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吳宥鋅"
Now showing 1 - 11 of 1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女性於社會關係中的隱喻與投射-田明穎水墨創作論述(2024) 田明穎; Tien, Ming-Ying每個時代的人們都有著該時代的價值觀及生活型態,身為現代女性的筆者 發現自身在面臨家庭情感、人際關係、自我理想是有階段性的心境轉變。其中, 包括要與原生家庭下價值觀作抗衡、面對旁人給予的評價所帶來的衝擊,尋找內在的自我與外界關係平衡等過程。因此想藉由創作將內在精神轉化的過程與 價值觀用圖像意涵的分析方法和創作理念的梳理,逐步使筆者所用的內心投射 之情感建構出帶有隱喻的社會架構與框架。本次研究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目的、內容與範圍、研究方 法與步驟概述、名詞釋義。第二章從「賦予女性‧內在演化」以女性於社會框架中的表現、女性於家庭關係的權衡、周遭旁人對女性的議論為主軸,探討女 性在現代社會,處在當不同身分時,自身理想如何與外在社會共處共存,將女 性所面臨到,來自各種層面議題從中探討並梳理。第三章連結前述的背景與動 機,以「柔性下的理性」說明系列作品之創作理念與實踐;以「柔性」作為藝 術表現情感的具體呈現,以「線性」作為藝術表現形式的方式,將作為筆者創 作表現形式上的參照與梳理,藉由藝術家不同的作品表現形式進行分析,並透 過多元的創作表現形式刺激筆者思考創作新的表現形式。第四章「框架下的權 衡交織」之創作論述,以筆墨下的線條變化和雕刻符號於紙張作為主要創作媒 材與表現形式,以水墨審美經驗為出發,用線條展現在東方筆墨技法中結合不 同空間所展現的張力與節奏,探索女性於內在情緒的盤繞、遊走、拉扯之力量, 並最後透過作品的個別解析,建構出整個作品的脈絡與內容。第五章為結論, 回顧創作心得與研究歷程,使未來在創作能激發新的可能性。Item 從文化研究到流行時尚的創作視域-吳宥鋅創作論述與實踐(2011) 吳宥鋅; Wu You-shin二十世紀重要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Arnold J. Toynbee,1889-1975)在《歷史的研究》中認為世界史進行的法則,是在「挑戰」與「回應」中交織而成,回觀水墨或是藝術的發展,或許亦能等同視之。身為一個以水墨媒材為主的藝術家,無論在任何時刻,也處於挑戰的狀態,認識挑戰,以作品回應;深一步的,在後期資本社會的文化下,水墨與藝術如何面對文化環境的挑戰,又是如何回應,是筆者關注的題材。 在本文中,筆者表述了大部分在創作過程中的思考問題,這些問題多從對物體的觀察中所迸生,對於這些問題的研究,筆者是將其置入總體的文化語境中思考,因為筆者認同藝術與文化的緊密關聯:如果文化是一本開放性的文本,那麼藝術足以是它的封面,文本的內容不斷變動,封面也不斷在變動。 因為將問題置入文化語境中研究,於當前必然離不開後期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論述,從中發現到生活中的價值觀、美學與知識系統都與資本主義離不開關係,亦即認知到自我的思維系統已經在無形中與當前文化語境產生了密切地連結;觀察同質物,如本文所著眼的時尚體系,就是從觀察對象中反觀自我的思維系統,因此格外注重在時尚中的物質呈現與圖像語言。 本文的文化研究是能思,流行時尚是所思,之後文化研究到流行時尚整合為能思,自我與創作上的矛盾與衝突成為所思,能所的交替形成本文創作上的混雜視域。