山頭上,僅剩的歷史文物只是留在那,沒有好好規劃與保存;相對來說,金瓜石晚幾年受到商業污染,加上獲選為台灣12個世界遺址潛力點,整個金瓜石社區規劃成黃金博物園區,所有的歷史、人文、自然資產全部完整規劃在園區內,由社區裡的每份子負責保存與維護。 依據民國96年2月至96年6月的週末及假日,對金瓜石地區的遊客進行問卷調查,遊客中以沒來過最多,在景點的停留以半天為主,搭乘的交通工具以自用汽車最多,金瓜石的旅遊資訊,以聽親友及朋友提及最多,和誰一起來,以家人、親戚最多,遊客來訪的同伴人數以2-5人居多。對於金瓜石旅遊後大部分遊客均願意再次造訪,願意者有佔94.3%。顯示遊客對金瓜石地區的旅遊滿意度極高。 遊客到訪金瓜石地區的旅遊動機以「久聞金瓜石盛名,想一睹廬山真面目」佔大多數。從事主要活動,以參觀博物館為最多。遊客認為金瓜石地區最具吸引力的「五個旅遊景點」依次為黃金博物館、太子賓館、黃金瀑布、黃金神社、觀看陰陽海。在金瓜石旅遊後認為金瓜石地區的未來發展,以藝文展覽活動為最多,其次為礦業相關旅遊活動。顯示出金瓜石地區能夠吸引遊客的到訪,完全以礦業發展所遺留下來的建物與人文風情在吸引遊客。 金瓜石黃金博物園區的開園,為金瓜石地區帶來新的發展契機,也為沒落的礦業聚落帶來新的風貌,透過文建會及台北縣政府的規劃,將老舊的礦業建築重新包裝與修復,並透過各種解說媒體的建置,將採礦歷史與珍貴的自然資源呈現在遊客經過的地方。然而黃金博物園區在推動觀光發展過程中卻也碰到相當多的問題,其中以地方資源的整合困難為最大的障礙。如何將此一障礙消除,獲得當地居民與行政單位支持,將是黃金博物園區是否能在金瓜石地區,站穩腳步的一大關鍵。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高屏地區各市鄉鎮主要商店街機能活動之地理學研究
    (地理學系, 1980-01-??) 蔡文彩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