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瑪尼諾夫藝術歌曲之研究─以作品四給女高音的三首歌曲及作品三十八為例

dc.contributor楊艾琳zh_TW
dc.contributorYang, Ai-Li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劉書妤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Liu, Shu-Yu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19-09-06T00:52:23Z
dc.date.available2022-09-01
dc.date.available2019-09-06T00:52:23Z
dc.date.issued2017
dc.description.abstract拉赫瑪尼諾夫(Serge Rachmaninoff, 1873-1943)是俄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1890年寫出第一首歌曲《在修道院的門》(У врaт обители святой; At the Gates of the Holy Cloister),至1917年俄國革命,拉赫瑪尼諾夫舉家逃離俄國,離開家鄉使他失去創作靈感來源,加上忙於演奏,因而未再寫作藝術歌曲,總共創作八十三首藝術歌曲。這些創作於1890至1916年間的歌曲,充滿優美的旋律線條,及富有表現力的鋼琴伴奏。 拉赫瑪尼諾夫的歌曲皆有註明男聲、女聲及高音、低音等演唱音色,本篇論文選擇作品4中給女高音演唱的《別唱了,親愛的》、《哦,我的田》、《曾幾何時,我的朋友》,以及作品38《深夜園中》、《致她》、《雛菊》、《吹笛人》、《夢》、《啊嗚》六首,就其旋律、和聲、節奏、鋼琴伴奏、詩詞等,藉由文獻探討與樂曲分析,了解拉赫瑪尼諾夫藝術歌曲的創作風格與手法。 拉赫瑪尼諾夫認為旋律是最重要的創作元素,他的藝術歌曲中,不乏長而抒情的旋律;和聲上,注重細膩的色彩變化,大量使用七和弦及半音;節奏方面,經常使用三連音與切分音,且曲中拍號變換頻繁。身為優秀的鋼琴家,鋼琴的表現力在其歌曲中佔有的地位,絕不亞於歌者的聲樂線條,曲中常使用音畫手法,描繪詩的意境。雖然他的器樂作品大多以小調為主,聲樂作品並非如此,會依據詩詞內容、主題設計調性。zh_TW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音樂學系zh_TW
dc.identifierG060190029M
dc.identifier.uri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060190029M%22.&%22.id.&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08201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拉赫瑪尼諾夫zh_TW
dc.subject普希金zh_TW
dc.subject亞歷克賽‧托爾斯泰zh_TW
dc.subject葛利尼席夫─古都索夫zh_TW
dc.subject布洛克zh_TW
dc.subject別雷zh_TW
dc.subject西維里安寧zh_TW
dc.subject布留索夫zh_TW
dc.subject索洛古勃zh_TW
dc.subject巴爾蒙特zh_TW
dc.title拉赫瑪尼諾夫藝術歌曲之研究─以作品四給女高音的三首歌曲及作品三十八為例zh_TW
dc.titleThe Study of Serge Rachmaninoff's Songs: Selections from Opus 4 and Opus 38en_US

Files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