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中學生「歷史理解」的教案設計—以國中教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局勢」為例

dc.contributor.author許珮甄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19-08-12T05:46:40Z
dc.date.available2019-08-12T05:46:40Z
dc.date.issued2014-12-??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篇文章以提升中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為主要設計目標。不過「理解」是什麼?教學現場的教師常有的困惑是,到底學生懂了沒?理解了沒?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如何確定學生已經理解到老師想要傳達的知識?考試滿分就等於「真理解」了嗎?九年一貫以後,社會領域課程時數大量縮減,教師們幾乎很難確認學生到底理解學科知識到什麼程度。加上以往大多採用講述式的教學法與總結性的評量,學生學習知識的「歷程」,往往是教師極少關注的焦點。除了教學時間不足是一個關鍵原因之外,身為教師的我們是否也忽略了「如何教學生理解」這件事?亦或是「理解他者的理解」這件事,本身就是一項高難度的工作。如何帶領學生主動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多元化的理解模式,並實際應用於未知的知識,是教學現場教師的一大挑戰。學生從不懂到懂的中間,其實是有一道的鴻溝的。臺灣大多數的教師與補習班老師皆會教導學生使用學習捷徑(例如公式、製作講義)來架構知識,並經過不斷考試反覆地練習至精熟,以達成理解的目標。這樣的教學法,對老師而言,是快速又能達標的,但是實際學習者是學生,學生能否真正的理解呢?臺灣學生參加PISA測驗時,在「低層次推論與有限理解文本的意義」方面多高於各國平均,可見得現今選擇題型不是不能訓練學生理解、應用能力的。但是「高層次的推論與精準理解、闡述文本」的能力,臺灣學生卻低於平均甚多。這表示什麼?我們需要更多元的教學與評量活動,來訓練學生闡述、批判思考的能力。也因此筆者試著採用以終為始(著重教學目標)的UBD 教案格式,來「設計」國中學生的歷史理解教案,試著思考如何促進國中學生的歷史理解。zh_tw
dc.identifier03B735B4-1C57-D026-CA28-9025AAB69CC0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82385
dc.language中文
dc.publisher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zh_tw
dc.publisherDepartment of History, NTNUen_US
dc.relation(20),41-74
dc.relation.ispartof歷史教育zh_tw
dc.subject.other歷史理解zh_tw
dc.subject.otherUBD 教案格式zh_tw
dc.subject.other多元評量zh_tw
dc.subject.other二戰後的局勢zh_tw
dc.subject.other冷戰zh_tw
dc.title促進中學生「歷史理解」的教案設計—以國中教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局勢」為例zh-tw

Files

Original bundle
Now showing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Name:
ntnulib_ja_B0302_0020_041.pdf
Size:
6.51 MB
Format: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