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臺灣「亞洲型霍亂」之研究(1895-1945)

dc.contributor吳文星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魏嘉弘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19-09-03T10:33:33Z
dc.date.available2018-1-30
dc.date.available2019-09-03T10:33:33Z
dc.date.issued2013
dc.description.abstract「亞洲型霍亂」(Asiatic cholera)是由於霍亂弧菌所導致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主要流行於夏、秋兩季,其他季節則零星發生,目前多數國家或地區仍將其歸類為第一類法定傳染病。由於亞洲型霍亂造成令人驚駭的死亡率,以及對社會、民生重大的影響,與14世紀以前在歐洲大陸流行的鼠疫相似。 1820年代起,「亞洲型霍亂」以印度次大陸為中心,造成了跨世紀與跨洲際的六次世界性大流行(worldly pandemic)。本文首探討日治時期該傳染病在臺灣的流行和防治。 馬關條約議成,日軍登陸臺灣與澎湖之初,軍中爆發嚴重的霍亂流行,死亡枕藉,因此,治臺之初總督府即致力於臺灣的衛生改革。日治中期,鼠疫在臺灣已宣告絕跡,然而霍亂卻接連爆發大流行,席捲全臺,民眾有所警覺而配合政府的衛生政策。日治後期,臺灣已不復出現大流行,總督府藉助博愛會組織,將防疫經驗推廣至中國華南、南洋等地,有效阻絕霍亂病原菌侵入臺灣。 本研究以歷史研究法為主,兼採現代生物學、流行病學、公共衛生學、微生物學、傳染病學等之研究成果。主要利用臺灣總督府出版之官方文獻、報章雜誌等資料,以瞭解總督府對亞洲型霍亂的掌握,觀察日治時期至光復初期日本與臺灣醫學界對亞洲型霍亂的病因、病理、病態及病史之研究。zh_TW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歷史學系zh_TW
dc.identifierGN0893220045
dc.identifier.uri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893220045%22.&%22.id.&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556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亞洲型霍亂zh_TW
dc.subject衛生zh_TW
dc.subject博愛會zh_TW
dc.title日治時期臺灣「亞洲型霍亂」之研究(1895-1945)zh_TW

Files

Original bundle
Now showing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Name:
n089322004501.pdf
Size:
8.68 MB
Format: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