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蔡居澤"
Now showing 1 - 20 of 11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Skydiving and Peak Experience(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4-06-??) 蔡居澤本研究採用質的研究法來評估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是否為人們持續參與高空跳傘的影響因素。研究的資料經由訪談取得之後,加以編碼、分析與詮釋,主要的目的在探討與了解高峰經驗與持續參與動機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嘗試指出高峰經驗對戶外冒險活動的重要性,以及影響持續參與動機的相關經驗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 1.所有本研究受訪者皆表示高空跳傘經驗囊括許多高峰經驗的特質。而且高峰經驗的強度會成為進一步或持續參加高空跳傘的內在動機。2.本研究發四項不同於高峰經 驗文獻,可能專屬於高空跳傘的高峰經驗特質如下:(1)有持續性的感覺。(2)期盼重覆的經驗。(3)高峰經驗是最重要的參與因素。(4)社會機動的影響次於高峰經驗。Item 一位探索教育指導員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2020) 翁淑暖; Wong, Sun-Nuan本研究從「我」身為一位探索教育指導員,回顧個人的專業發展歷程,透過學習歷程各個階段的發展及生命經驗的敘說,探討塑造自己成為探索教育指導員的專業發展之關鍵點。 研究方法以自我敘說方式呈現,運用資料收集、經驗整理、自我分析、重新建構、掌握脈絡,理解生命經驗的意義,建構及觀察反思其脈絡,採用「整體-形式」與「歸類-內容」的敘說模式進行分析。學習歷程以「在職培育」階段:大學求學期間,開啟我對探索教育的熱忱及志向;「導入輔導」階段:進入教學場域工作生涯一至五年,透過理論與實際帶領,豐富我的教學經驗,樹立我個人的專業圖像;「在職精進」階段:研究所修讀課程理論,帶領新進同仁經驗傳承,展開自我批判意識。各個階段的發展作為分析的主題,歸納出在職培育階段的關鍵點為:「個人志向的奠定」;導入輔導階段的關鍵點為:「同仁帶領」、「跨出舒適圈」、「勇於嘗試」;在職精進階段的關鍵點為:「不斷學習」、「省思過程」,並針對自己擔任探索教育指導員面臨離職抉擇的轉折、工作環境的轉變、教學與行政、假日進修時間分配的難題,歸納出「明確的規劃」、「適應及應變」以及「練習取捨」,這些成為自我因應的方式。 期望透過此研究結果對於探索教育指導員能提供更進一步有助於了解自我專業發展歷程的關鍵點,以及自我分析所面臨到的轉折與因應方式,亦期望藉由此研究過程重新建構經驗,理解自己的教育價值觀,進而達到反思及成長。Item 一位體驗教育活動領導者引導經驗之個案研究─以臺師大謝智謀教授為例(2016) 孔慶珩; Kong, Ching-Heng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一位優秀的體驗教育活動領導者謝智謀教授的引導經驗。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研究對象為台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系副教授謝智謀博士。探討其在103學年度第一學期於該研究所所開的「活動領導研究」課程上,如何在帶領活動體驗前後處理引導經驗。 該課程於2014年9月15日至12月29日期間,進行每周一次、一次3小時,共計16周課程。本研究觀察分析範圍為該16周課程當中前半部分謝教授親自示範帶領引導經驗的課程。研究分析參與課堂觀察時間從2014年9月15日第一周課程為始,至2014年11月3日的第八周課程為止,共計8周課程。資料蒐集來源包括(1)三次深度訪談,其中二次對謝副教授,一次對其二位專任助教;(2)以結構式問卷收集修習該課程的8位學生對課程的觀點;(3)該課程的錄影、錄音檔案。 本研究的資料分析將根據錄音錄影蒐集之資料及訪談內容寫成全文逐字稿方式,進行編碼分類,進而做內容實證分析。本研究可信任度採行的作法包括:同儕檢核、三角檢證、參與者檢核。 