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捕亡制度
Abstract
關於捕亡律令的沿革,《唐律疏義》有言:「捕亡律者,魏文侯之時,里悝制法經六篇,捕法第四。至後魏,名捕亡律。北齊名捕斷律。後周名逃捕律。隋復名捕亡律。」唐代之後又稱為「捕亡」,就其法律上的歷史溯源而言,各朝皆有捕亡組織與法規,更見此制度的建立延續已久。此外,《唐律疏義‧捕亡律》有云:「若有逃亡,恐其滋蔓,故須捕繫,以寘疏網。」乃因擔心犯罪行為人,具有持續危害社會秩序及國家政策執行之情況發生,故於歷代法典中皆有關於「捕亡」的相關規定,顯示出「捕亡」的重要性。
國家社會秩序的維護與安定,捕亡制度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之所以將「捕亡」設定為一制度,乃因唐代皆有捕亡律令的存在,且司法訴訟中時常出現緝捕罪人的內容,但目前學界對此卻無另作深入、廣泛之研究。筆者透過律令及相關法律文獻,分析唐代的捕亡制度,其中所涉及的對象為緝捕者、逃亡者與犯罪者,再透過各項史料的分析,討論兩者之間身分的界定與法律問題,探究捕亡制度與社會秩序的聯繫性與影響。從基層行政組織的角度觀察,可發現唐代中央與地方的連結關係,若再更深入的分析,更可看出逃亡現象對於國家政權穩定性的影響,逃亡現象是社會秩序的指標,它反映了中央政權與地方官府的運作狀態,以及為政者的治國策略。捕亡制度雖只是基層的行政組織,卻控管了中央對於全國的治理,以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本文就唐代捕亡制度而言,可分成四大面向討論。第一,捕亡制度的建立與組織,探討此制度的組織概況與工作執掌。第二,緝捕對象的探討,界定犯罪者與逃亡者的身分關係,以及國家政權運作的影響。第三,緝捕程序與法律規定,討論緝捕者在追捕過程中可能面臨的狀況,以及所涉及的法律課題。第四,捕亡制度與社會秩序的關係,如罪人的處置、緝捕者的角色、國家政權的影響等,此制度之建立影響國家整體的運作,與社會秩序的維繫密切相關。
Description
Keywords
唐代律令, 天聖令, 捕亡制度, 社會秩序, 緝捕, 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