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七美基督長老教會之研究

Abstract

摘 要 本論文首先從澎湖馬公地區長老教會傳入、設教、發展的歷史背景加以敘述,再者針對本論文主題:七美基督長老教會,作更詳盡、深入的研究。 七美教會在夏傳和夏宰堂兄弟催生之下,於1920年設立「福音堂」,展開傳教工作。傳教事蹟傳到台灣本島後,1923年滿雄才(Rev. W.E. Montgomery)夫婦帶領神學生王興武蒞臨大嶼(七美舊稱),正式接受成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成員,並定名為「大嶼教會」。教會創立初期,經歷日本統治後期,又適逢中日戰爭,日本政府徵收教堂作為辦公廳舍,禮拜聚會經常中斷;戰後,教會信徒聚會漸漸趨於穩定,1949年因大嶼鄉改名七美鄉,「大嶼教會」也改稱為「七美教會」。1957年為因應東、西湖兩村的信徒步行至教堂作禮拜之不便,成立「西湖佈道所」,但因成效有限,於1967年關閉運作,信徒們主日禮拜聚會皆至教堂舉行。 七美教會從創立、擴展至各村落中,顯現出一個相當重要特色:家族式的信仰圈。家族男性成家立業後,絕大多數延續家族的信仰模式;而有些嫁至民間信仰家庭的女子,也會繼續信仰長老教會,甚至影響丈夫改變其信仰。另外家族成員是否定居七美,在於是否有穩定的經濟收入,這也往往成為決定教會教勢增長的關鍵。 七美乃澎湖二級離島,交通極為不便,島上日常民生用品皆需仰賴台灣本島供給,生活困苦,鮮少傳道師自願服務七美,往往交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徵召神學院剛畢業的學生赴任;雖然傳教經驗尚不足,但是年輕有活力,傳教過程中,往往扮演教會引航者。不論在各項團契及活動的推動,或信徒凝聚力及堅定信仰的觀念,皆需要傳道師的引領。教會中長老執事是傳道師的最佳助手,尤其是長老,更是教會的支柱。當教會無傳道師時或是傳道師尚未到任時,長老要擔任起教會各項事務的推動。至於教會能順暢推動各項教會事務,完善健全的組織運作,更能凝聚信徒的向心力,提昇信徒之間互助與關懷。 最後,描述七美教會在社會服務活動上有:一是教育文化之推動,隨著時代轉變,早期推行台語白話字學習,希望信徒能藉白話字閱讀聖經裡的故事,看懂聖詩本,學會唱聖歌,無形之中掃除許多文盲者;後來義務教育普及,識字者漸多,教會改由推動學生教育輔導,彌補文化之不利,並且為了鼓勵教會學子向上精神,設置獎學金。二是關懷社會活動,人與人之間的關懷是最能拉近彼此的距離,教會在推動各項關懷社會活動不遺餘力,經由探訪活動、週報代禱、家庭禮拜、結婚禮拜、告別禮拜、對外奉獻、醫療義診等關懷;除了時常關懷教會信徒外,近年來更異於傳統思維,關懷層面推廣至鄉民鄰里。

Description

Keywords

澎湖, 七美, 長老教會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