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施登堯"
Now showing 1 - 20 of 2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Simpson與Harrow心理動作領域分類架構之比較研究(2009) 謝淑妃; HSIEH SHU-FEIBloom等人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意與心理動作三個領域,建構各領域的分類架構的目的是希望可以提供教師及相關的研究人員在解決課程、教學及評量的問題時之參照依據,但這個被廣泛使用的分類系統中可能存在著許多問題。有鑑於教育目標對於教學、課程以及評量的重要性,本研究針對Simpson與Harrow兩位學者所建構的心理動作分類架構進行分析與比較。先蒐集相關文獻進行前文獻探討,採用Bereday的比較教育研究法,「描述」兩位學者所建構之心理動作領域分類架構與內容,透過分析兩位學者所使用之文獻進行「解釋」,根據「描述」與「解釋」的結果,找出兩位學者的分類架構中得以比較之內容,再以是否「可觀察」與「可測量」做為比較之規準,將比較後所得之研究結果與文獻進行討論,最終獲得本研究之結論: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中,心理動作領域包含了認知與情意的內容,教育目標分類違反互斥的原則,應重新界定心理動作領域之內容,或是更進一步重新界定教育目標的內容。而在建立教育目標分類系統時,應採取跨理論的路徑,充分了解教育目標之內容,並且加入測驗與評量的觀點。在分類的階層部分,雖然「知覺」與「體能」是個體發展的重要階段,但不應列為心理動作分類的階層。Item 中學體育初任教師角色適應之個案研究(2016) 吳珮瑜; Wu, Pei-Yu本研究旨在探究當一位體育初任教師甫進入到學校組織的角色適應過程,以及在這過程中的重要想法、經歷與議題。採用R. K. Yin所提的個案研究 (case study) 為方法以Strauss與Corbin之紮根理論中的開放性編碼 (open coding) 技術做為解釋文本之資料處理方式。最後,透過資料整理與分析,綜整出本研究個案教師之結論:(一)直接造成體育初任教師角色適應的困擾要素有學生、家長、同事等三項要素;(二)學校組織氣氛是間接影響體育初任教師角色適應要素之一;(三)影響體育初任教師角色適應歷程的重要要素是體育教師自我的教師角色認定;(四)促使體育初任教師進行角色調適必須有相當大的外在支持環境與要素;(五)體育初任教師採取主動角色調適策略,保有自我角色認定,取得自我角色與環境要求間的平衡,最後順應在學校組織中。Item 中小學健康與體育類課程內涵與取向的研析(2009-01-01) 陳政友; 林錦英; 施登堯Item 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之概念探討(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3-04-??) 施登堯; Shy, Deng-yauItem 乳癌術後患者參與龍舟運動之生活結構轉變探究(2015) 林依媚; Lin, I-Mei本研究旨在探討龍舟運動對乳癌術後患者之生活結構影響,在國外已有許多文獻證實乳癌術後患者參與龍舟運動可產生許多正向的效益,然而至今未有相關研究直接從生活結構的角度切入進行探討。故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選定臺灣首創的乳癌病友龍舟隊當中某一成員做個案研究,藉以探討受訪者參與龍舟運動後生活結構的改變及其所富含的意義。訪談資料運用紮根理論模式的分析方法,對所得資料進行逐行逐字之微觀分析,最後歸結出以下結論: (一) 龍舟運動讓乳癌術後患者的日常生活角色更為多元。 (二) 龍舟運動讓乳癌術後患者的日常生活結構產生巨大的改變。 (三) 龍舟運動讓乳癌術後患者找回生命存在的意義。根據本研究結論,龍舟運動在乳癌術後患者的術後生活中扮演著找回生命價值的重要媒介,期盼未來有更多乳癌術後患者能因此而受益。