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一、謝教授的引導方式沒有固定形式且引導方式依據信仰核心價值信念而變化,研究者並將謝教授這樣的引導方式命名為「信仰核心變通形引導」;二、影響謝教授引導經驗的原因有四:對基督教信仰的信念、個人生命經驗的整理、個人反權威與反框架的特質,以及其經驗的大量累積與終生學習等因素,造成今日謝教授引導的風格。 研究者最後並根據文獻探討及研究分析的結果,針對體驗教育領導者的引導經驗提出反思結論、未來研究建議等以供後繼研究者參考。Item 人際關係導向之冒險教育活動方案發展與實施之行動研究(2024) 謝岱玲; Hsieh, Tai-Ling本研究根植於研究者所處之專業場域現況,聚焦於實務工作中難以解決的人際互動困境。文獻回顧揭示目前對於透過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對人際依附關係產生的效益仍不甚明確。因此,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進行理論整合的初步嘗試,同時為實務工作者、班級管理者或處理異質人際依附風格團體的引導者提供新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模式。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人際關係領域中冒險教育方案的開發與實施。通過結合冒險諮商理論與冒險教育實踐,關注於參與者在這些活動中經歷的修正性情緒體驗,以及這些體驗如何促進個體在建立安全依附的人際關係方面的積極進展。本研究針對國中七升八年級暑假期間的班級學生團體,總計17名研究參與者(其中女生9人、男生8人),進行為期3天的方案實施,課程包含8個單元,共23節,每節50分鐘。為確保資料的廣度與深度,本研究運用多元蒐集資料方法,包括人際依附風格量表前後測、觀察紀錄表、訪談、物件、回饋單、教師反思紀錄以及文件分析。透過上述方法,本研究獲得下列結論 :一、 在人際依附關係風格量表前後測的結果中,安全依附平均分數提升達顯著水準,而不安全依附的人際關係平均分數呈下降趨勢(焦慮依附與迴避依附平均分數下降達顯著水準,排除依附平均分數亦下降)。二、 在方案實施歷程中,應用人際歷程、隱喻治療等心理治療理論、採用核心衝突關係主題法協助學生辨認與覺察過去不安全依附的核心衝突之再次重演,同時結合冒險式諮商理論模式之隱喻、引導、反思、分享與冒險教育活動實施效益,所產生之具修正性的情緒經驗綜效。這使學生能夠專注於人際互動場景,提升自我覺察,改善一再重演的僵化人際防衛模式,同時體驗信任、支持,產生未來實踐的動力。最終,學生在人際關係中能達到自我賦能,朝向安全依附之健康的人際關係發展。整體而言,本研究致力於填補現行文獻的知識空缺,同時為實務工作者提供新觀點和解決方案,推動冒險教育活動在人際關係發展上的應用範疇,期望為學生建立更為健康、穩固的人際連結提供具體而有力的支持。Item 企業探索訓練之成效研究(2020) 穆廣浩; Mu, Kuan-Hao本研究以某公司的北區職業駕駛為研究對象,探討企業探索訓練之成效研究,瞭解參與者團隊凝聚力及組織溝通之改變情形以及其影響原因,進而根據研究結果提供企業界參考探索訓練模式之建議。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於量化統計量表的部分將依照吳崇旗、巫昌陽(2008)所擬定的「團隊凝聚力量表」,此量表為「團隊凝聚力」單一構面;「組織溝通」將參酌李元墩、蔡文淵(1998)在臺灣建構之「企業員工溝通滿足量表」來探討。參與企業探索訓練人數為250位,採用群集隨機抽樣之方式,於課前、課後隨機抽樣施測量表數量為90份,實得有效樣本為80份後,進行相依樣本t檢定分析瞭解訓練前後之變化。質性的部分,將於6梯次訓練中,各梯次採立意抽樣1名職業駕駛,實得有效樣本6位,透過與半結構式訪談題目及量化資料的輔助,來探討影響「團隊凝聚力」及「組織溝通」的原因,茲將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企業探索訓練有助於提升北區職業駕駛的團隊凝聚力。施測量表後得知,前測與後測平均值有顯著差異(t(79)=-4.769,p=0.008,es=0.326),由效果量顯示得知,有輕度至中度的正向改變。透過訪談後,發現影響團隊凝聚力之原因可分為「團隊任務之影響」之面向,其影響因子為「富趣味性的活動」、「團隊共同的目標」、「相互交流與願意嘗試」等三項;另一面向為「個人意願之影響」,其影響因子為「自我本身的特質」、「引導的問句,促發自我反思」、「同儕的相互影響」等三項。 二、企業探索訓練有助於提升北區職業駕駛的組織溝通。