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與董仲舒的名實論研究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20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戰國時期興起了圍繞「名」、「實」關係的探討與論辯。先秦自有「名」的禮儀與文化傳統,而孔子在春秋時期提出了「正名」,名實論議題則興盛於戰國時期。戰國名實論主要有墨辯與名辯、《老子》與《莊子》、黃老道家的「刑名」,以及《韓非子》的循名責實。名實論議題延續至西漢前期,主要有《淮南子》的黃老「刑名」,以及《春秋》「正名」。 荀子與董仲舒參與了名實論的探討,他們各自透過《荀子》〈正名〉與《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實性〉闡述名實論。他們有回應戰國的名實論者,也有透過名實論批評性善論的特徵。不過,他們的學術思想有明顯的差異。 荀子透過「後王之成名」,批評戰國名實論違反常識經驗與忽略歷史、制度與社會風俗習慣的由來。荀子主張「王者之制名」,期望王者維護常識經驗的原則,兼顧採納歷史、制度與社會風俗的依據,並重新建立「名」的體制典範。荀子從違反常識經驗與歷史的角度,批評性善論無法表達透過聖王禮義「化性起偽」的內涵。 董仲舒主張「名號」是「聖人」闡述超越經驗的「天意」,而結合具體意義與象徵意義的產物。「名號」本身具有後世值得效法的價值,也具有規範與批評現實政治的功能。董仲舒透過「性」的「名」與王者的「號」,批評性善論忽略了歷史的「聖人」在命名之初所賦予的王者教化意義。 荀子與董仲舒既有部分延續孔子「正名」的地方,也有與《春秋》「正名」一致的構想。在維護「名」的歷史與制度依據上,荀子與《左傳》一致。在推崇「名」背後的義理與批評褒貶上,董仲舒與《公羊傳》一致。 荀子與董仲舒在學術思想上的差異,說明他們是儒家內部兩種不同的學術思想,並先後因應戰國中晚期至西漢前期的歷史環境,而各自回應時代議題。
none

Description

Keywords

名實論, 荀子, 董仲舒, 正名, 名號, none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