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軍與現代中國的青少年訓練(1911~1949)
dc.contributor | 呂芳上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秦穗齡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3T10:40:04Z | |
dc.date.available | 2005-2-16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3T10:40:04Z | |
dc.date.issued | 2005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摘要 1907年夏,英國貝登堡爵士(Sir Robert Baden-Powell)創辦童子軍組織,其目的是Character building Citizenship Training,意即完備人品素質及訓練健全公民。為了使童子軍活動能適切的發揮其功效,貝登堡再三強調:童子軍不是學校化、童子軍不是軍事化、童子軍不是政黨化。然而,隨著政黨對群眾運動的重視,在「誰有青年,誰有將來」的心態影響下,童子軍的發展就離貝登堡的理想愈來愈遠,甚至有背道而馳之勢。1926年3月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青年部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審查過去的青年運動,覺得有不少的缺點,尤以力量不集中沒有系統的組織最為明顯。會中認為童子軍教育是青年運動最好的工具,乃在青年部的主持下設立黨童子軍委員會,這是國民黨統有童子軍之始。此後童軍組織歷經多次改組,但誠如康澤對青年訓練的看法一樣:機構日趨統一化、活動趨向政治化、精神趨於軍事化。雖然黨、國緣飾以傳統的束性訓誡,但其內涵實有濃厚的功利色彩,且也顯示其對理想國民的集體主義取向。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歷史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N2005000049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N2005000049%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602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童子軍 | zh_TW |
dc.title | 童子軍與現代中國的青少年訓練(1911~1949) | zh_TW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5 of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