施測量表後得知,前測與後測平均值有顯著差異(t(79)=-9.387,p=0.000,es=0.512),由效果量顯示得知,有中度的正向改變。透過訪談後,發現影響組織溝通之原因可分為「平行溝通之影響」之面向,其影響因子分為「說與聽之間的釐清」、「個人應對的態度」等二項,另一面向為「斜行溝通之影響」,其影響因子則是「任務目標的達成」、「成員之間的熟識度」等二項。Item 企業探索訓練課程發展之研究—以Team Adventure公司為例(2023) 章恩慈; Chang, En-Tzu本研究以Priest(2022)5Ds組織發展模式和鄭滄祥等人(2022)ADDIE課程品質認證系統的理論模式為基礎,深入探究個案公司Team Adventure(以下簡稱TA公司)企業探索訓練課程之發展歷程。本研究採用單一個案嵌入式研究設計,以TA公司2021年至2022年間開設的六個課程為分析單位,並透過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文件分析和參與觀察進行全面資料蒐集。訪談對象包括TA公司的2位引導教練、2位後勤團隊業務代表,以及3家大型企業的4位客戶代表,共進行17次訪談。為確保資料可信,研究使用三角驗證法、同儕及指導教授的審查,並運用受訪者檢核表進行資料驗證。研究結果顯示:首先,需求分析的核心在於「聚焦客戶需求」和「內部資訊共享」。其次,課程設計強調「動態循環」,透過「目標平衡」和「後勤行政」的協調,確保課程順利執行。第三,課程實施階段,引導教練運用「引導反思」的技巧,啟發學員在「態度」和「行為」轉變,強調「企業探索訓練」的核心價值;儘管引導教練主導執行,課程助理也具關鍵作用。第四,課程評估需要關注各階段,透過「課程面」和「行政面」的觀察和討論,提供建議,推動企業客戶和TA公司內部組織的發展。第五,透過課程執行和內部反思的雙向驅動,有效提升TA公司內部課程發展歷程的完整性。最後,研究者提出了「ASPIRE企業探索訓練課程發展圖」來概括說明,包含「需求分析」、「設立目標」、「課程計畫」、「課程實施」、「階段性反思」和「課程評估」六個構面,強調在企業探索訓練中「反思」的重要性。這些研究結果不僅為TA公司的課程發展提供了關鍵見解,同時也為未來相關研究和實務工作提供了有價值的基礎和啟示。Item 冒險教育對弱勢家庭學生挫折容忍力影響之研究-以桃園某團體自行車環島活動為例(2019) 林孟欣; Lin, Meng-Hsin本研究旨在探討冒險教育活動對弱勢家庭學生挫折容忍力之影響 ,以參與某社福團體自行車環島活動的25位學生為研究對象 ,活動實施為期十七天的自行車環島之旅, 並以「學童挫折容忍力量表」(包含業、人際)進行前後測 「學童挫折容忍力量表」(包含業、人際)進行前後測調查, 探討冒險教育活動對弱勢家庭學生的挫折容忍力是否有影響,並結合觀察筆記、學生所寫之反思單與質性訪談,討論影響學員挫折容忍力的關鍵因素 為何。 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冒險教育活動過後其挫折容忍力的表現,分數表現皆有所提升,不同性別間則沒有差異 。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於冒險教育活動後,其在挫折容忍力量表的得分皆有所提升,國小、中及高中生在冒險教育活動後,挫折容忍力沒有因不同學習階段而有不同表現。Item 冒險教育效益機轉應用於大學生之自我認同發展之研究-以東海大學Senior Alpha Leaders為例(2017) 吳兆田; Wu, Jau-Tian冒險教育可以帶來的正面效益普遍受到肯定。然而,冒險教育效益機轉理論卻面臨理論多、實證少的挑戰。我國冒險教育推廣二十餘年,冒險教育效益機轉研究相當有限,冒險教育應用於大學高等教育的案例,更是鳳毛麟角。大學對青年而言,是一個學習成為成年人的重要階段,應該更積極地主動投入學習,與他人合作學習,學習獨立思考、思辨,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複雜的能力。根據國外的研究,大學生的自我認同狀態與幸福感有關,甚至影響其學業表現。然而,國內針對大學生自我認同發展相關的討論研究,大多將學生的自我認同設定為自變項,進而了解對幸福感、自信心、生涯探索等依變項之間的相關性。至於,冒險教育應用於大學生自我認同發展的相關實證研究更是少見。本研究以質性研究,藉由東海大學Senior Alpha Leaders大學生視域與自我陳述,探究冒險教育應用於大學生自我認同發展之效益機轉建構歷程,及其效益機轉影響因素。 研究成果發現,東海大學Senior Alpha Leaders冒險教育課程效益機轉歷程,包含: 一、 學員課前狀態,影響學員參與課程的動機。 