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出版中國通史類兒童讀物之研究(1986-2003)
dc.contributor | 吳志鏗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月芳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3T10:13:21Z | |
dc.date.available | 2008-7-27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3T10:13:21Z | |
dc.date.issued | 2008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歷史類兒童讀物可說是歷史教育最早的一環,其內容及品質會影響兒童對歷史的興趣及其歷史知識,因此本文針對1986-2003年臺灣出版之中國通史類兒童讀物,探討各套書的編輯、出版理念,與其內容的正誤及史觀。 優良的中國通史類兒童讀物須具備兒童性、趣味性、歷史性及教育性等四大特質。本文以這四個特點來考察中國通史類兒童讀物之內容,得出下列結論與建議: 一、中國通史類兒童讀物的出版理念,其首要考量為「市場需求」,其次才是「推廣歷史教育」、「正確性」及「趣味性」。 二、各套書撰寫情形可分著作、編輯、翻譯三種,大部分的套書作者、編輯、譯者均無史學的專業背景,因此有出版社請學者或教授掛名監修、審訂、主編等,但內容仍有錯誤。 三、本文探討各套書的內容,發現文字使用上常見的缺失有注音符號錯誤、錯漏字、不稱專有名詞、稱號錯誤,以及錢幣的單位錯誤等;內容方面,則發現年代錯誤,引用稗官野史,違背史實等三大缺失;插圖安排方面,常見的缺失為圖文融合不佳、圖文不相關及圖旁未加說明。手繪插圖常出現的缺失包括服裝及髮式錯誤、違背史實及不合常理。 四、考察各套書呈現的史觀,發現臺灣本土作品呈現「大中國思想」,取材自中國的作品依循了中國的「中國史觀」,翻譯自日本的作品則呈現與臺灣史觀不同的日本立場。 五、作為教科書輔助讀物的「中國通史類兒童讀物」,「兒童性」與「趣味性」相當重要,「歷史性」與「教育性」更是不可或缺,文字使用、史實書寫及插圖安排務求正確,史觀則需以臺灣為主體。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歷史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N0591221017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591221017%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228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歷史 | zh_TW |
dc.subject | 中國通史 | zh_TW |
dc.subject | 兒童讀物 | zh_TW |
dc.title | 臺灣出版中國通史類兒童讀物之研究(1986-2003) | zh_TW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 Name:
- n059122101701.pdf
- Size:
- 2.08 MB
- Format:
-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