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孫翼華"
Now showing 1 - 20 of 3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半透明的呢喃─吳佳軒水墨創作論述(2023) 吳佳軒; Wu, Chia-Hsuan透過花有機體的繁衍、變動、碎形狀態聚與散所帶來的各種可能帶出社會下如同液態般的不確定與流動性質,有如半透明輕盈的各種變動。本創作研究以「半透明的呢喃」作為探討水墨創作中的半透明與碎形皺褶之美為主題,透過理念與創作圖像意涵的分析,建構出筆者所思、所想、所繪的無聲勝有聲的「呢喃」。本創作研究包含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目的、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概述與名詞釋義;第二章以「慾望‧液態‧半透明」為主軸,探討個人慾望的起源到當代社會現象的流動與半透明特質,在自身慾望與社會間的拉扯、消長中尋找存在的主體性,並以藝術作為生存慾望表達的機制進行探討。第三章連結前述的背景及動機,以「透明的皺褶」說明系列作品之創作理念與實踐-「皺褶」的藝術表現慾望的具體呈現;「半透明」,藉由藝術家的作品表現形式進行分析,作為筆者創作半透明形式上的參照與梳理,透過多元的創作模式刺激新的創作形式的表現。第四章「半透明的呢喃」之創作論述,以墨與西方媒材各式水性顏料的複合狀態作為主要媒材,以水墨審美經驗出發,在東方工筆繪畫中雜揉受西方繪畫影響的繪畫技巧,探索體驗慾念於心探詢、環繞、遊走的心路歷程,並最後透過作品的個別解析,建構整個創作的脈絡與內容;第五章總結,從回顧創作及研究歷程,作為未來創作之路的展望。Item 厭世代的協奏曲—賴冠宇繪畫創作論述(2021) 賴冠宇; Lai, Kuan-Yu隨著時代的與時俱進,現在年輕人面臨科技、資訊媒體爆炸的時代下,所產生的焦慮與不安感由之而來,筆者轉譯透過自身所處的時代空間環境與生活的感知體悟,描繪出這個時代所產生對於社會環境與生活的厭世感。厭世的世代,筆者將之與自身的生活年代做連結,描繪90年代台灣出生的小孩,年輕世代對於人際關係議題的批判與實踐以及大學畢業後面對社會、職場、創作、家庭、人際關係之間的複雜情感所產生對於生活的厭世情節。撰寫內文主要分為五個章節,分別是: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厭世代的形塑與建構、第三章–厭世代的藝術語彙、第四章–創作理念與實踐、第五章–結論。筆者透過幽默諷刺的創作手法轉化到繪畫創作當中,探討這世代所面臨的困境與心境。作品的媒材上有版畫、水墨、膠彩、麥克筆等多元的創作媒材與手法,共同交織出一首屬於厭世代的協奏曲,透過紀錄自我生命的歷程的多樣面貌,並重新省思自我的價值與意義認同。Item 同化心境—鄭潔妤水墨創作論述(2021) 鄭潔妤; Cheng, Chieh-Yu人類對於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心理變化,從個體步入群體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外在因素,進而影響了個體間的發展與成長,筆者透過自身觀察與體會到的感受與反思,藉由水墨畫作的創作來表現化其為具象,並以隱喻的手法呈現這個社會帶給人們的影響在筆者眼中是如何地連結個體之間的人格與心靈。筆者將以三種系列呈現個體融入群體生活的過程,第一種以塑膠袋與花卉、動物作為象徵與隱喻社會現象的形式,在物件表面所蘊含的意義中,隱藏另一個可以作為連結的寓意,用以與觀者的思考做聯想,第二種是以個體與社會環境的相互動,並藉由麻雀刻意想躲藏於其中的形象來帶入,第三種為同化,意味著個體逐漸與社會相互作用,而融入社會中的個體開始失去自我而導致最後成為一體,在被吞噬的過程中,思考如何維持自我、不隨波逐流的保有自我的思想與本質。