二、 引導員的作為營造了放心的環境,促進學員自我反思與學習。包含:引導反思、營造放心的環境、與學員的關係、成為學員的典範、給予刺激、認真的態度、反饋以及適當的自我揭露等。 三、 失衡適應的活動體驗,促進學習引發學員自我反思。 四、 互信與支持的共同學習,促進學習引發學員自我反思。 五、 課程教材的教與學,促進學員自我反思與學習。 六、 自我反思,引發學生應用所學,促進發展自我認同。 就自我認同發展而論,本研究發現,冒險教育幫助大學生驗證、發現,並進一步探詢其自我認同。學員課前狀態影響大學生投入課程的動機與學習,而冒險教育中的活動體驗、共同學習,加上課程材料的學習,以及學生的自我反思,幫助大學生發展其自我認同。冒險教育課程提供了大學生自我認同發展所需要的情境與條件,冒險教育效益機轉因素中,直接性效益機轉因素包含:活動體驗、課程教材的學習、共同學習、自我反思、課程內容在生活中的應用;間接性效益機轉因素,包含:選擇自主、活動中的失衡適應、創新活潑的教學、引導員的作為、放心的環境、互助與支持、反饋等。 就冒險教育效益機轉而論,質性研究結果比較過去國內外冒險教育效益機轉因素,本研究在冒險教育效益機轉因素方面有新的發現,包含:選擇自主、引導員的作為、互信支持與反饋的共同學習、創新活潑的教學、課程教材的學習等。此外,也發現冒險教育效益機轉歷程,具有促進自我認同發展的類似歷程,冒險體驗歷程中的自我反思與選擇自主,可幫助學生成為自我統合的獨立個體。Item 冒險教育活動對中學生領導力影響之研究 - 以新北市某私立學校八年級學生攀登雪山活動為例(2012) 呂岡侃; Lu Kang Kan本研究旨在透過冒險教育活動設計,將中學生應具備的領導技能元素融入冒險教育活動當中,以期透過活動過程來提升參與者的領導能力,並以新北市某私立學校142名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依參與冒險教育活動與否區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利用心理出版社所出版「領導技能問卷」作為調查工具,在活動執行前後進行測驗,透過問卷前後測來進行比較,以瞭解攀登雪山冒險性活動課程對中學生領導力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冒險教育活動對於中學生領導力產生下列的影響: 1.參與冒險教育活動的學生在領導技能上,在領導基本概念、書寫溝通技巧、口語溝通技巧、團體動力技巧、問題解決技巧、個人特質、計畫技巧等七個項目,都達顯著差異冒,且透過效力大小分析可知其影響程度達輕度改變。 2.性別因素對於冒險教育活動在領導技能上確實造成影響,參與活動的八年級女學生表現顯著優於男學生,且實驗組女學生的檢定結果在「領導基本概念」、「口語溝通技巧」、「團體動力技巧」、「問題解決技巧」、「個人特質」、「計畫技巧」等六項通過顯著檢定,且「領導基本概念」、「團體動力技巧」、「個人特質」等3個項目效力大小達中度以上改變。 3.在冒險教育活動期間擔任活動領導職務的學生,在「領導基本概念」、「書寫溝通技巧」、「問題決技巧」、「個人特質」、「計畫技巧」上均有顯著差異,且在「書寫溝通技巧」和「問題解決技巧」的效力大小幾乎達中度改變,表示擔任活動領導職務對領導技能確實產生影響。Item 冒險教育活動對國中高關懷學生自我歸因影響之研究(2021) 林秀才; Lin, Hsiu-Tsai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國中高關懷學生冒險教育活動中其自我歸因之改變與影響、如何轉移到學校以外的日常生活當中。研究參與者為新北市某國中高關懷班學生。連續參與10週冒險教育活動,每週一次2小時,並外加活動前天的前導說明1小時,共21小時的冒險教育活動。研究者以量化為輔的歸因型態量表,運用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並進行質性研究的編碼、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 冒險教育活動確切的形成風險情境,增加高關懷學生在其中檢視彼此的信 任,並能給予立即回應。活動結束後有少數高關懷學生在自我歸因有明顯轉變。 二、 高關懷學生在冒險教育活動中的自我歸因的經驗,分為三個相互影響與連結的面向,形成正向歸因循環,包含其中的從被信任者經歷性格歸因元素共六項、信任者經歷情境歸因元素共五項與彼此互動中產生的性格歸因至情境歸因元素共四項。 