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客語的轉移與流失現象研究

dc.contributor姚榮松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蔡宏杰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Tsai, Hung-Chieh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20-10-19T06:42:37Z
dc.date.available2025-09-09
dc.date.available2020-10-19T06:42:37Z
dc.date.issued2020
dc.description.abstract隨著客家族群來臺拓墾,客語在臺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期間與臺灣其他不同的語言發生接觸、競爭。除了語言系統發生變化外,客語面對閩南語及華語的強勢競爭,也發生語言轉移(Languages shift)及流失的現象。本文以臺灣客語轉移現象為中心,討論影響臺灣客語轉移的社會因素。從族群人口結構、不同階段的語言政策、客家族群認同意識三個向度,觀察社會與心理因素對於客語轉移的影響,探討臺灣客語轉移的歷程。過去對於臺灣語言轉移流失問題的研究討論,普遍歸因於戰後國民黨政府推行的單一語言主義的語言政策所致,不過本文根據文獻紀錄及統計資料的觀察分析發現,客語轉移的現象在19世紀末已開始,而福佬客的現象更說明臺灣客家族群語言轉移流失並不能完全歸因於語言政策的壓迫,客家族群對於族群的認同意識和客語的態度是影響客語轉移最重要原因。此外,從臺灣客語方言島現象與不同年齡層客語能力的差異可以說明,即使面對擁有人口規模優勢的閩南語,及具有政治優勢的華語的競爭,仍有部分地區與群體能維持客語的使用,可見客語轉移的問題不應完全歸因於語言政策的壓迫。客家族群的族群認同意識及語言態度對於客語的轉移或維持具有主動性的重要意義。換言之,今日客語失去語言領域的轉移、流失現象,是客家族群長期的集體選擇的結果。因此,若無法凝聚客家人對族群身分和語言的認同意識,對於當代客語復振的工作將難以取得理想的成效,改變客語持續轉移與流失的困境 ,這也是今日臺灣客語復振成效不佳重要因素。 除了客語向閩南語、華語轉移的現象外,臺灣客語內部弱勢的次方言也有向強勢的四縣、海陸客語轉移的現象。對於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及混合型的四海客家話彼此之間的競爭關係,客家人要如何看待,仍有待客家族群的集體選擇。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noneen_US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國文學系zh_TW
dc.identifierG080020016L
dc.identifier.uri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080020016L%22.&%22.id.&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10521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客語zh_TW
dc.subject語言轉移zh_TW
dc.subject客家認同zh_TW
dc.subject語言政策zh_TW
dc.subject語言復振zh_TW
dc.subject四海客家話zh_TW
dc.subjectnoneen_US
dc.title臺灣客語的轉移與流失現象研究zh_TW
dc.titlenoneen_US

Files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