而此現象所帶來的影響,也恰恰反映了人是透過他人的映照與反饋而進行個體的轉變,筆者希望透過心理學與哲學的角度去思考自己與社會的共同成長方式,也希望這系列的畫作能讓觀者以自身方式思考去切入生活中的社會現象與議題。本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緒論,內容為創作與研究動機、創作與研究方法及創作論述方法。第二章以社會心理學、榮格心理學等相關哲學思想與學理作為創作基底的探析,並以多位藝術家描繪社會群體與人的關係發展等相關作品為例爬梳。第三章為創作的三個系列的創作思維與形式表現,輔以表格形式統整創作內容與方法。第四章個別創作解析,包含個別作品的介紹與展覽的呈現。第五章結論,消化資訊的吸收與透過了解自身內在精神並進行反思去提升自我理解,望能以這些成長為基石,在未來能創作更成熟、完整的畫作。Item 圖騰演繹下的時代意義與反思—阮怡臻水墨創作論述(2021) 阮怡臻; Juan, Yi-Chen每個人在生活上的一舉一動,都於是他在對世人展現宣示自己的生存模式、能力和獨特風格的表演,也就是說,人的行為,始終來自於自身對自己或世界的觀念。筆者將以兩種系列呈現自我療癒的過程,第一種以微觀方式剖析自我,以符號元素作為象徵與隱喻內心隱藏的形式,元素與元素、媒材與媒材之碰撞的視覺效果,隱藏筆者內心深處的所聞所見之寓意,用以與觀者的思考做聯想,第二種是以自身與外界連結後的審思,並藉由較深的墨色區塊作為區別,在被審思的過程中,思考如何調整自我、使自己在自我世界找到抒發的出口。筆者希望透過心理學與哲學的角度去思考自己與社會的認知與外在投射我們心裡的主觀映像,也希望這系列的畫作能讓筆者認知主觀和現實世界的差異,進而修正對事物的主觀看法。本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緒論,內容為創作與研究動機、創作與研究方法及創作論述方法。第二章以圖騰藝術的哲思相關文獻與學理作為創作基底的探析,並以多位藝術家繪畫的出發點等相關作品為例爬梳。第三章為創作的兩個系列的創作思維與形式表現。第四章個別創作解析,包含個別作品的介紹與展覽的呈現。第五章結論,消化資訊的吸收與透過了解自身內在精神並進行反思去提升自我理解,望能以這些成長為基石,在未來能創作更成熟、完整的畫作。Item 女性霸凌性焦慮的藝術療癒- 卓靖雪彩墨創作論述(2017) 卓靖雪; Cho, Ching-Hsueh本文主要針對人際間的互動模式存在著一種同儕之間雙方權力關係不對等 的形態,在這樣彼此不對等的相處模式中,趨於弱勢的一方往往會因為強權者施 予的壓力而有了以下幾種不同的行為應對模式:「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隱 忍不發,默默承受」、「試圖報復,膽怯退縮」等,尤其在女性間的權力互動關 係裡,存在著有別於男性外顯性的行為互動方式,筆者主要著重於探討當弱勢者 面對女性強權者施壓欺凌時,這些選擇了「隱忍不發、默默承受」的弱勢者,雖 然當下選擇了忍氣吞聲,其實在她們內心所受到的創傷與壓力,形成了必須透過 其他內在的管道去消化這些令人難受的情緒。 筆者試圖在繪畫中為這些受凌不平默默不語的人物發聲,引起觀者在觀看藝 術作品的同時所產生的共鳴。面對人際間疏離的危機,筆者學習與孤獨自處,將 負向情緒昇華為對未來生活正向積極的尋求與渴望,透過自我的管道內化情緒, 對人際關係間的異化、疏離進行反思。Item 妖怪、陰影與個體化—曾冠樺繪畫創作論述(2023) 曾冠樺; Tseng, Kuan-Hua本篇論文試圖以「妖怪」為主題,並以古今中外的妖怪、神仙、鬼、妖精、童話傳說⋯⋯等等故事為藍本,成為創作論述的主軸。本文對於神仙鬼怪是否真實存在,抱持存而不論的中性態度,而是將重點放在:「妖怪的形象為人心狀態的的一種顯現」,透過相關理論的研讀以及系列創作的探索,期望能更加了解群體、體察自身,進而達到思考激盪與自身療癒的目的,並開發出自身的創作語彙。