三、 在冒險教育活動獲得自我歸因的新經驗,透過帶領者的提問,隱喻結構化 的運用,促進參與者認知失調的轉換,其項目是由歸因產生信任感。透過參與者活動經驗以類似的隱喻轉移可能性,實踐於當下並發展未來生活中。 最後研究者依照研究結果,對從事教育工作者之建議與對未來研究者之建議。Item 冒險教育海洋獨木舟課程學員的自我覺察歷程之研究(2023) 陳心禾; Chen, Hsin-Ho本研究旨在探究冒險教育海洋獨木舟課程學員的自我覺察歷程,包含學員在課程中的自我覺察經驗、意義與影響。研究方法為質性研究詮釋學,採半結構式的深入訪談,立意取樣,選擇參與某大學活動領導在職碩班的冒險教育課程的學員作為研究對象,該課程以完成澎湖獨木舟航行為課程目標。邀請5位學員參與研究。進行約兩小時的一對一訪談後,將訪談內容進行資料處理與編碼,並分析、歸納概念,建構出有意義的研究結果。本研究結果發現,冒險教育課程學員的自我覺察經驗,來自課程中經歷的事件,依屬性可分為「任務」、「夥伴互動關係」、「外在環境」,且大多會為學員帶來「失衡」感受,引發自我覺察。學員在經歷事件時,引發的「情緒感受」、「認知想法」及「身體感知」,可作為自我覺察的線索。而自我覺察的時間點,可分為「立即」與「延宕」覺知。學員在經歷自我覺察之後,得出的意義為「更認識自己的行為表現及內在狀態」,可歸納為1.看見自己的特質、價值觀、優勢與限制、內在狀態、2.覺察自己更深入的內在需求、渴望、期待3.看見自己的成長與性格變化、4.認知衝突後,突破舒適圈、5.透過外在因素(人、環境)產生新思維。學員在收穫了自我覺察的意義後產生的影響,為「面對未來的新態度或因應方式」,可歸納為1.折衷平衡,自我照顧、2.增加彈性、鬆動框架、3.職涯思考、茫然減緩、定向、4.增強認識自己的技能、5.有勇氣嘗試挑戰。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分別提出給「冒險教育課程學員」、「課程帶領者」、「想透過自我覺察增進心理健康者」、「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Item 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之研究—以H機關團隊領導力訓練課程為例(2021) 廖炳煌; Liao, Ping-Huang本研究旨在建立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的動態歷程。用H機關共138位中階主管,分為四個梯次,分別參與的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之「團隊領導力訓練」內容,設計量表與觀察紀錄,整理並歸納出檢核要件和影響因素,驗證冒險方案計畫的動態歷程和重要內涵。藉以提升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的品質。本研究目的為建構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之動態歷程,並運用實施過程中已經分析確認之檢核要件及相關影響因素,提供方案計畫帶領者調整或修正操作項目、前導問句、活動規則或引導討論等部分內容,以保持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前後的一致性和穩定度,提升冒險方案計畫實施品質,確保實務工作者運用這個動態歷程模式,能夠有效的實現客戶所期待的訓練成果。本研究為了分析確認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之檢核要件與影響因素,以及建立冒險方案計畫的動態歷程與重要內涵。因此,本研究將針對「團隊領導力問卷調查」、「操作項目契合度意見調查」與「團隊領導觀察紀錄」、「帶領反思紀錄」這四種研究工具,確認學習成效及操作項目契合度二項檢核要件,和「個人行為表現、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次團體的形成和團隊發展狀態」的四項影響因素,進行整理、分析、比對,調整冒險方案計畫,重複這樣的螺旋循環,直到方案計畫呈現穩定的型態。並採用行動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觀察紀錄法及相關理論,探討並回應本研究所要探討的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本研究的結論有以下幾點:一、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之檢核要件有兩項:1.