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與戰後初期的臺灣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3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民報》是戰後臺灣最早創刊的報紙,二二八事件後被查封,計發行一年五個月。該報是由一群具有政治、文化運動背景的臺籍人士共同經營,是最具民間輿論色彩的報紙。其秉持傳統的「民報精神」,不但銜接了臺灣文化協會時期知識分子辦報的餘續,亦為臺灣戰後「為人民利益奮鬥的十字軍」。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在政治體制上實行行政長官公署制,給臺人帶來不愉快之感的,便是中樞對臺灣並不是用與其他省份同等之眼光來看待。經濟上維持特殊的統制政策。經濟問題與社會問題相伴而生,糧食問題、物價飛漲,因而引起社會的不安。面對暴動隨時可能發生的局面,《民報》基於維護人民利益的理念,究竟如何對應?其言論內涵為何?有無侷限?以上乃是本文的研究動機。   本文的研究方法,一方面運用內容分析法研究傳播媒體的內容,對報紙形態、人事組織、營運發展及篇章內容等進行分析。另一方面,仍以歷史研究法為主,對史料做考證、分析、歸納綜合與排比,探討戰後初期的臺灣政經社會文化。   本文除緒論、結論外,共分四章。首先,探討《民報》的創辦與經營。該報屬「文人論政」式的報紙,當成是關心國事、抒發政治理念的管道;而政府對其種種管制,又成為反映當時政治局勢最佳的佐證。本文即透過新聞消息、社論內容的分析,以瞭解該報對戰後初期臺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項狀況的反應。其次,探討《民報》與二二八事件。究明該報在事件前後的角色,以及二二八事件對臺灣報業之衝擊。最後為「結論」。《民報》深知過去臺灣人運用媒體進行政治社會運動的歷史,因此政治與新聞媒體的衝突,成為不可避免的問題。後來,報紙雖然被查封停刊,但是該報在面對政府的施政失策、經濟崩潰與社會危機,充分發揮「社會木鐸」的媒體功能,達成反映民情、針砭社會亂象之目標,以及督促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進步,這一點才是其值得保存的重要理由。

Description

Keywords

民報, 戰後初期, 臺灣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