本篇論文將會在第一章介紹整體論文的架構規劃,並闡述筆者的研究動機以及執行方式。而在本文第二章將會以藝術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脈絡切入,先以藝術人類學的角度探討妖怪傳說生成的原因,接著本文會引用瑞士心理學家卡爾 · 榮格(Carl G. Jung, 1875-1961)的心理學理論,並針對其中的「陰影」(shadow)、「個體化」(Individuation)等論述進行討論。在此章節中也會試圖推敲妖怪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其中會特別以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異化」(Alienation)以及馬庫色(Herbert Marcuse, 1898-1979)「單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等理論,探討筆者所認為的現代人「妖化」現象。關於妖怪藝術作品中的圖像演繹和美感表現,將會在第三章進行探討,其中會整理相關藝術創作的系譜,並針對其風格美感進行討論。在本文的第四章、第五章將進入筆者本人的創作脈絡中:第四章先梳理妖怪系列的個人化意義,再針對創作技法和造型發想歷程進行討論,並在媒材表現和實踐上加以記錄、分析。經過上述理論的整理與分析,第五章接著以不同的子系列分別探討,筆者以《妖怪異域》為整個系列的主題,結合前述的心理學與社會學討論,以相應論述和圖像符號的延伸,在情境創作與風格開發的雙重面向下整合出個人的創作思路。Item 幻化自然—陳郁盛寫畫創作實踐與論述(2023) 陳郁盛; Chen, Yu-Sheng本論文以「筆墨」作為母題,探討身心活動轉化、書寫情感質地及禪美學之空性思維,意圖以個人創作實踐力求水墨畫之清新面目。 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包含創作動機、研究內容、方法與限制,並作特殊名詞之釋義。第二章學理探析特別以東方傳統書畫理論融合西方身體哲學觀點,形塑筆墨精神性、互動性、空間性的視域激盪,共分為「凝想形物之精神」、「全幅天地之互動」、「意識擴張之空間」三大子題進行討論。第三章相關創作以齊物、原始、修為、拓域作關鍵詞,探討國內外藝術家作品的圖像內涵,並論其創作對筆者影響。第四章個人創作實踐則先剖析「靜躁書寫」及「幻化自然」的主軸思路,再以創作思維中「一線一命.筆筆相生」、「安妥虛實.圓滿畫境」、「繁簡結組.象外求象」;創作方法裡「一管太虛.念想行識」、「朝夕靜觀.無始無終」、「收放身心.剛柔並濟」的子題分項定義筆墨之於個人創作的審美品質與標準,呈現《渡心》、《花語》兩大創作系列中個別作品的經驗成果與歷程反思。第五章結論將歸結創作觀念與實踐,並以「統合視域.重構筆墨」、「反芻創作.晉升思維」、「終結話語.重拾畫語」三大面向,展望藝術與生命關係,延續寫畫之意義。Item 幽微裡的象徵:當代水墨創作意象中的陰柔氣質與指涉意涵(2010) 孫翼華; Sun Yi-Hua藝術,是最隱微的時代見證者,不論是以順應的方式與時代合流,或是以反省的態度與時代抗衡,它都無法脫離與時代的依存關係。台灣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繪畫創作,漸次發展出揉合日本文化及東方哲學的「陰性美學」,可說是非常具有台灣區域性文化的特色之一。本文藉由一種新的閱覽角度,直接面對而不刻意強調或迴避女性的身份,以當代水墨創作中的陰柔氣質為主要觀照對象,藉以梳耙出「陰柔審美」之系統性論述及個人的主題性創作。 本文分為七大部分:第一章緒論,內容包含創作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限制及名詞釋義。