研究建議後續研究可從社會、文化結構切入,探討乳癌術後患者在參與龍舟運動後是否會對整體社會、文化結構產生新的思維。Item 以PBL模式應用於大專學生散打運動之研究(2015) 劉濤; Liu Tao本研究試圖運用PBL情境教學模式來設計散打教學活動。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置一個以散打實戰主題的情境模擬練習系統,讓學生能藉由模擬練習來共同參與散打學習活動,並配合問題導向的學習策略,讓學生可以針對問題進行練習、尋找解答,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以期達成學生學習與娛樂的效果。而在情境練習中,問題導向的學習策略無疑將衝擊到學習者在情境模擬之學習活動。 研究方法: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的方法,以某私立大學國術系高年級散打學生,學生人數為五名 (只包括男生) 進行課後訪談及半結構訪談。 研究發現:一、PBL模式中散打情境模擬練習對學習者的綜合技能形成有所提升;二、PBL模式中散打情境模擬練習能提高學生有效運用散打技能的認知;三、PBL模式中散打情境模擬練習能促進學習者在擂臺比賽中能自主解決問題。Item 以學生為中心的體育教學概念解析之研究(2018) 張蔣耀文; Jhang Jiang, Yao-Wen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成為教育界關注的議題,許多文獻都提到,相較於傳統以教材或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中心的教學更能讓學生獲得「有意義的學習」。然而,若進一步探析過去的研究,明顯的問題是那些倡議學生中心教學模式的學者,對於此一概念,抱持著不一的意義,僅做到抽象的概念描述,或缺乏操作性的具體闡述。因此,造成那些嘗試改變教學模式的實踐者,在設計教案並試行教學時,針對自己所設計的教材內容與教學方式,常會提出「這究竟是不是學生中心的教學?」之類的問題。本研究旨在探討何謂學生中心的體育教學,同時亦嘗試抽離出蘊含於「學生中心體育教學」概念中之核心意涵。研究方法係透過歷史文獻資料的蒐集與分析,藉以描述出學生中心教學概念的本質涵義,從中統整出能用以判斷某一教學是否符應學生中心應有之概念內涵。本研究發現學生中心教學概念之本質即是以促進學生成為獨立自主的學習者為主,且其實踐應能統攝下列四項內涵:(一) 教師與學生共同建立學習環境;(二) 知識傳遞方式以學生主動發現為主;(三) 讓學生了解學習狀況的學習評量;(四) 培養學習責任的教學。藉由上述研究發現,後續研究能進一步發展出具體的檢核規準,用以檢核、確認及檢討教學實踐與學生中心概念之關聯強度。Item 國中體育教師對九年一貫健體領域課程改革之探討(2012) 王淑儀; Shu-I Wang本研究旨在瞭解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國中健體領域體育教學現場的情況為何,而其轉變情況是否符合教育改革理念。透過焦點團體訪談蒐集資料,依紮根理論開放編碼原則進行資料之編碼,並歸納出相關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一、在教學現場轉變的現象有:在配套與法令的影響下,體育課不正常教學的情況已有所改善;體育教學不再強調以運動技能為主要目的,亦能兼顧認知與情意部分;體育教師已嘗試運用多元的教材、教法與教學模式發展能力本位教學。二、在教學現場轉變的現象是否符合教改期望:1.符合期望部分:有體育教師已開始以能力本位教學為教學理念進行課程設計;體育教師對教材的選擇已逐漸多樣化;體育教師能以九年一貫課程多元評量的目的實施評量,以瞭解學生習得能力之情形。2.未能符合部分:有教學方法轉趨樂趣化與多元化,然課程統整教學有待落實;體育教學的正常是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較大的正向轉變,然課綱內涵的落實有待加強。本研究建議可藉由相關法令的約束與配套措施的影響,持續引導體育教師落實九年一貫課程的內涵;後續研究可針對體育教師的教學進行實際觀察記錄,以評估教育改革的成效與落實情況,並瞭解背後阻礙體育教師改變的因素。