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翻譯的症候與病理:台灣社會學翻譯研究,1950s-2000s
dc.contributor | 賴慈芸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王志弘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h-hung Wang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3T10:54:29Z | |
dc.date.available | 2005-7-7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3T10:54:29Z | |
dc.date.issued | 2005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翻譯不僅是為了克服語言隔閡,滿足文化交流需要的事業,翻譯還是文化政治的一環。本研究首先釐清學術翻譯的文化政治疑旨,界定學術做為特殊社會場域的性質,提出翻譯概念的視野:翻譯是社會性的行動與關係,是表意實踐與再現的越界,涉及了主體與他者之定位,以及意識形態的傳佈和運作。翻譯之為焦慮的症候,以及本研究做為翻譯病理的探究,便在這種界定下展開。 本研究以台灣戰後社會學通論和理論類譯作為例,大體區分了兩個主要發展階段。首先是1950年代至 1980年代中期,社會學體制化與現代化範型下的翻譯,討論早期以適應教學需求的翻譯事業,如何從1950年代和1960年代重印大陸時期的舊譯作,演變到新譯作逐漸增多,但緊跟美國現代化範型的1970年代,附帶討論「翻譯強國論」的遺緒與國家機構如國立編譯館扮演的角色。 第二個時期是解嚴以後,新興批判性思潮湧入下,學術翻譯市場的蓬勃與轉折。討論的要點包括:以《當代》與南方叢書為例,說明1980年代中後期批判新知的輸入熱潮;大陸譯作翻印風潮與大型學術譯叢的崛起;以及當前學術翻譯產業在蓬勃發展之際,迅即遭受幾個重大趨勢拉扯而陷入困局,這包括大陸譯作大舉進入造成的市場銷量和語言文化影響、著作權的修法加重了譯書成本和限制,以及大量新生代譯者翻譯品質的問題等。 相對於順著歷史進程的縱向來探討社會學類譯作的發展特性,本研究還從橫切面解析翻譯和學術發展的關連,藉由碩博士學位論文的譯作引用分析,討論翻譯和學術研究的關係,並且考察翻譯的教學運用,以及翻譯和學術生涯及學術政治的關連。本研究尚以「穿針引線」的縫合裂縫為喻,期許學術場域的翻譯實踐,展望以翻譯做為批判性社會介入行動的可能,並綜合討論了圍繞著翻譯而展開的焦慮,藉以檢驗學術翻譯的各種症候和病理。 在結論部分,本研究循著翻譯是學術實踐「臨界」(同時意指跨界和關鍵所在)場域的基本立場,討論了面對本地與西方之間不對等文化跨界交流下,翻譯活動中的自我和他人關係,以及譯者的主體定位和實踐能力,藉此思索面對翻譯焦慮症候的可能療癒之道。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翻譯研究所 | zh_TW |
dc.identifier | G0068825001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0068825001%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871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翻譯史 | zh_TW |
dc.subject | 學術翻譯 | zh_TW |
dc.subject | 文化政治 | zh_TW |
dc.subject | 台灣社會學史 | zh_TW |
dc.subject | history of translation | en_US |
dc.subject | academic translation | en_US |
dc.subject | cultural politics | en_US |
dc.subject | sociology in Taiwan | en_US |
dc.title | 學術翻譯的症候與病理:台灣社會學翻譯研究,1950s-2000s | zh_TW |
dc.title | Symptoms and Pathology of Academic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of Sociology in Taiwan, 1950s-2000s | en_US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5 of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