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西苑研究

dc.contributor朱鴻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蕭意茹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19-09-03T10:27:55Z
dc.date.available2011-10-01
dc.date.available2019-09-03T10:27:55Z
dc.date.issued2011
dc.description.abstract摘要 自秦漢以來,求長生不老之風盛行,帝王為模擬海上仙境,即治大池、造神山於都城中,造就了「一池三山」的御苑模式,唐、宋、元、明、清的首都皆有太液池,且在沿岸進行建設,成了皇家園林「西苑」。本文即自建築、文化、政治三個角度切入,探討北京的明西苑。 金人在中都東北方一片湖沼,建大寧宮為避暑之地,供君主夏時起居、理政,西園則在大寧宮西,北有瓊華島,南有瑤光臺,為北京西苑的雛形。元人在金的基礎上,擴大湖泊面積,稱之為太液池,大力建設萬歲山、圓坻,奠下了明西苑的基礎。 明初朱棣之藩北平,是為燕王,王府就在太液池西,之後朱棣奪得王位,升北平為北京,營造北京,開鑿南海,並三度北狩,前兩次住的行在所,即由燕王府「正名」而來,第三次則另建西宮,作為視朝之所,南京雖有太子監國,成祖仍握有決策權,居住的行在所和西宮,成了新的政治中心,甚至在南京之上。 北京宮室完工後,皇帝入居大內,此地成了西苑。萬歲山、圓坻、西宮之外,明人也將西御苑納入,在宣宗、英宗的經營下,出現了不少新景區,如北海的凝和、迎翠、太素三殿,中海的椒園,南海的南臺,觀燈、賜遊的活動也蓬勃發展。宣宗之際,西宮還改名仁壽宮,作為太后寢宮,皇帝也不時前來請安、侍遊,西苑地位依然尊崇。但同一時間漢王高煦的拘禁,卻改變了西苑的走向。 漢王、英宗錢皇后、景帝三人,先後以政治犯的身分,被關了進來,西苑的地位一落千丈,到了成化年間,吳廢后、孝宗生母也住西苑,內安樂堂還有大批年老、生病、有罪的宮人,有同冷宮一般,西苑的建設,甚至賜遊的活動,也消停了下來,直到正德時期,情況才有了轉變。 明初以來,西苑就有虎城、豹房、牲口房、百鳥房等處,飼養珍禽異獸,武宗在豹房原有的基礎上,新增了公廨、教場和寺院,日後常居在此,當中佞幸、女嬖、僧侶、藝人充斥,卻也是武宗起居、辦公、遊憩、練兵和祭祀的場所,成了新的政治中心、軍事總部,而天子的入住,也提升了西苑的地位。 嘉靖初年,為推行天地分祀,新建了一系列的農桑設施,作為視穀、親蠶、進講的場所。中期的建設,走向了遊憩、祀神兩方面,清馥殿、西海神祠、大高玄殿等,就建於此時,方士出入其中,祀典齋醮不斷。嘉靖二十一年,宮女楊金英人潛入乾清宮,行刺未遂,世宗自此入居西內,人事、決策、軍務的運作,仍由皇帝掌控,無逸殿旁也設有直房。三十一年仁壽宮更名永壽,四十年經歷一場大火後,原址上重建了新宮,並賜名為萬壽。 世宗之後西苑門禁日漸鬆弛,以致官員私遊的出現。萬曆、天啟以降,西苑對外活動驟減,建設也緩了下來,但仍有工程進行,如北臺、乾德閣、紫光閣、五龍亭、樂成殿、大慈真如寶殿等,就在此時建成,隨著廣寒殿的傾頹,明帝國也走到了盡頭。zh_TW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歷史學系zh_TW
dc.identifierGN0697220021
dc.identifier.uri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7220021%22.&%22.id.&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489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明代zh_TW
dc.subject北京西苑zh_TW
dc.subject皇家園林zh_TW
dc.subject宮廷文化zh_TW
dc.subject政治運作zh_TW
dc.title明代西苑研究zh_TW

Files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