主要是從全球化的框架下,藝術風格、觀念出現「文化雜化」( Cultural hybridity )的現象來介入文化傳統性的議題,在其演繹的過程中,「陰柔審美」的創作感知再現於當今文化脈絡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環圍於當代藝術的多元視角的場域中,藝術價值試圖放入後現代主義方法學的解構論、符號學及中西方美學……企圖撥正長期以陰柔氣質為次,陽剛氣質為優之兩者包裹在一起的意識型態;同時透過不同視角下的指涉意涵,試圖讓陰柔氣質於水墨創作此一領域,呈現出更為豐富的審美架構。第二章則透過中西方的文獻分析,其中涵括了西方的陰性書寫及東方的陰柔美學,並以古典水墨藝術中的陰柔原型及作品來進行梳理與解析。第三章的研究是透過陰柔氣質的內涵價值及多元文化下的性別思維,消解傳統的二元論的制式模組,並以陰柔審美所建構的當代水墨創作作品來進行驗證。第四章則介入當代藝術的相關論述,以當代水墨創作中的外顯語符與指涉意涵為研究標的,透過當代水墨畫中的個人語符及在越界中再造新水墨的創探意圖來進行文本的佐例梳理。第五章及第六章則是藉由上述理論課題交付創作實踐的具體呈現,透過內涵理念的鋪陳及圖像形式的嘗試與創發,所提出「懸浮•隱入」的系列創作,再以客觀的自省角度進行作品的分析與檢討。 最後的結論部份,醒出在台灣藝術生態百花齊放的今天,若觀看的視角仍是:水墨與傳統畫上等號,當代與西方水乳交融,水墨藝術是否將永遠歪斜於當代的邊緣。個人相信:只有當陰柔氣質與當代水墨不囿於傳統的定義之際,水墨藝術方有可能自在地與當代對話;陰柔發微的美學氣質,也才能作為繪畫創作中極為重要的價值表徵。Item 建構‧制約-鏡像內外的真實與符號(2020) 劉曜臺; Liu, Yao-Tai隨著網路與科技的發展,世界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高速的資訊、消息傳遞速度,除了現實的報章與書籍,各種思想、報導、分享乃至簡單的謾罵,都可以透過各種虛擬空間傳遞,符號與文化在裡面混雜,在這之中我們看到了不同框架之間的碰撞。這讓筆者產生了興趣,試圖去了解,那些在我們眼中既定的答案、價值、對事情的看法,它的形成因素是什麼?它真的那麼完美而純粹嗎?還是它的存在,從一開始必然會受到許多外在的影響,而我們以為的「自我」,只不過是反射外部環境的一面鏡子。在現實生活中聽到那些讓你覺得確實而唯一的真理,好像本來就應該這樣的看法與決策,它真的是那麼的單一而純粹?本研究試圖探究外部框架對於自我之間的影響,把內在與外部環境做連結,建構出一種新的創作方向,並透過藝術創作的手法,結合各種象徵性的物件,融合想像與情感,把藝術家創自身的理念,把單一個體間的內在想法延伸至外部,試圖透過畫面構成一種雙向的思想空間。 第一章緒論,我們試圖解釋,自我形成的條件是什麼,影響我們自身價值觀與選擇的判斷。第二章裡我們透過文獻、書籍、時事及媒體資訊等,試圖解析「框架化」的形成與對於我們的影響,並透過各節的分析與探討,試圖解釋筆者創作之中的各種圖像構成的靈感來源。第三章以上述所提出的理論與觀點,將之納入與轉化為自身的實質創作,以實際的圖像作品呈現。第四章詳細的分析每一個系列創作主題的形式技法與畫面配置,在個別賞析每幅作品,最後結論的部分,試圖點出當代水墨創作的多樣性以及藝術家的創作思維對於創作的重要性,接納吸收西方美術特點,豐富媒材的多樣性並非為了脫離傳統,而是嘗試更好的表現創作本身。Item 微物抒寫—馮雯琳彩墨創作論述(2023) 馮雯琳; Feng, Wen-Lin本文為馮雯琳彩墨作品論述及相關學理研究,透過創作回溯自身生命經驗,探討物件作為創作素材的緣由,從中推敲出背後的心理、哲學、美感等特殊審美經驗。以自然、微物作為心靈抒寫之意象創作,延續這些時間遺留物永恆的存在價值,從奔放地瞬息潑灑,到沉著良久的記憶、思緒梳理,在碎片式的殘影中追尋生命的完形訴說人、物、我的關係與連結。本文分六大部分,第一章為緒論,敘述筆者研究動機、目的、內容方法,與本文提及之重要名詞解釋。第二章從心理學與哲學角度探討物我之間的關係,以及微物造境的時空向度。第三章論述心靈符號的意象構成與重整,提及意識流及記述式繪畫表現手法,並列舉相關藝術作品甫以說明。