Item 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一年級教科書內容分析之研究(2024) 林巧馨; Lin, Chiao-Hsin教育的首要目標為增進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教科書是中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主要資源,也是是課綱精神和內涵的實體化,是落實課程改革於實際教學活動的最重要工具,教科書之良窳與國家之教育有著極密切的關係。方法: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健康與體育領域一年級教科書中核心素養及學習重點分布情形,並與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領域教科書進行比較分析。結論:(一) 在核心素養分布中,A自主行動出出現頻率最高,B溝通互動出現頻率最低。(二) 在學習表現中,偏重1a.健康知識、1c.運動知識、3c.技能表現;在1b.技能概念、3a.健康技能、4b.健康倡議宣導。(三) 在學習內容中,主題內容偏重B.安全生活與運動防護;A.生長、發展與體適能出現較少。(四) 在分段能力指標與學習重點的對應中,九年一貫課程與十二年國教課程內容指標差異不顯著,但有部分能力指標是無法與學習重點進行對應。Item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師資生學業成績及就業現況之研究(2014) 游雁婷; Yen-Ting,Yu本研究旨在瞭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師資生就學期間學業成績及畢業後就業現況,以92學年度至96學年度不同入學管道之體育師資生共179人為研究對象,採原始學業成績資料分析及調查法,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進行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一、以申請入學為主要招收管道,占半數以上,則就業現況中正式教師比例為57.1%,而以運動績優管道入學占11.7%,就業現況為正式教師只有4.3%;從性別方面,師資生男女生的人數約略為1.4:1,則為就業為正式教師的男女生人數約為1.6:1。二、不同入學管道師資生的學業成績會因其入學管道的不同,有顯著差異存在。其中申請入學最佳;其次為考試分發入學;運動績優表現最差。三、各類學業成績表現上,不同學年度各不同管道入學師資生表現情形並不一致,其中以申請入學師資生為最優異。則在性別方面,唯必修術科成績男女生未達顯著差異,在必修學科、共同科目、體育教育專業科目三種類的學業成績構面表現,女生皆顯著優於男生。四、就業現況未因不同入學管道而有所差異,師資生經過專業體育師資人才培育,與該系師資生具有的特質篩選條件吻合,以從事教師工作70.4%為首選。在不同性別方面,男生獲得正式教師的工作多於女生。男女生學業成績的差異情形並未隨著不同入學年度而有所不同。五、整體的體育師資生中,在必修學科方面,正式教師的學業成績表現顯著優於代理代課教師,然而,其他行業的學業成績亦顯著優於代理代課教師。在不同入學年度方面,惟92入學年度的必修學科有達顯著,且為其他行業顯著優於代理代課教師;其餘入學年度皆未達顯著,就業情況並未因學業成績表現而有所不同。基於上述結論,研究者建議,將申請入學管道的名額提到最高比率,能適才適所選擇最符合自身的學習動機,俾利其未來發展有所助益。對於運動績優入學管道的學生,保留適當的名額,在學校對外運動成績的表現能有所貢獻外,亦能提供學業成績的協助與補救。未來研究則可加入深度訪談代表性研究對象進行資料分析,以獲致更深入、更豐富之研究結果,亦可進行長期廣泛追蹤研究。Item 培養學生自律學習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7-12-??) 