在文化語境中的問題,主要還包含了筆者對於文化主體性的矛盾感,例如水墨畫與所謂藝術語境的衝突,以及習慣上對題材選定的認知衝突、形式衝突與技法衝突,因此在實際創作前,筆者借用了唯物史觀的角度對中國繪畫的媒材問題提出了個人觀點,這一切的研究主要是讓觀察以至創作的過程,以一種更接近純粹的方式進行訊息傳輸,從中培養出與文化更好的溝通管道與深具時代性格的藝術語彙,並激發自己對藝術的覺醒。Item 植物肖像—吳又予創作論述與實踐(2024) 吳又予; Wu, You-Yu本研究「以物喻人」,將筆者感知身邊的人物、人群特色,以植物幻化表現其特色、個性,以筆者主觀想法、直覺式描繪其生長姿態與環境佈局,並嘗試以當代語彙表現傳統題材及媒材使用,呈現代表不同人物的「植物肖像」。在將人物轉換成植物過程間,筆者執著於特定的美感表現,使筆者想探究自身的美感養成,並追朔其源頭,逐一梳理其中的演變與影響,對應如今於作品裡的運用與效果。結合筆者碩士班過程中生活裡的觀察,將成長中的人性體悟、疫情裡小人物的求生、現今社會必備的電子產品、社群軟體之下的現象,逐一列為關注對象,透過創作系列作品,將這些鮮活的生命以筆者的視角重新展現新的姿態。第一章闡述本研究創作動機與目的,並界定研究範圍與內容,說明所運用之研究方法;第二章著重在筆者探究自身美感的源頭,決定循著膠彩的脈絡回朔並梳理日本繪畫歷史中花鳥畫的演變,以及至近代日本畫的變革,找出歷史洪流中傳承保留下來,彼此呼應的美感與技法,加上西方文化的加入而產生的新樣貌,正好是筆者所受藝術教育之源頭,釐清筆者嚮往之風格與畫面追求。後段藉藝術家的創作闡述相同語彙下的瓶花創作,試著分析植物背後的意象。最後再以肖象的三種意義作為筆者「植物肖像」的理論依據。第三章回應自身創作,說明創作理念、紀錄創作內容與使用媒材,解釋系列作品的特殊手法、形式安排;第四章分別描述系列作品各自背後的故事,再深入解析每件作品之畫面形式與風格,歸納個人方法與特色。第五章結論,每個生命的獨特,都值得從不同角度理解、品味每個階段的歷程。筆者因對人心境的好奇、透過「以物擬人」創作期間對於人的挖掘與探索,讓心中追尋的美感得以釋放,並期許未來能持續發展創作。Item 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的轉變與堅持-理論與實務(2007) 吳宥鋅本論文首先肯定多元文化的時代價值,次點出中西合併的議題與衝突,並以論辯的方式進行分析與討論,爾後以中國工筆人物畫為切入點,從中國人物畫的歷史脈絡與轉變開始探討,進而分析、比較當前中國人物畫之現況,除了理論的論述外,更著重在實務作品與現象之討論與美學批評,再以當代美感需求為論述作為調和中西藝術形式與觀點的切入點,探討其中可能的轉變與堅持,而所有相關聯之理論分析與研究,最終回歸到個人於中國工筆人物畫的創作上,以及個人風格、理念發展之依歸,並期望將理論與實務之間能建立起最直接的聯結。 在個人創作之實踐與堅持的論述中,以文中所有論點對個人所作作品進行分析與批評,也對中西議題的衝突發表個人的解決途徑與想法;而對於轉變議題上的討論,用寫生為最後的依歸,對於堅持議題之論述,以接受與批判作為整體的方向,而最終期望能在個人風格上,以邏輯性分析為架構,建立並發展出具建樹性的新時代美感與中國藝術新面貌。