第四章為個人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探討「抒寫式繪畫創作、「潑墨融合工筆技法」、「幽微空間經營」、「水墨複合媒材創作及應用」。第五章進行個別作品分述。第六章結論。Item 心境桃花源–謝麗美彩墨創作論述(2019) 謝麗美; Shieh, Li-Mei長期以來「桃花源記」這個故事受到一直受到大眾的喜愛,也是藝術創作喜愛的題材之一,「桃花源」是一處想像中的莊園,陶潛將國家的理想模型,村中的秩序、生活、文化與價值型態,以生動的文字做了詳盡的描述,除了表現出心靈嚮往之處外,也對現實的社會做了嚴格的批判,以及對俗世的諷諫。自古以來詩人與畫家對於山清水秀的美景有著無比的眷戀,樸實的鄉村生活是千古田園詩人與畫家的憧憬,我喜愛鄉村,這充滿人情味的鄉村是我的家,是我成長的「所在」,是我追求心靈休憩的夢鄉。有感於此,筆者以懷鄉愛鄉的心情,藉由「夢幻桃花源」的創作意念來追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同時以「夢幻桃花源」為主軸,進行論文之研究與發展相關系列之繪畫創作。 為了體現筆者心中的「桃花源」,作品創作主要為下列三部分:第一、「童年夢幻」系列,小時候的快樂很簡單,因此筆者以「泡泡」來代表童年的圓滿夢想,構圖上採現代手法讓整體線條與留白凸顯重疊一圈圈的緊密泡泡,除營造出心中理想世界外,也讓觀賞者有如進入童話世界的夢幻。第二、「浮生掠影」系列,為筆者旅遊經歷與心境的轉變,而這一系列亦是生命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藉畫作的轉化來感受生命的價值,營造出自己生命中的世界,讓生命再燃出另一火花。第三、「悠然自得」系列,筆者將前段遊歷經驗消化並轉化為自身的創作養分,以自己的筆墨和鋪陳來塑造出內心的桃花源世界。觀賞藝術創作可以帶給人們身心靈的平靜,期望藉由創作來調整自我的心靈,達到平祥無違和的境界。Item 心靈奇幻劇場-吳佳容繪畫創作論述(2016) 吳佳容; Wu,Gia-rong摘 要 在工作繁忙與生活壓力大的社會中,人們時常在現實生活裡感受到不滿足,而奇幻故事的出現是為了創造出另一個虛幻世界的真實性,讓人們相信有烏托邦國的存在,將美好的幻想寄託於其中,不僅能夠獲得心靈上的慰藉也暫時彌補人類對生活短暫的無力感。奇幻世界的美好呈現就像是場華麗的劇場,令人沉醉在舞台幻象當中,劇場的元素、戲劇性演出能夠瞬間的帶給觀賞者心靈與視覺的滋養進而帶領人們走向一個美好幻境。 本研究探討奇幻風格外也連結劇場元素的概念,分析戲劇治療原理與奇幻藝術的關聯性,再從中取得一種相連並建構性的假設連結,作為這兩者間的關係從而整理出一個新的創作思維方向,探討兩者間的元素並相互運用與結合。奇幻創作顯現了現代人們所到達不了的夢想境地,藉由奇幻元素作為作品的發想之源再融入劇場概念,從自身存在為出發點,試圖將個體的內在想像延伸至外在環境相連,完成心靈的想像藍圖與自我實現的方式。 關鍵字:虛幻世界 奇幻元素 劇場概念 水墨創作Item 意識的本質與流變—王令繪畫創作論述(2024) 王令; Wang, Ling本文為筆者在歷經了世界性疫情與科技化時代的轉變下,對於內心與觀者之間連結的一種反思,在意識流變的當下會帶來什麼不一樣的創作經驗與對生命歷程的梳理。試圖利用複合性的創作,研究膠彩與水墨間融合的可能性,藉由文本研究出意識存在性並獲得認知與啟發,進而探討心識與創作的關係。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闡述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及名詞釋義。第二章學理探討,以意識中的虛實幻相作為切入點,探究心識的存在性,將東西方哲學相關理論探討解析,並在心識存在探討的過程中尋找重構自身的藝術場域。第三章透過心識的審美思維,梳理出心識美學哲思境意與相關藝術表現,並進一步求證出真實與虛幻的表徵意義。