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輔助教材在國中歷史教學之運用─以「台灣歷史館」叢書為例
dc.contributor | 吳志鏗 | zh_TW |
dc.contributor | Wu, Chih-Keng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 楊蕙昀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Yang, Hui-Yun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3T10:10:45Z | |
dc.date.available | 2018-07-07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3T10:10:45Z | |
dc.date.issued | 2015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台灣歷史教育長久以來在國民黨政府黨國機器的主導下,失去文化的發言權,1997年國中《認識台灣》系列的教材實施後,以台灣為本位的歷史論述逐漸顯現。然而每經政權更迭,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大中國主義的歷史敘事觀點便又再度出現在教科書當中,青年學子始終未能正確的、全面的認知台灣歷史。延續兩年多的高中課綱微調案更加披露了問題的嚴重性,2015年起,台灣學界對於8月即將上路的新課綱表達強烈抗議,不滿程序違法以及罔顧台灣主體性,甚且嚴重扭曲史實。當教科書中台灣文化主體性的論述不足,如何善用其他較具系統性的課外教材做為輔助,相對顯得重要。「台灣歷史館」叢書是一套非常適宜做為社會學科的課外補充教材,尤其在台灣底層歷史的呈現上。它涵蓋了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生態、族群諸多層面,特別是對於教科書中時常忽略的日治時期在台從事研究學者有詳盡的介紹,真正能夠以台灣本位角度敘述台灣的歷來以往,能使教師不受教科書的侷限,自由運用於教學上。本文依文化學角度將「台灣歷史館」叢書歸類為豐富多彩的自然吟詠、常民文化的鄉土采風、「海角七號」之外─被遺忘的日治歷史以及休戚與共的本土關懷四個層面,析論叢書內容深具文化主體性的部分,並將叢書與可配合的國中社會領域及歷史科章節做教學融入的設計,同時針對現今國中教學現況擬定可供實施的策略,提供教師在教科書的既定內容之外,能夠有不同的補充教材選擇。希望經由本研究發揮拋磚引玉之效,使教師對於教材的選取及課程的設計上能有更多的發想,培育下一代養成認同土地,與台灣本土休戚與共的自尊自榮情感。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歷史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0597221110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0597221110%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132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台灣歷史館 | zh_TW |
dc.subject | 課外輔助教材 | zh_TW |
dc.subject | 文化主體性 | zh_TW |
dc.title | 課外輔助教材在國中歷史教學之運用─以「台灣歷史館」叢書為例 | zh_TW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 Name:
- 059722111001.pdf
- Size:
- 4.82 MB
- Format:
-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