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荷西時期氣候與現代氣候比較分析
dc.contributor | 王重傑 | zh_TW |
dc.contributor | Wang, Chong-Jie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 王紹霖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Wang, Shao-Lin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5T00:48:56Z | |
dc.date.available | 2015-10-03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5T00:48:56Z | |
dc.date.issued | 2015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熱蘭遮城日誌》為一部荷西時期的文獻,紀錄者為荷蘭人,紀錄時間為1629-1662年,地點為台南安平古堡。本研究使用《熱蘭遮城日誌》的中譯本(共有四冊),針對其中關於氣象的描述,將其統合整理分類,並嘗試與現代台南的氣候進行比較,以認識台南在荷西時期的平均氣候特徵。研究方法的重點,在於將現代的氣象觀測數據轉化為可同過去紀錄比較的形式。同時,過去資料較為籠統與零散,故辨認標準有時也會適度放寬,以便於和現代的紀錄相比較。另外,本文也參考鄒(1998)年的研究結果來探討由日誌所得結果的合理性。 由荷西時期的33年(1630-1662)與現代30年(1981-2010)間之比較分析,發現過去在春季3-5月,偏南風日數較多,但在秋季9-10月,則為偏北風日數較多。在舒適度方面也有相似情形,在過去春季南風日數偏多同時偏暖,而在秋季北風日數偏多同時偏涼。 比較十七世紀台南平地與現代資料,當地並無明顯小冰期發生狀況。在日誌紀錄的33年間與鄒(1998)使用山區之樹輪比較,顯示冬溫走向的年代際變化一致,夏溫則不一致。使用尾寮山(山區)現代20年資料與台南平地氣溫進行相關性分析,可知兩地冬溫具有高度相關,但夏溫僅低度相關,或可解釋上述與鄒(1998)在夏溫不一致的現象。 比較5、6月的梅雨季的降雨日長度,過去十七世紀比現代約少兩星期,並有較高比例在5月下旬開始,在6月中旬結束,與入梅時間較集中在5月上旬與下旬。同樣利用尾寮山與台南測站的現代觀測,在梅雨季台南雨日與尾寮山降雨量具顯著相關,1630-1662的每十年間梅雨季降雨日數呈現低、高、高之年代際變化,而鄒(1998)之樹輪紀錄降水亦有相同之變化趨勢,兩者一致。 整體而言,《熱蘭遮城日誌》中的紀錄,足以提供有用的氣象資訊,經過適度合理的整理,可以增加我們對於荷西時期台南地區氣候特徵的認識。 關鍵字 : 熱蘭遮城、荷蘭、鄒佩珊、小冰期、梅雨、樹輪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地球科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0699440168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0699440168%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01209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熱蘭遮城 | zh_TW |
dc.subject | 樹輪 | zh_TW |
dc.subject | 荷蘭 | zh_TW |
dc.subject | 小冰期 | zh_TW |
dc.subject | 梅雨 | zh_TW |
dc.subject | 鄒佩珊 | zh_TW |
dc.title | 台南荷西時期氣候與現代氣候比較分析 | zh_TW |
dc.title | the climate difference between Dutch Formosa and current Tainan | en_US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 Name:
- 069944016801.pdf
- Size:
- 3.71 MB
- Format:
-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