林慧; 施登堯Item 培養學生自律學習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7-12-??) 林慧; 施登堯Item 學生在實施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的體育課中多元智能表現之探究(2019) 林育圻; Lin, Yu-Chi本研究旨在透過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於國小五年級學生之體育課進行教學,了解學生在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的學習過程中,其多元智能的表現情形,以及影響其多元智能之因素。本研究參與對象為臺北市某國民小學五年級15位學生,進行十週共20節課之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課程,透過觀察、半結構式訪談、學生學習單等蒐集資料,將所獲得之相關質性資料,根據紮根理論之開放性編碼加以分解、檢視、比較、概念化 及歸類,接著進行文件分析,根據內容相互比對,尋找出相關性內容。依據研究結果所得之結論如下: 一、學生不僅能發展人際、內省和身體動覺三種智能,在經過體育教師課程設計、教學策略應用及器材的使用,其語文、邏輯數學、空間、音樂和自然觀察者智能也都擁有表現的機會。 二、課程設計、師生互動、小組學習及學生的特質是影響學生人際及內省智能的因素,而身體動覺智能,則是課程設計、小組學習和學生的特質對學生來說影響最大。其中,人際、內省及身體動覺智三者皆容易受到學生本身的心情,而產生行為或自我看法的變化。Item 建構主義應用在高中武術教學之研究(2007) 施登堯; Shy Deng Yau建構主義應用在高中武術教學之研究 日期:96年1月 研究生:施登堯 指導教授:許義雄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建構取向的武術教學中,學習者建構武術動作技能的歷程與結果。研究採立意取樣方式,以台北市一所公立高中,男性體育老師兩位及三年級一班(男19名,女7名)與一年級四個班級中自願參與研究學生(男11名,女12名),各組參與四次的建構取向教學課程。該課程採取自由共創的學習環境,提供討論、對話、觀摩分享、動作技能練習等教學活動設計;並實施五步拳動作技能測驗,記錄測驗結果。研究資料的蒐集還包括:教學實驗的參與觀察、錄影,教學過程的對話錄音,分組訪談學習者。以上資料分別寫成札記、錄音逐字謄稿等文本。資料的處理方式以紮根理論的編碼程序方式進行編碼分析,使用之編碼策略為資料之顯微檢驗、開放編碼、主軸編碼及歷程編碼。並與動作技能測驗結果進行分析詮釋。本研究結論如下:(一)、從研究的結果得知,建構取向的武術教學應將學習者安置在自主共創的學習情境下,在討論、對話與動作技能練習的互動學習中,建構武術的動作技能與知識。(二)、本研究指出武術動作技能的建構歷程共分成五個階段,分別是探索解讀期、動作完成期、調整精鍊期、動作固定期、詮釋創造期等五個階段。所建構的學習內容五步拳,從動作技能測驗中發現學習者能完整表現五步拳之動作技能。(三)、本研究發現,影響學習者的建構行為要素為:學習者自主性、解讀拳譜、小組討論、合作對話、觀摩分享、動作技能練習與共創學習的情境脈絡。(四)、透過解讀拳譜的學習方式,除了動作技能的認知概念學習之外,能使身體在操作動作概念時內化文字意義,即文字理解具有身體性。學習者要學會動作技能且能把動作技能成為他的運動習慣的一部份,需要文字概念意義與動作概念意義被整個身體所接受與融入身體。 關鍵詞:建構主義、建構取向教學、武術動作技能、質性研究、紮根理論Item 探究跨國歷程的流轉與歸返-一位壘球教練之自我敘說(2014) 孫佳婷本研究以自身擔任跨國教練之經驗為研究主題,採自我敘說法,以Clandinin與Connelly建立之三度敘說探究空間來澄清經驗,並輔以文本分析法及訪談法以溯源問題與意義本質,以自身為研究對象,意欲探討自身從不願意擔任教練到成為一個跨國教練,以及最終選擇回到臺灣擔任執行教練的連續歷程中,內心的狀態及對教練一職認同的轉變。