第四章個人創作思維與實踐,筆者以「虛實幻相」作為主要研究方向,因認識真虛方知真實,故以意識哲學思維內涵理念作為個人創作思維,並利用「虛實」與「幻相」塑造出創作軌跡。第五章為筆者創作實踐,共分為三個部分,《異生幻相》、《異視異識》、《心意視界》三個子題,圍繞著意識的剖析,並用內省的態度分析並檢討作品。第六章結論部分,說明在研究以「意識」為主的創作過程中,經過文獻探討與相關佐證,分析出意識中包含了心識與異識,當意識去除了異識影響後,經過沉澱與淨化,最終能達到心識的境界。最後總結並檢討創作研究的過程、成效與所遇之問題,並期望能在探討意識的研究過程中,得到人生的創作新方向。Item 擬.相—吳金英花鳥畫創作論述(2018) 吳金英; Wu, Chin-Ying王弼言:「聖人達自然之性,暢萬物之情。」。藝術創作是心靈與生活的產物,在繪畫的表現形質上,藝術家要將自己的作品以人生的體驗與藝術主張呈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創作精神及與時俱進的科技……等快速變遷的生活節奏中,藝術糾結在時空、場域變換的漩渦裡,尋找扭曲變形的靈感的創作來源,在中西方各種文化的墨水調和過程中,產生出一種弔詭的藝術氛圍。 心靈深處的繪畫的常理是什麼呢? 是生命經驗、文化、情感……,本文嘗試將中國花鳥畫象徵隱喻的文化結合西方符號學、擬像、貝氏擬態……等論述引入,尋找繪畫創作的素材,集結中國傳統花鳥畫象徵共感的符號,作為中國花鳥畫符號的元素作為本文花鳥畫創作以達到研究目的。 本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緒論,內容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與限制、名詞釋義。主要在中國傳統的花鳥畫的象徵與符號,做現實與超現實的互動與想像,介入仿擬物與裂變及幻化的議題,從《色彩論》(Farbenlehre,1810)暗箱的光學研究場域,黑暗房間似乎再度於內(interior)外(eXterior)之間、光源和孔徑之間、觀察者和客體之間與傳統中國花鳥畫表象符號及隱喻的內在意涵,呈現出另一種不同的中國花鳥畫創作面貌。第二章則透過中西方花鳥象徵符號的文獻分析,其中包含中國古典花鳥畫象徵意涵,並以貝茲昆蟲擬態與符碼及擬像及擬仿物的形構來進行創作方向的梳理與解析。第三章主要為研究台灣現代水墨「意象構成」的符號意象、「隱匿」、「花鳥畫」的創作形式作探討。第四章透過「擬.相」花鳥畫創作的現代性與理念分析及上述理念課題進行創作具體的實踐。第五章結論的部分,從花鳥創作研究的過程中,以客觀的省思角度進行花鳥創作符號象徵所引發心靈藝術創作中的本質思考。Item 朦朧.隱蔽-吳惠淳水墨創作中的漂流心象(2022) 吳惠淳; Wu, Hui-Chun本文為筆者在移動與遷移的離散狀態之下,回溯自身生命歷程,對自我存在路徑的探索與思考,其中包含了空間移轉中的自我跨界、離散狀態下的認同歸屬、無限綿延與回返的記憶⋯⋯等,筆者透過理論論述及水墨創作研究去回應上述議題,利用水墨媒材本身氤氳迷濛之特性,複合其他媒材,如:膠彩、箔、蕾絲布料、拓印⋯⋯等等,企圖藉由朦朧與模糊的敞開性去開拓個人在創作上的視覺語彙,並在此隱蔽與自由的空間裡重構出有別於現實的平行宇宙與心象,也作為個人生命軌跡之紀錄與梳理。第一章為緒論,敘述筆者創作的動機與目的,並簡述創作方法論以及創作範圍與其限制,最後輔以本文中較為關鍵和重要的名詞釋義;第二章以「離散」作為切入點,探討人面臨離散時的生存境遇,綜合時間與空間因素,論述離散個體徘徊於中心與邊緣之間,藉由記憶的時間性與反記憶特質重新返回過去,並在時間的綿延之中達到空間上的自我跨界與重構自身藝術場;第三章連結「離散」與「朦朧.隱蔽」之關係,敘述一個從外到內的轉向過程,藉由「朦朧.隱蔽」語境中的象徵及隱喻呈現自身內在的抽象情感,最後梳理此種「朦朧.隱蔽」中內含的虛境審美;第四章為統合「離散」與「朦朧.