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8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本文企圖透過時間與空間兩個面向,以經濟發展為切入點,共同探究臺中區域發展的樣貌及特色。長時間的累積才得以造就今日所見之地表景觀,故將時間軸帶劃分為清末、日治及戰後三個斷面,並以計算HDI(人類發展指數)的方式為概念,考量資料之豐缺,於清末選擇土地生產力、日治與戰後選擇綜合發展指數,作為衡量發展程度的指標,再將計算結果轉化為地圖,以呈顯研究區在發展過程中所展現的空間分布特性,及境內各地域發展地位之相對變動情形;文中除了運用客觀的統計數據外,亦輔以經濟資源、資源配置能力、區位條件與外部環境等層面,共同展現臺中各時期區域發展的空間差異。 根據數據資料「量」的運算、文獻史料「質」的陳述,在清末迄今三個不同階段的討論,顯示本研究區的發展具有以下幾點特色:一、透過各時期指標的選擇、計算,研究區內高度發展區的空間分布均有所差異,地方中心由清末的散布各地,演變到日治時代集中於臺中市,戰後的發展雖仍以臺中市為主,但隨時間推移出現了較為均衡的趨勢。二、地區間透過反吸與退化、擴散與模仿關係,綜合形塑出區域經濟發展特色,清末的區域發展是人地關係結果的展現,呈現各自獨立的發展樣貌;日治時代,臺中市行政位階的提高,使其高度吸納了來自廣大外圍地區的人口和資源,成為發展最為快速的核心;戰後,在縣、市均衡發展的政府規劃下,運用經濟發展策略,將資金、技術、制度、管理等擴散到鄰近臺中市或擁有優良區位的地區,縮小了與核心的發展差距。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反覆造就了境內各地域發展地位變動的多種型態,分別為保持高度發展、逐漸興起成長、持續衰退沒落、歷經興衰變動與總為低度發展等五類,各地的發展地位隨著各項因子的投入或抽離,不斷地起伏變動。四、富利德曼的區域發展模式應再加入政府部門的支配力量一併考量,以完整探究臺中區域經濟發展;清末迄今,臺中縣市的經濟發展總被政府政策牽動引導著,政治力量左右著各地資源分配的多寡、資源配置的能力及區位條件之優劣等等,公、私部門反覆地影響區域間的互動關係,才得以演變出目前臺中縣市所展現的發展樣貌。

Description

Keywords

臺中, 區域經濟發展, 土地生產力, 綜合發展指數, HDI

Citation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