學習成效;2.操作項目契合度。二、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之影響因素有四項:1.個人的行為表現;2.人與人之間的互動;3.次團體的形成;4.團隊發展狀態。 本研究的每一梯次方案計畫結束之後,經過學習成效的前、後測結果、操作項目契合度意見調查的平均值、t檢定及迴歸分析等量化統計,協同研究員的團隊領導觀察紀錄及帶領者反思紀錄這四個研究工具,確認檢核要件及四個影響因素的觀察分析,帶領者和協同研究員討論之後,決定調整下一個梯次的方案計畫實施的內容,進行螺旋循環,直到穩定的狀態。有提升方案計畫內容品質的效果,應該可供實務工作者和學術研究者參考與實施。 從這些發展與實施的理論及本研究探究的共同點可以統整出,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之重要內涵為:1.需求評估、2.設計、3.發展、4.實施、5.評量。本研究將評量擺至在中心的位置,從需求評估開始、設計、發展與實施都可以進行形成性評量和總結性評量的比對和判別,找出冒險方案計畫需要修正的地方。也因為有這樣的6.理解、7.慎思、8.對話、9.批判,使得整個冒險方案計畫愈趨近於訓練目標和主辦單位的目的,也就更能確保冒險方案計畫實施的品質。 本研究提出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的動態歷程及重要內涵之結合,使得實務工作者可以更精準理解企業客戶的訓練需求,透過更有依據的冒險方案計畫的發展與實施,幫助個人與團隊都有改變的可能。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動態歴程和重要內涵之結合,符合將「行動」和「研究」結合為一。也因為在冒險方案計畫實施後,公司的內部的驅動因子(強化、奬勵、鼓勵及監測)等制度建立起來,參與者的行為才會產生徹底的改變。對於冒險方案計畫發展與實施而言,將冒險方案計畫動態歴程和重要內涵,配合公司建立內部的驅動因子,然後將三者結合起來,才會使整個冒險方案計畫趨向穩定的最終階段。Item 北北基國中童軍團長人格特質與組織承諾之研究(2021) 郭柏亨; Guo, Po-Heng本研究旨在探討北北基國中童軍團長的人格特質與組織承諾之現況、不同與相關情形。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法,編製「北北基國中童軍團長人格特質與組織承諾問卷」,以北北基公立國中童軍團團長為研究對象進行普查。 本研究共計發出問卷128份,回收有效問卷10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5.2%,繼以描述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進行分析統計,獲致研究結果如下: 一、北北基國中童軍團長人格特質以「親和性」最突出,「神經質」最不突出。 二、北北基國中童軍團長整體組織承諾呈現強程度,各構面當中以「努力意願」最強,「留職傾向」最弱。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團長整體人格特質有不同,以「女性」、「21歲-30歲」、「研究所」、「已獲頒木章」、「團長年資第4年-第6年」、「有兼任他職」最高。 四、不同背景變項之團長整體組織承諾有不同,以「男性」、「51歲-60歲」、「大專」、「已獲頒木章」、「團長年資第10年以上」、「無兼任他職」最強。 五、北北基國中童軍團長「整體人格特質」與「整體組織承諾」呈現中度正相關(r=0.48),其餘各構面之間分別呈現低度負相關至中度正相關。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期能供予童軍團相關人士參考。Item 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評量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家政課程單元為例(2021) 何思婷; HE, SZU-TING本研究旨在探究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並聚焦於家政科單元課程與評量設計,本單元教案以臺師大心測中心「國中學生學習成就素養導向標準本位評量」設計評量評分指引、詳列學習表現等級描述據此發展對應之評量工具。