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祭愛爾蘭─以《豪情本色》與《吹動大麥的風》來探討英愛歷史糾葛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14
Authors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愛爾蘭曾被英國統治將近800年之久,因為種族、文化、宗教的不同,愛爾蘭與英格蘭衝突迭起,再加上政治、社會與宗教上的不平等待遇更讓愛爾蘭人決心求去,十九世紀,國際間民族主義潮湧,愛爾蘭也出現民族運動,如土地運動、天主教解放運動、自治運動等。在十九世紀末自治運動出現停滯期,此時葉慈等人領導的文藝復興運動,使愛爾蘭文化逐漸復興,民族自尊心被提振,民族意識被凝聚。而有1916年,在都柏林爆發的「復活節起義」,與 1921年爆發的英愛戰爭。最終,愛爾蘭自由邦成立,卻又因為對《英愛條約》的看法兩極,而爆發了長期的愛爾蘭內戰。
愛爾蘭是一個文化底蘊深遂、內涵豐富的國家,在高中歷史課本中卻鮮少論述,而有關愛爾蘭的電影卻有頗多不俗的表現。若要在課堂上談論愛爾蘭民族獨立的歷史,影視史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眾多愛爾蘭的相關影片中,《豪情本色》與《吹動大麥的風》可說是最切中主題的兩部,然而影視史學也有其限制,就導演的觀點,影片敘述的年代,與影片虛實的問題都會影響到學生對歷史的認知。
導演尼爾喬丹的《豪情本色》,觀點由上而下,根據邁可柯林斯的傳記,拍攝開國英雄為國家獨立所做的奮鬥,全片帶有強烈的史實色彩,而把史實連貫起來,令整部戲能夠流暢精彩,卻需要一些虛構的元素,才能圓滿。
肯洛奇導演的《吹動大麥的風》,則以民眾的立場為觀點,敘述那些參與國家建立的小人物的故事。那些故事都曾在愛爾蘭發生過並在民間流傳著,經肯洛奇採訪挖掘、連貫建構而成。
《豪情本色》與《吹動大麥的風》都是得獎大片,都各自有其真實與虛構,實與虛各自有其存在的必要與意義。對於每一部影片,先了解導演的敘事手法,就比較能夠掌握影片中的虛與實,而不至於輕易被影片的片面資訊所左右。藉著影片在課堂上的討論,彼此激盪,學習與歷史人物對話,使得歷史人物的情意得以延續,並藉以擴大自己書本以外的眼界,也是影視史學的目標。
Description
Keywords
愛爾蘭獨立, 邁可柯林斯, 豪情本色, 尼爾喬丹, 吹動大麥的風, 肯洛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