Item 當代城市景象之構築與再造(2024) 呂如笙; Lu, Lu-Sheng城市(City),這座由不同元素無論是文化、種族、建築等解構、融合而成的巨構物,往往讓身處繁雜空間中的個體迷失了方向,不論是在鋼骨交織的摩天大廈中,在縱橫錯落的大眾交通系統裡,亦或者在數位網路空間(Cyberspace)的編碼下,尋找著轉譯的途徑等,日常甚至逐漸在各種虛實介面切換下組構而生,行走之餘觀看手機視窗,用餐之際觀看電視螢幕,對世界的認知與理解,被來自不同媒介的各種片面資訊切割,進而促使筆者認為,身歷城市的「奇境」中,何謂真實與何謂虛擬,兩者邊界模糊難以斷定,而對於自我的認知也趨向難解,筆者希望以自身的創作由不同造型繁複重組、堆疊形成一種存在於異質空間的錯動觀點,展現筆者對於「城市」的意象,也因以此概念撰寫本論文。本創作研究包含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與範圍以及創作模式與方法;第二章以虛實構築的城市概念為主軸,以《看不見的城市》( Invisible Cities )這被譽為後現代文化脈絡下著名的文本作為起點,探討在生存於資訊與空間爆炸的城市空間中,藝術家們是如何面對並且以創作傳達,第三章串聯前述之背景與文本,嘗試不同畫面的組構在紙本上呈現作品的多樣面貌,第四章則是針對作品系列與特色說明;最後為第五章總結,回顧創作及研究歷程,作為未來創作之路的展望。Item 稚·拙美學的啟發—陳曉蝶創作論述與實踐(2024) 陳曉蝶; Chen, Xiao-Dia本研究以探討稚拙美學對當代藝術的影響,強調其作為一種突破傳統藝術框架的態度,透過分析他人的創作論述與實踐,揭示稚拙美學的潛在價值,以此作為創作的理論基礎。稚拙美學強調技巧的不完美和情感的純真,筆者以「壞畫」極端的概念為切入點,探討其與當代藝術的互動關係,及對未來創作的應用價值。這一研究將對自身的創作思維和方式產生深遠影響。筆者並不主張完全拋棄所學技巧,而是適時的融合東方媒材與文化底蘊,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藝術技法結合,展現在稚拙美學領域中所建立的獨特身份和能力。第一章,闡述本創作研究之動機與目的,說明運用的研究方法,同時界定研究範圍和內容;第二章,以現代都市生活及消費文化的現象,解析媚俗藝術下的都市藝術、潮流藝術和形似塗鴉藝術的「壞畫」,探討運用拙趣表現的價值所在,以此作為論述的主要架構,說明壞趣味在藝術中的表現,並提出相關藝術家的創作進行分析。第三章,回應到自身的創作,闡明創作理念和風格,並記錄創作過程及內容。以筆者所關注的戶外活動、時事趣聞和生活細節等日常作為創作題材,並展示如何將東方文化底蘊融入創作中,呈現出獨特的拙趣風格和塗鴉感;第四章,說明系列作特色和深入解析個別作品,從而歸納出個人的脈絡和特色。第五章為結論,強調了稚拙美學的啟發,以及它在當代藝術流行中的角色。稚與拙的啟發源自於筆者自身的偏好和創作態度,希冀透過創作反映自己在當代藝術中、學院體制下觀察到的現象,適時的叛逆,展現這些壞趣味的價值,挑戰自己和觀者對藝術的寬廣度,以期許未來持續地發展創作。Item 群體中的個人—湯敏水墨創作論述與實踐(2022) 湯敏; TANG, MIN本文為創作論述,藉由作品梳理、釐清創作脈絡,建構完整的創作論述。現今的社會結構下,現代人普遍容易感到焦慮、寂寞、失落等內心的不滿足及缺失。筆者關注現代人「青年危機」的議題,以社會新鮮人的身分及角度,透過對城市生活的體驗與觀察,用創作記錄與訴說此種心理狀態。筆者的創作以傳統水墨人物畫為基礎,加入漫畫敘事及人物擬獸化等表現手法,以期形塑個人創作風格。第一章闡述本創作研究之動機、目的與研究方法;第二章以社會學理論對於當代社會疏離、孤獨等現象的解析作為論述的主要架構,說明近代各國普遍出現青年危機的現象及背景;第三章透過創作相關主題的藝術家作品分析,尋找個人創作定位,並解析創作理念與風格轉變,歸納創作方法及特色;第四章解析系列及個別作品;第五章為結論,完成系列作品,希望藉由作品反映筆者觀察現今城市生活,感受到的疏離、迷茫現象。