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 自身在國際「移動」的過程中,產生許多自我對話的機會,藉由不同國情中所共處的人與所體驗的不同教練本質與圖像,使我在歷經迷惑、混亂、清晰等階段之後,釐清了過往傷痕帶來的影響,以及自身所追求的人生價值與教練一職對自身之深層意義。 (二) 跨國歷程擴展了自身的國際觀與專業能力,促使自身重新審視及規劃人生藍圖,除增加了自身於國內外擔任教練之意願,也在不同文化脈絡中提升了自身的教練認同。 (三) 由於旅途中找回真誠的生命態度及原初純淨的運動本質,使自身得以重新看待教練之職,將教練一職視為一種責任、承擔、義務、傳承及回饋。目前本國教練赴他國擔任教練者人數不多,針對臺灣教練跨國經驗之敘說研究也較為缺乏,希冀以此研究,呈現運動教練自我反思的歷程,透過書寫自身經驗,促成自身之反思及能動性展現,並使經驗透過紀錄、詮釋得以發聲,自身之蛻變過程得以顯露出其價值,進而理解教練一職對自身之意義,提升自身之教練認同。Item 智慧型手機結合虛擬實境輔助國中籃球教學之行動研究(2018) 林怡君; Lin, Yi-Chun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教師於體育課程中,使用虛擬實境輔助籃球教學對於國中二年級學生的體育態度、認知及比賽表現上之差異情形,以及教師於行動研究歷程中的反思與成長。方法:採準實驗設計之不等組前後測設計,研究對象為研究者所任教之新北市某國中8年級2個班的學生,實驗組24位學生,實施虛擬實境輔助教學,控制組24位學生則實施一般傳統教學,進行為期8週共16堂體育課之籃球教學,質性部分使用半結構式訪談、教師反思札記、觀察紀錄、學習單,並進行開放性編碼,提取內容中的意義與觀點。結果:一、實驗組與控制組經過16堂教學後在體育態度上皆優於前測並達顯著差異,實驗組之體育態度明顯優於控制組,虛擬實境的輔助能提升學習興趣,並使能力較差與內向的學生能良好學習,以及促進班級運動及合作風氣。二、實驗組與控制組經過16堂教學後在認知測驗上皆優於前測並達顯著差異,實驗組之認知測驗明顯優於控制組,虛擬實境輔助教學能夠讓學生更能理解課程內容,及擁有個人化的學習模式。三、實驗組與控制組經過16堂教學後在比賽表現上皆優於前測並達顯著差異,實驗組之比賽表現明顯優於控制組,虛擬實境的輔助幫助學生能全盤的理解各項戰術,改變原本的打球模式,亦能促進與隊友間的合作。四、教師在研究歷程中的成長包含了科技應用技能大為提升、教師的課堂角色轉變、教師教育專業提升及擁有了行動研究的能力,能夠發現並修正解決教學問題。結論:虛擬實境輔助籃球教學能增進學生的體育態度及認知學習,並可以提升學生之比賽表現,實施的過程中靠著不斷的反思與修正,因此教師亦能吸收經驗並有所成長。Item 籃球規則形式與球權分配之研究:以批判教育學為觀點(2014) 阮昶婷; Juan, Chang-Ting籃球規則形式與球權分配之研究:以批判教育學為觀點 2014年7月 研 究 生:阮昶婷 指導教授:施登堯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研究參與者以不同籃球規則形式比賽時的球權分配,以 Norbert Elias的賽局模型探討規則形式,用Pierre Bourdieu的場域概念觀看比賽情形,最後再以批判教育學觀點探討籃球規則形式在活動中學習的影響。研究參與者為一班高職生8男34女,依一分鐘籃下投籃成績S型男女分隊。研究方法:用正式籃球規則和「自訂規則543210」進行比賽,觀察比賽影片以系統觀察法記錄研究參與者行動次數後進行分析,並選取部分研究參與者進行訪談。結果:不同籃球規則形式造成研究參與者的動作次數分配不同,而以接球、傳球、籃板球變化較大;自訂規則543210使研究參與者在球場上的行為和互動增加,參與感增加。結論:籃球規則形式影響研究參與者比賽球權的分配,且引導研究參與者行為和型塑場域氛圍;能讓所有研究參與者的進入場域的規則,會讓研究參與者更願意在場域中行動。本研究建議體育教師可依學生能力設計活動或修改正式規則,讓所有的學生都擁有機會在學習的場域中行動。