隱蔽」而得出的創作思維與創作模式,由筆者自身「出走與返家的遊牧經驗」為開端,到過程中意識之「零碎與片段的意象堆砌」,最後刻畫出自身「模糊而隱微的生命軌跡」去對應筆者以水墨形式與技法去塑造「朦朧、模糊」的創作模式;第五章為創作實踐與代表作品解析;第六章為結論。Item 果物·異源空間—李苡閔水墨創作論述(2021) 李苡閔; Lee, Yi-Min新的科技及技術有眾多可能性,從近年生命科學的研究日新月異,觀察生命的現象不再侷限於生物個體,人類不斷探析基因的存在以及它的功能性,在現代人的生活上醫療、食品、保健、生育都有新的選擇,基因科技的植入、改造發展至今,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人類未來可以被複製出來,甚至製造出人造環境的空間,這些科技產物引起全球性的熱門討論話題。本研究藉由自然界中的果物西瓜,試圖組構成一個異源世界,在情境中加入筆者幻想的特殊生物們可以說是人類科技改造下的產物,探討新生物生存的狀態、自我生命與環境的共生關係,透過系列作品中生物變化、改造的獨特符號,以象徵、擬態的手法,去詮釋環境異態的奇幻世界。本研究共分為五章節進行,第一章是說明以果物西瓜作為創作主題的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限制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學理的依據,以基因的存在、科技生命的生存變化、藝術家對生物擬態在藝術中的詮釋進行探討;第三章則以筆者創作思想的內容與實踐,並舉例影響筆者的畫家、東西的方奇幻題材;第四章是以筆者創作的內容與分析,將作品分為《異地》、《蛻變》系列兩個部份透過此二系列,來呈現果物與生物們的自由意識,探討形式、媒材技法,第五章則紀錄著筆者在此研究創作中的若干心得、對未來在水墨創作上的自我期許。Item 浮生.幻境-周采彤水墨創作論述(2024) 周采彤; Chou, Tsai-Tung寫生觀察、結構建置、圖像形塑是創作學習,繪畫至關重要的是「情感、藝術表現力」,敬仰岩畫、地畫多寫物外之形,成教化助人倫,黃庭堅曾述「千載人」胸中必有千載韻,世界遺產的象徵是識,符號是幟,筆者筆墨遵循古人,仿擬太虛之體,借引美學來探索遺址之知識,觀察分析岩畫藝術之圖騰象徵。《浮生.幻境》,意謂浮生若夢、幻象造境,內容以敘事情節為形式,論述浮生誌事、修心悟道、生命行旅與虛實幻境。今汲取西方技法置入東方藝術,實驗水墨「跨域」和「媒材轉置」,並嘗試掌握「視錯覺」牽引觀者眼動軌跡,體驗眼前所見並非就是一切。創作心得寄情於「妙造自然」,延續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本創作研究共分五章敘述,第一章緒論,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範圍、研究方法、名詞釋義等。第二章,以象徵與符號交織的分析、虛實錯視在平衡中的探索,詮釋出符號象徵與虛實空間之學理探討。第三章,浮生幻境之相關創作,安排浮生境遇的時空表現,其次,朦朧意象的超現實表現與夢幻光影之界域表現。第四章個人創作實踐及三大系列作品之蘊涵分析,第五章結論。《浮生.幻境》,有人形剪影噴染、泡泡嬗變在不同系列中,深耕水墨繪畫應對當代,學習並轉譯世界遺產的文明。Item 潛藏的童年意識幻境— 羅婕繪畫創作論述(2018) 羅婕; Lo, Chieh在現今高壓與快速的社會生活型態下,引發成人想回到過去單純生活與純真心境的渴望,努力保有初衷與赤子之心,而童年是每個人必經的路程,在無法捨去的經驗中,成為左右人類日後心理狀態最具有影響力的根源,筆者也因父親的離世,導致對美好童年留下依戀,在無法斷捨的情感連結中,藉由藝術創作抒發心境。 人類的任何一項行為表現,都關係著個體的心理運作,其中創作者以繪畫方式傳達心理狀態,因此筆者藉由潛在的孩童心境體悟現今種種生活之感,以作品真誠的訴說內在情感,討論具有童年意識的圖像在作品中的意義,探在討兒時記憶對於日後生活的影響,以及藉由繪畫抒發情感的過程,試圖從心理學與魔幻寫實主義作為分析依據,試探童年經驗對於創作者的影響。 