採用行動研究法,針對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學生進行八堂課程,以「如何在不同情境下使用合宜且對環境友善清潔衣物的方法」為核心問題,對應學習重點後設定學習目標與評量評分指引導引教學活動;運用單元設計之評量工具與評量評分指引核定學生的學習表現,藉以調整修正教案與評量設計,以促進學生學習遷移展現高層次的素養能力。研究包含:一、探究依據綜合活動領域綱要設計適切的素養導向家政科單元課程。二、依據「國中學生學習成就素養導向標準本位評量」之內涵,探究如何據以發展符合本單元課程之評分指引與評量工具。三、經由單元課程實施後,觀察並探究學生學習表現情形並依此調整課程與評量設計。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結論:一、使用三步驟、六流程設計素養導向課程並運用體驗式活動引發問題意識進行核心問題探究、不論在形式或內容都需符合素養精神。二、透過經驗學習圈的邏輯思考可協助教師規劃脈絡分明的評量評分指引,結合重理解課程的六個理解層次教學提問並運用多元評量工具蒐集學習證據。三、教師透過共同備課或行動研究,提升教學素養。最後,提供綜合活動領域夥伴在素養導向課程與評量設計與實施過程及未來研究者相關建議。Item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學習重點之研究-以國中童軍科為例(2016) 范瀛方; Fan, Ying-F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國中童軍科的學習重點,為正在發展的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提供補充參考。本研究透過半結構式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二種方式,訪問綜合活動領域的專家學者、非十二年國教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的綜合活動領域地方輔導團童軍專長教師、和現職國中童軍教師各二位,合計共六名。 本研究提出二項結論: 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國中童軍科學習表現的設定需考量的原則:學習表現的文字敘寫單條內勿涵蓋過多學習結果、課程組織須符合順序性、新領綱修改的部分應加以說明。據此,受訪者建議學習表現修改五條,新增一條。 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國中童軍科學習表現對應學習內容的選擇需考量的原則:傳統童軍課程在新領綱不宜佔太多的內容、應加入符合社會需求與國際議題的課程內容、應避免列入有實施障礙的課程、學習表現對應學習內容的方式應彈性。據此,學習內容被受訪者建議修改的學習表現共十八條。 依據結論,分別對發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國中童軍科學習重點,及後續研究提出具體建議,為正在發展的新領綱提供補充參考。Item 原住民族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之研究─以南投縣高點國中為例(2023) 朱珮芬; Chu, Pei-Fen本研究以原住民族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歷程為探究主題,採行動研究法,透過焦點團體訪談與文件分析,聚焦於動態實施歷程的困境突破與問題解決,進而描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在原住民重點地區滾動式修正的最佳路徑。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原住民族教育學校本位課程」於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實施之際,對學校整體課程規劃與實施的影響,並從整理「原住民族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Education)」相關研究,了解原住民族教育學校本位課程實施的有效作法,進而探究影響因素,並在未來提供教育主管機構規畫原住民族教育之參考。本研究所得之結論有:(1) 以中性的系統觀形成發展歷程,透過課程實施及環境系統循環影響整體課程運作(2) 無限廻圈解決問題模式,支持校本課程永續發展。本研究之建議包括「政策支持」、「課程發展」、「教師專業」與「未來研究」四個面向。