Item 繭縛待蛻:一位體育初任教師成長之路之自我敘說(2022) 劉曜銘; Liu, Yao-Ming本研究以自身作為研究對象,從師資培育時期至成為初任教師之經驗作為研究主體,主要採用自我敘說作為研究的方法,以 Clandinin 與 Connelly 建立之三度敘說探究空間來重新回憶並澄清自身經驗與其對自我的影響,並透過研究者蒐整過往的札記、相簿、作業文件及社群媒體記錄,輔以紮根理論的開放編碼作為分析方法,藉此回溯問題與意義的本質,在一連串連續的歷程當中,內心的狀態與對自我角色的認同和對學校特殊的情誼,如何影響一名教師的決定與未來的成長之路,剖析其歷程與轉變,重新回望其影響的關鍵因素為何。本研究結論如下:(一)師資培育時期所建立的師資生信念及對未來的想像,是促進教師專業精進的動力來源,但同時也容易因為文化適應的問題造成對教學職涯的適應與衝擊,新課綱推動的素養教學與教學現場的傳統教學容易產生抵觸,師資生更面臨初入社會的適應階段,需要透過自我調適與他人協助才能重新適應,並轉化文本知識與教學現場的實際狀況,才能逐漸地融入學校文化。(二)學校場域的多重角色,現階段的初任教師,容易被指派到責任重大且無人願意承接的行政工作,缺乏工作經驗與學校的夥伴支持,容易面對許多挫敗經驗,導師時期面對家長的質疑與學生種種不同的問題顯得無助,而接任行政時也因脫離教學環境,產生更多的衝擊與失落感,容易與職業倦怠因素產生共鳴,進而影響對自我價值的懷疑。(三)根植於挫敗經驗與年資的累積,重新回望自己的來時路,因應自己心中所期待的教師信念與價值,調整自己能掌握且影響的因素,捨棄對無法控制之事物的執念,透過與學生更多的回饋交流,重新建立起對教師的角色認同,也學習職場之間的應對進退,以反思作為專業成長的基礎。Item 羽球比賽表現評量工具建構與學習表現指標之對應(2020) 楊琇惟; Yang, Hsiu-Wei本研究聚焦於將比賽表現評量工具 (GPAI) 的理論基礎,重新建構適用在羽球運動的羽球比賽表現評量工具 (B-GPAI)。首先藉由文獻分析找出 GPAI 在羽球運動可能適用的構面,並分析出初步的操作性定義,接著於 2020 年 5 月 1 日至 6 月 13 日,邀集運動教育學教授、羽球專長體育教師及非羽球專長體育教師三類族群共 13 位專家,進行德懷術專家問卷調查,建構本研究 B-GPAI 之構面;同時將確立之構面與臺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綱要之第五學習階段學習表現指標進行對應,接著以描述性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論共分為二,首先有關 B-GAPI 的構面,依觀察時機的順序分別為「做決定」、「移位調整」、「支援協助」及「技能執行」等四項,其中「支援協助」僅使用在羽球運動的雙打比賽。接著有關 B-GAPI 與健體領域學習表現之對應,其呼應比率由高到低依序為,技能範疇 (100%)、行為範疇 (55%)、認知範疇 (50%),情意範疇 (30%),而依 B-GPAI 呼應比率其各學習範疇在優先順序,主要技能範疇為主,其次依序為行為範疇、認知範疇、情意範疇。基於上述,建議體育教師可在教學現場以 B-GPAI 的構面作為觀察學生行為表現之依據;研究者可將 B-GPAI 在教學現場進行建構效度之研究,另外亦可針對其他運動項目及不同學習範疇發展適用的評量工具,幫助教師在教學上的評量可以更加全面。Item 體育師資培育研究在《教學與教師教育》中之定位:2001-201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06-??) 魏豐閔; 施登堯; Feng-Min Wei; Deng-Yau Shy自1990 年代被宣告為一門研究領域以來,師資培育始終呈現出一種多元學科而非孤立的領域樣貌。可是,究竟體育師資培育在整個師資培育領域中被放在什麼位置上呢?本研究即是為了回應這個提問而書寫的,目的在於瞭解體育師資培育研究的現況,以及10 年內它在整個師資培育知識圈內的定位與趨勢。研究資料為2001-2010 年間發表於《教學與教師教育》期刊的853 篇研究論文,並以發表年代、教師生涯階段、研究議題及研究方法論為構面,採取量化內容分析法將之進行歸納。結果證實,體育師資培育研究正處於師資培育領域中合法的但邊緣的地位,文末將針對此種現象的涵義以及未來體育師資培育研究的建議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