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三部曲>>之地方性詮釋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5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文學作品描述並揭示空間現象,因為空間或地域不僅是開展作家筆下故事的基壤,更是孕育作家生命經驗的土壤。而近幾年來文學與空間或地域的相關論述在文學界蓬勃發展,以空間、地域為核心的第理學研究文學作品偏重外部性研究,忽略內向性研究,少由文學作品發現問題,往往淪為地理學理論的驗證,因此本文乃著手進行文學作品地方與空間構成之內向性研究,以人文主義地理學「存在空間」與「地方」的概念作為文學作品意義理解的進路,試圖詮釋作家所形塑的文學世界〈物理環境〉中,小說人物在不同的位置經驗與地方經驗〈活動〉,如何生成與改變地方意義,造成人在著根與失根間的來回擺蕩〈意義〉,因此進一步透過具有時間縱軸的大河小說《寒夜三部曲》詮釋其空間橫軸的建構,各章依序就三不小說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地方形塑,加以詮釋主體人與地方之間的互動關係,以掌握及地方意義呈現。 首先,第二章以彭阿強與劉阿漢為主體,詮釋移墾社會中人為求安居於是所投注的努力,以及在家安居如呵成為人的期待與前進的動力,其中彭阿強移墾蕃仔林從定居、開墾到抵禦墾戶侵佔,而劉阿漢則從無家而游離在隘勇身分到娶妻生子著根於蕃仔林,彭劉二人的主體行動使蕃仔林由入墾的空間成為定居的地方;其次,第三章以劉家為主軸,詮釋殖民社會中為求生存與理想,因土地而起的農民運動,以及家如何成為人的寄託與阻力,其中劉阿漢父子向外抗爭,使其地方意義由蕃仔林擴及全台,燈妹則維繫家庭,成為抗爭行動立基與依歸之處,於是透過劉家展現台灣既是抗爭者行動的空間,也是深具意義的地方;最後,第四章仍以劉家為主軸,詮釋在戰火中的故鄉如何成為遊子歸返的標的,以及物質貧乏下蕃仔林母土的形塑,其中劉明基遠赴南洋,空間的出離使代表著不同尺度的地方-母親、蕃仔林、台灣融為一體,成為歸返的寄望,同時蕃仔林生存困境中,阿漢婆逐步昇華為地母型人物,母親與土地得以形成緊密吳建的意象,於是透過劉家所彰顯的是人與土地不合分割的緊密關係。 因此,文學作品中地方性由物理環境、人文活動與地方意義所構成,《寒夜三部曲》是以蕃仔林、台灣時空的特殊性作為社會和經濟等人文活動的背景,彭劉兩家為主體人在其中活動,與土地的關係由生存的依據、理想的著力,到歸返指引,顯示人的地方經驗由物質性逐漸精神化,地方意義的呈現也隨之由小地方的蕃仔林擴及大地方的台灣,於是地理學的空間觀點予以《寒夜三部曲》兼顧時空要素與核心主題的閱讀進路。

Description

Keywords

文學地理學, 地方, 地方性, 存在空間, 寒夜三部曲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