關鍵字:學校本位課程、原住民族教育課程、原住民族教育學校本位課程Item 台灣地區戶外教育相關碩士班課程規劃之比較研究(2011) 陳冠樺; CHEN,KUAN-HWA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6)第十一次的工商與服務業普查報告指出,台灣的觀光及運動休閒服務業的工作人數達到378764人,是服務業人數第二多,由此可知休閒產業專業人力的重要性。目前國內有十八個戶外教育與休閒相關研究所,在研究生人數年年上升的情況下,高等人才的培育是否能夠學有專精是各大專院要需要深切思考的議題。各個學校課程規劃的特色與優勢在哪裡?是否有反應在專業人才的需求上?是本研究所關心的。 課程從無到有必須要透過課程發展的歷程,課程發展本身便是一個互動的歷程,學校課程無法與其社會背景分開,且課程發展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因此學校發展課程時必然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本研究乃採行針對同時存在的事務進行比較分析之「橫向比較」,亦即針對台灣地區不同的戶外教育碩士班課程進行比較,並輔以訪談法獲得第一手資料。本研究依系所之課程特色,選取兩所戶外教育相關碩士班為主要研究對象,如下: 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二、 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 本研究發現:(一)在人才培育、畢業學分規定上兩系不盡相同,大抵都能達成該系目標。(二)在課程規劃上,師大課程內容偏向學理化,以教授為主要意見來源;國體以實務性課程為主,以學生為主要意見來源。(三)在未來展望方面,兩系未來以不分組招生為主,未來期望課程在戶外教育的不同領域下邁向專業化。最後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一)針對學系:應該增加實務性課程,並且在戶外教育領域找到一個專門的發展方向,並且開放外系學分承認;在選聘教授上,應注重其能力資歷並尊重其授課專業;研擬出能夠招到理想學生的招生管道。(二)針對教授:發展合乎學生能力與需求的課程;投入熱忱到戶外教育領域。(三)針對公部門:推動專業證照化、協助市場行銷並且增設相關教育機構。Item 台灣女童軍進程改革與推動歷程(2014-2021)之研究—以女童軍至資深女童軍進程標準為例(2022) 吳孟儒; Wu, Meng-Ju本研究從課程改革的觀點,分析2014-2021年間我國女童軍進程改革之歷程、改革之目標與內涵、改革對女童軍活動之影響以及推動改革之策略與改革時遇到的挑戰與未來修改建議。研究先以實物分析法,比較五育課程標準與六階段進程之內涵差異,並邀請中華民國台灣女童軍總會組訓委員會之成員以及女童軍團長為訪談對象。研究結果發現女童軍進程因進程多年未有修改,不合時宜,且面對會員招募的壓力,需重新調整活動內容,吸引會員,故展開進程改革。改革之目標為吸引及延續會員參與、以全人發展為目標,培養女童軍自主學習、領導與倡議的能力,並提升女童軍的國際視野,成為一名負責任的世界公民。重要內涵包含建立由女童軍至資深女童軍的六階段進程、修訂原有之五育課程標準,並依難易度拆分學習階段、增加議題研修及修訂專科章項目及內容。 女童軍進程改革後,女童軍團長在規劃課程活動時,會盡量與學校課程連結且會更加重視學習歷程,女童軍的學習內容與學習的時間點改變了;與他人的互動機會增加;女童軍的自主選擇性也有所增加。考驗的內容與方式在進程改革之後,需由縣市女童軍會認可的比例增加;考驗方式重視體驗歷程;考驗營隊的天數減少,但檢核單一項目所需的時間增加,考驗委員的態度也更加具有彈性。 在推動策略方面,以中心至邊陲的方式推行六階段進程。推動過程遇到的挑戰因素包含改革本身不夠清晰、資訊傳遞不確實、未回應改革的需求、缺少實施範例與相關的活動。缺少縣市會、團長和家的支持,女童軍也因課業壓力難以延續女童軍生涯。最後因資源差異,缺乏持續的教育訓練及明確的諮詢窗口,也使團長難以將新進程內容融入行事曆之中。受訪者也針對進程改革之課程內容、實施方式、考驗方式及宣傳與推動方式給予建議。Item 味覺遊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1995-01-01) 蔡居澤Item 品格教育體驗活動的設計與實施(2007-10-04) 蔡居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