本創作研究分五章進行,第一章緒論說明筆者以潛藏的童年意識作為創作研究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圍及方法,第二章為創作的學理基礎與文獻探討,第三章舉例對筆者具有影響及啟發性的藝術家對童年題材的詮釋,第四章為作品說明與解析,將作品分為《獨語》、《造夢》與《暖陽》三個系列,也將在此章節對作品做進一步的解析,第五章為總結此研究的心得及筆者對未來創作的期許與展望。Item 片斷.心轉-汪昀萱水墨創作研究(2019) 汪昀萱; Wang, Yun-Syuan經歷,過程,記憶,每一個人的生活實踐所成的印記,都是繁雜龐大的體系。本文以“遷”的災難為主題。藉由熟悉的成長印象討論自身生命“災難”所乘載的前半生的意義。如何在水墨創作中去療癒所留下的傷痕,透過敘事的人、事、物,由視覺的敏感空間墨留的搭配,給予觀者更多想像的空間。遷的歷程,因人的機遇而不同,追憶也是生命的實踐方法之一,通過眷村的災遷,九二一的傷痕創痛,這些記憶圖像所描繪的情境,無非是以過去對未來的期待,由每個年時的碎片再現真實的由創作中重構。 記憶本身會伴隨著每個人生活,有過去的印記是複雜,龐大的生活體系,追憶又是一種與現在附合的實驗方式,作品的圖像、故事、傳說,塑造出憶起經驗的想象與對過去的釋放。這些所有天災、地變、人禍的記憶碎片,再追憶拼湊,疏離了災難中的痛,及無法抹去的悲傷。用思索的記憶,和過往印記為出發點,把歷史的痛,天譴的傷,自作品中推移出來,經過創作的洗禮,內心感受到巨大變化,這些“過去”重新組合的情境,推移重生。石濤《畫語錄》提及:「夫一畫含義物中,畫愛墨、墨愛筆、筆於腕、腕於心。」繪畫作品本身蘊藏畫者真實的情感與其心境,不論內在的情境或心境都結合了筆者對人生的傷痛意識表態。 本文分為五大章節:第一章緒論,內容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內容、研究範圍、名詞釋義;第二章試以個人歷程記憶而生之因時造境、因心造景之創作理念與學理,分三小節,一變眷村、再變九二一、畫說災難;第三章作品思維與歷程,分析記憶人生的三節敘述結構,故事性的結構、鏡頭式的建構取景及共同的語言災難;第四章個人作品創作解析,分四小節,自眷村系列蛻變至九二一“祭”系列,至進入師大再造心轉重生及心轉外篇系列;第五章結論,期許透過此次創作的實驗與研究,達到再進化心境之成長,並借鏡災難重新出發,發現生命的價值。Item 玩.經典 - 賴宜吾水墨創作論述(2022) 賴宜吾; Lai, Swenson筆者熱愛中國文化,生活中常以歷史文化爲伴,讀歷史、習書畫、彈古琴、賞古玩,頗覺像活在現代的古人,生活中混合了古典元素、科技文明與通俗文化,偶有時空交錯的感覺,亦有古今穿越的聯想,在時間幻覺之下,悠游於此雑錯融合的文化之中。筆者崇尚道家的樸素思想,奉行簡樸生活,熱愛庶民小吃,喜愛通俗的歷史文學,同時是個重度網路使用者。本創作研究「玩.經典」將生活中的古今元素拼凑混搭,以玩耍的心態及喜感輕鬆的情調來敘說、表現古文化,很單純地説著簡單的小故事,作品像是一篇一篇的散文,内涵是樸素的,形式是現代的,技法是簡單的,材料是普遍易得的,方方面面皆有道家樸素思想的影響。本創作以三件青銅器(毛公鼎、散氏盤、爵)與書法家懷素爲題,將古典元素與通俗文化拼凑混搭,做趣味、穿越的聯想:用青銅器吃平民食物、想像懷素也上網,用後現代風格的水墨來表現,通俗淺白的敘事風格,粗獷樸素的質感,完成二個後現代面貌的水墨系列。本創作研究分爲五章,第一章緒論以古典與通俗事物的異質混搭為題,説明創作動機、目的、範圍及方法。第二章探討通俗事物介入藝術,探討樸素思想與通俗精神之間的連結,並析論崇尚樸拙的美學思想。第三章舉例與筆者思想相近的當代藝術家,探討他們對通俗事物的理念及表現方式,第四章為個人創作理念的説明與作品解析,第五章總結此研究心得及未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