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語補救教學診斷原住民低成就學童是否為學習障礙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淑麗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洪儷瑜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曾世杰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14-10-27T15:00:02Z | |
dc.date.available | 2014-10-27T15:00:02Z | |
dc.date.issued | 2005-09-??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對原住民兒童學業表現低落的現象,一般都歸因於缺乏主流的文化經驗或社經地位低下,但有些兒童他們的困難可能來自於個人生理因素,例如學習障礙,在特教的鑑定上,文化造成的低成就或是學障造成的低成就不易區分。本研究對台東市47位國語文低成就的原住民學童進行11週的補救教學,再根據兒童對補救教學的反應,區分出「「」教學反應較差」及「教學反應較佳」兩群,從理論上推估,前者極有可能為學習障礙。本研究旨在檢驗此種轉介前介入的鑑別診斷的效度。本研究從兩方面來檢驗鑑別診斷的效度,先是以心評專家的學障研判結果為效標,再比較兩群兒童在重要變項上的差異,這些重要變項都是學障相關理論中最關鍵的概念。主要發現為(一)以專業心評教師的「學障研判」為效標時,結果顯示,被診斷為學障者,有很高的比率是對教學反應較差的,偽陰性的比率很低。(二)以學障定義中的「內在差異差距」為效標時,結果顯示,教學反應分類有不錯的診斷敏感度,且犯偽陰性的比率低,但教學反應分類診斷的特定性較低,且犯偽陽性的比率較高。(三)以學障定義中的「認知缺陷」為效標時,「教學反應較差」群體,其「聲韻覺識」和「唸名速度」比「教學反應較佳」者差,但兩組的工作記憶差異不明顯;研究結果大致支持轉介前介入具有區分「一般低成就」和「學障」的區辨效度。 | zh_tw |
dc.identifier | 46E32A7C-38EA-7EE4-5E14-C704B37356B4 | zh_TW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343 | |
dc.language | 中文 | zh_TW |
dc.publisher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 zh_tw |
dc.publisher |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 en_US |
dc.relation | (29),127-150 | zh_TW |
dc.relation.ispartof |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 zh_tw |
dc.title | 以國語補救教學診斷原住民低成就學童是否為學習障礙 | zh-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