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人在台企業菁英的社會網絡(1895~1945)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5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摘 要 本文運用大量的《人名鑑》、《企業年鑑》及《台灣實業界》等雜誌,重建日人在台企業英精的社會網絡。本文論述社會網絡,大致循親人、熟人、生人三個層次開展,第壹章討論親緣網絡,屬於親人層次的社會網絡,第貳章的地緣網絡、第參章的學緣網絡,則屬於熟人層次的社會網絡,而第肆章的政治網絡,已接近生人層次的社會網絡。在此架構下,各章切入論述下列問題: 第壹章將討論親緣網絡,主要論述日人在台企業精英如何繼承事業,又如何運用親戚的力量,幫助企業經營與壯大。其下共分三節,第一節將蒐集126個事業繼承事例,並從中歸納繼承人的身份,藉此刻描日人繼承制度看重單嗣繼承、養子繼承、襲名繼承等特性,並述及「同族」企業(即建構涵括「本家」、「分家」、「別家」的企業)在台逐漸萌芽的事例。再者,將比較台、日人繼承制度的差異,以及日人不重血緣關係之繼承制度,對企業運作的影響。第二節、第三節將分別蒐集107個兄弟、伯叔姪關係事例及105個姻婭關係事例,並藉此討論這些關係對企業經營與擴大的影響,同時,將與台人世家的財力,加以比較,藉此討論日人在台企業精英的門閥是否強大,再者,亦將討論台、日人企業精英通婚的概況,藉此討論台、日人企業精英在親緣網絡上的關聯性。 第貳章將討論地緣網絡與日人中小型企業營運的關係,論述日人在台企業精英如何引用同鄉者,在企業內建立壟斷勢力,又如何返鄉籌措資金、招募人才,利用地緣網絡創業成功的歷程。其下共分三節,第一節以彰化銀行為例,論述本魯素哉如何引進20—30名高知縣鄉親,進入彰銀擔任要職,並逐步排除台人、其他籍貫日人,成功建構高知閥,以壟斷彰銀的領導階層。第二節以日治末期台北三大商業資本財閥—盛進商行、高進商會、菊元商行為例,論述中喜次郎、藤川類藏、高橋由義、高橋豬之助父子、重田榮治等人,如何引進家鄉之財力、人力,建構地緣網絡的企業,致盛進商行、高進商會、菊元商行的領導幹部,分為富山、德島、香川、千葉、山口等縣人所壟斷。第三節則再舉11個鄉土閥企業,說明賴地緣網絡建置的鄉土閥企業,多為百萬圓以下之企業,同時,存於採煤、雜工業、運輸、銷酒、建材各業中,另外,不止出現於民營會社,官營會社亦曾運用,藉此說明日人在台企業精英運用地緣網絡的普遍性。再者,將從日人在台企業精英看重府縣人關係、府縣人會,而較輕視町會的史實中,分析日人在台企業精英對台灣的認同問題。 第參章將討論學緣網絡與日人大型企業營運的關係,論述日人在台企業精英如何運用學緣網絡提升企業經理人員的素質,又如何運用學閥之勢力控制人事。其下共分二節,第一節以台銀為分析場域,蒐集127個人事升遷事例,論證東京帝大政治科、英法科、東京高商等學閥,在台銀人事升遷上的優越地位。第二節以台灣製糖、大日本製糖、明治製糖、鹽水港製糖為分析場域,蒐集347個人事升遷事例,論證東京帝大、慶應大學、東京高工、東京高商、札幌農校等五所公私立名校的畢業生,在四大製糖會社人事升遷上的優越地位。 第肆章將討論政治網絡與官控會社營運的關係,論述政黨輪替如何影響官控會社的人事更迭,再者,台灣總督府如何安插大量退職官吏,在官控會社及台灣企業界建立一個退職官吏網絡,壟斷利益。其下共分三節,第一節以台電為例,說明政友會、憲政會及民政黨等政黨派閥交替執政,如何遷動官控會社人事的更迭。第二節論說台灣總督府為掌握香蕉利益,如何在既有的交易秩序中,創置台灣青果會社、青果同業組合兩個系統,並大量安插退職官吏轉入,致台灣青果會社四成的領導幹部皆為退職官吏,藉此退官網絡統制香蕉的銷售網絡,並將香蕉利益重行分配給台、日兩地日人政商的過程。第三節則蒐集500個退職官吏轉入企業界的事例,討論他們或自由創業,或轉進民營企業、官控會社、組合任職,或獲授專賣品批發特權的概況。 結論將綜合比較台、日人精英在這四類社會網絡上的差異及聯繫。在差異部份將說明台人精英雖無緣參與日人的社會網絡,但亦有相應或替代的社會網絡,這些社會網絡不僅難被日人所征服,有時甚或會彰顯相當的主體性。在聯繫部份則討論在這四大社會網絡上台、日人合作、交集的概況。最後,則討論在台日人企業精英對台灣認同的問題。 整體而言,過去日治時期台灣史的研究,較偏重台人的活動,而較忽略日人的研究,再者,有關殖民政府如何建構統治體制,以創造日人優勢,亦較偏向有形硬體的研究,本文想從相反的視角出發,以日人企業精英為研究重點,論述他們如何透過無形的社會網絡,向親戚、鄉親、校友、同志尋求支持的力量,藉以壟斷人事,或賴此籌集資金、人力、物力,以茁壯企業的實力,為日人企業在陌生的台灣環境中增添發展的機會。其次,本文希望從台、日社會網絡差異的討論,探索台、日人群我意識之別的根源及其互動之片影。再者,亦可藉此刻描日人根植台灣的程度,以及與日本帝國聯繫之狀況。

Description

Keywords

社會網絡, 企業史, 親緣, 地緣, 學緣, 菁英

Citation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