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失明者適應與重建之研究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4
Authors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探討18歲至55歲之成年人,因故導致失明後,於適應及重建兩個向度上所面臨之相關問題;擬從個人層面、家人關係、參與重建以及就業選擇等四個議題分別加以探討。係採質性研究方法,對12名中途失明者進行個別深度訪談;並據研究結果,而對社政、勞政、教育、衛生單位等政府相關部門、中途失明者與其家人,以及後續研究提供具體建議。
就個人層面:無論因意外或疾病導致失明,正確認知及正視態度將可減少事後的懊悔。當眼睛遭受意外撞擊,第一時間就醫是黃金治療期。近視度數在六百至九百度間,為視網膜剝離之最高危險群。近年來因糖尿病導致失明已躍升中途失明原因之冠,實在不容輕忽。至於求醫歷程則普遍呈現治療三部曲現象,即歷經西醫、中醫、求神問卜等三階段。當失明已成事實,當事人往往陷入驚懼、無助、悲傷、茫然、沮喪等心理狀態,且易有輕生厭世的念頭。失明之初是當事人最感煎熬的痛苦高峰期,正向樂觀之人格特質、家人的支持與鼓勵,以及同質性諮商輔導人員的協助,將是能否儘快走出痛苦高峰期之主要推動力量。
家人影響:家人正向抑或負向態度,為影響失明當事人心理調適、自我接納及參與重建之關鍵因素。配偶態度及互動關係對已婚的中途失明者影響最大;若未婚或因婚姻破裂而回歸原生家庭的中途失明者,則以父母的反應、態度最具影響力。配偶一方因失明以致承擔家庭經濟的角色改變,經濟問題常是引發家庭衝突的導火線。基於養育問題、遺傳顧慮,致使部份視障者抱持不生育的念頭。迎娶外籍新娘已漸成風氣,國語教育值得注意。未婚女性視障者之擇偶考量,著重情感契合勝於視力有無。女性視障者的父母多不希望其結婚;男性視障者的父母,則多期望能迎娶眼明媳婦。
參與重建方面:中途失明者常需透過電話、廣播主動取得資訊,且需克服內外在阻礙。同質性專業輔導人員早期介入,可望協助縮短痛苦高峰期,進而參與重建學習。全方位重建機構具有心理、社會、職業等三層面重建功能。同質性同儕團體的互動及住宿型態,可發揮團體諮商輔導之心理重建效能,並同時增進生活自理及行動獨立能力。社會重建含括點字、日常生活與定向行動。摸讀速度之侷限,是中途失明者共通的難題,僅採點字試卷乃一大限制。生活自理能力之培養,家人應予實作機會。良好定向行動能力有助於重新建立自信、勇氣及自我概念,裨益實際生活與就業,堪稱影響整體重建效果之關鍵因素。具備良好定向行動能力,方可有效指揮導盲犬。無障礙環境之設計,應先與視障者進行溝通,才能發揮應有效益;語音設計較能符合實際需求。職業重建因限於就業機會、收入及先備能力之考量,主要職訓類別為按摩;基於排斥按摩的心態,影響中途失明者選擇參與重建訓練的意願。
就業選擇方面:按摩的去醫療化以致社會地位低落,中途失明者因既有社會階層概念,普遍呈現無法認同按摩之象,女性工作者更有被性騷擾的顧慮;但迫於現實,按摩卻又幾乎是唯一的就業選擇。面對眾多眼明人的競爭,唯有改善環境、提昇技術方為生存之道。比照中國與日本,恢復按摩之醫療定位乃迫切課題。限於摸讀速度、升學管道與環境因素,中途失明者不易獲取視障體系內之工作機會,如電腦文書排版、點字校對、學校教師及音樂表演等;僅有數理點字校對較具競爭優勢。提昇電腦應用能力僅能達到生活所需,除非結合具優異程式設計能力者,否則仍難突破就業限制。如何透過職務再設計與修法保障,協助重返原有專業領域,是亟待努力的目標。中途失明者若不願意從事按摩,視障體系內之工作機會又以從小失明者居優勢;如欲回歸一般社會職場,則因雇主低接納、定額雇用而難以受惠、及高普考與殘障特考之限制等,就業之路可說障礙重重,設置視障庇護工廠,為解決就業困境之道。俄羅斯視障者庇護工廠的成功作法,值得參考。
Description
Keywords
中途失明, 適應, 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