Item 自然·心象—王錦鴻彩墨創作論述(2024) 王錦鴻; Wang, Ching-Hung本文之寫作宗旨在於自然、心象彩墨創作之研究,主要探討宇宙萬物的大自然與心象意念做結合,從抽象至具象的自動性技法做作品的呈現。首先以創作理念與學理分析及文獻資料的探討,做為此創作過程與技法探究之依據,然後依個人生活經驗的感悟,以及主觀思想情感與自然的物象進行對話,以期完成心靈合一的彩墨創作作品。大自然的涵意是多元而豐富的,它代表了生命的起源、多樣性和互聯性,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繁榮的基礎。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保護和尊重它,以確保我們自身和後代能夠繼續享受其恩賜。大自然的美麗和奇妙之處為人們也帶來了無盡的觀賞和享受,同時也激發了人類對大自然的保護與尊重。心象則涉及筆者內心世界的表達和體驗,常與主觀、個人的經驗和情感相關聯,它可以是筆者對某種情緒、概念、記憶或夢境的表達,是筆者獨特的感受和內在經驗的表現。本論文分五章節,第一章緒論: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步驟與範圍限制、名詞釋義。第二章:創作思想與學理依據的探討,包括儒、道學之觀念影響,中國美術自然審美之展現,近代彩墨畫之自然觀與藝術家研究。第三章:形式內容與實踐。第四章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回顧省思、未來展望。Item 自然·蔓延—鐘素慧水墨創作論述 以海洋與人文的藝術對話(2024) 鐘素慧; Chung, Su-Huei本創作論述筆者在二O二一年至二O二四年間所研究創作,《自然‧蔓延》,在研究過程中不斷探尋生態脈絡、互動關係、自然變異,並研究剖析描繪自然生態中珊瑚同步產卵自然循環現象,梳理後發想「原貌、共生、繁衍、變遷系列」,以現象、符號、色彩象徵所隱喻的自然或心理現象。 筆者以「珊瑚」獨特多樣性來形塑圖像並連結個人生活經歷或現代社會環境的生活樣貌,來詮釋出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並思索現實生活與心靈世界中存在的各種矛盾與感知,而從創作過程來自我省思與療癒。在理論探索研究中,從海洋的角度進行,探索珊瑚的形態和重要性,並逐漸擴展到人文、生態科學等領域。以此起點延伸出文化、心理、美學等藝術層面的對話,意識到自然環境與人類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隨著研究的深入,也將哲學、心理學以及美學等層面納入探討,藉此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同時,透過海洋與人文相關的文化藝術活動,投射到社會議題的討論中,用藝術創作表達對現代社會的關切和生活的想像。自然環境中的各種景象和生物都有其獨特的習慣和意義,這促使我反思個人與環境的關係。在自然環境中,我感受到最深刻的物象,並將這些體驗轉化為對生命本質(悲歡離合)的思考,認識到生命中的起伏不過是自然規律的一部分,把握當下,積極地面對生活。將創作主題分四個系列,內容從「原貌」系列的創作來表述個人對現代社會生活寫照與療癒;延伸個人或社會互動關係「共生」系列,來傳遞人與人之間中群組的互相依賴或競爭關係;再來「繁衍」與「凋零」系列來表述生態環境中生與死的自然蔓延與突發環境異常現象,喜樂悲傷編織内心的記憶與烙痕!藉由創作的過程來淨化或緩和心靈中的創傷與流露自然樣貌就如生命經歷的記錄片。筆者在創作形式上不斷分析、解構與重新組合媒材與技法,並融合東西方藝術的思維與美學,在創作的過程中獲得不同的經驗與感受,以彩墨與多元流動技法創作在畫面上,形成特殊肌理紋路,期望達到互補互融和諧的情境,形塑新的個人視覺語彙。Item 蟄伏.隱喻—黃淑芳水墨創作論述(2024) 黃淑芳; Huang, Shwu-Fang本論文援用認知隱喻理論(雷可夫與強生,1980)以探討繪畫創作裡隱喻的問題。他們所提出隱喻是一種跨領域的認知現象,表述為跨領域認知操作下產製的語文再現。隱喻既然有認知上的功能,又能闡述繪畫之義理,此看法不啻為隱喻繪畫開啟了另一扇窗。亞里士多德氏認為「措辭只要含有隱喻,就能受到歡迎,但是隱喻不能過於牽強,否則就不能給聽眾留下印象。」是以合理、有效的運用隱喻,及以隱喻和危機意識結合的創作是本研究所欲探究的。第一章緒論在闡述本創作的研究動機、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限制與名詞釋義;第二章以心理學理論及社會學理論,建構論述的架構,並分析相關藝術家作品中潛藏的寓意,以豐富筆者相關學理的知識儲備,並增強藝術創作的能量。第三章透過與創作相關主題的藝術家作品分析,闡述筆者的藝術創作理念,內容以《蟄伏系列》、《危機共舞系列》及《轉化》三個系列,以符碼的象徵寓意及超現實為表現形式,並以鸚鵡螺、豹、天鵝、蝴蝶、大象等作為不同情境下之自我投射的對象,探索與覺察感知生命中潛藏外在與內在的危機意識,感知生命中不可預測的狀態。第四章解析系列及個別作品;第五章結論理解危機意識生成及運作有助於梳理內心,以藉此創作過程檢視自己的心理狀態,並以本研究作為未來相關主題探討之延伸。本研究藉由作品展出引起大眾對危機意識的深思與重視,並透過繪畫呈現引起觀者的共鳴,理解隱喻與危機意識的關係並作為後續相關主題探討之參考,亦可作為日後創作者之心理題材、表現手法以及內容脈絡的依據,釋放內心的真實心聲讓更多的人感受潛藏在作品中的無窮力量。Item 造境山水虛實-陳映蓉創作論述與實踐(2023) 陳映蓉; Chen, Ying-Rong本研究以真實與虛幻之境作為關注對象,透過系列創作,疏理表象底下的事物是真實存在,或是虛構幻象,探討從古至今,人們與虛境之間的關係,而隨之所產生的情緒與回應,以及後續的影響與變化。觀看現今社會環境,人們習慣了生活中所出現的事物,工作、學習、休閒之時,自然而然地接收社群媒體下的訊息,瀏覽著屏幕的影像畫面,對於如此熟悉的日常景象,人們極少去判斷訊息的真假,了解所呈現影像之真實,進而使筆者思考數位影像背後是真實存有,還是虛幻想像,因此筆者透過觀察研究和力行創作,以了解影像之真實性。第一章,闡述本研究創作之動機與目的,界定研究範圍和內容,並說明運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針對虛幻之境做探討,前段提及古代畫作、現代攝影、到電影場景特效,後段至新世代元宇宙的出現,對虛像皆有所觸及,以此作為論述架構,闡明對於「虛」境的認知與意念,連結至虛擬數位影像的影響,再提出藝術家的創作來分析藝術背後的意象造境。 第三章,回應到自身作品,說明創作理念、整理過往經驗,並記錄創作內容,以自身旅歷所見的自然景物為題材,對照到現實景象,而產生的虛幻感和失真性描繪至畫作;第四章,深入解析作品的畫面形式與方法,來歸納個人脈絡與特色。 第五章結論,瞬息萬變的環境下,虛幻影像存在之真實性,來自於過往經驗,更著眼於當下的體驗。筆者因影像所產生失真和不確定感,進而透過藝術創作,表露真切的主觀存在,以期許未來能持續發展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