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臺灣近代紀念雕塑人像之研究

dc.contributor蔡錦堂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李品寬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19-09-03T11:07:01Z
dc.date.available2011-8-25
dc.date.available2019-09-03T11:07:01Z
dc.date.issued2009
dc.description.abstract臺灣近代紀念雕塑人像的出現,始自日治時期由向西方學習的日本引入臺灣,使得臺灣一改過去多為宗教性的神像,開始有政治性質的雕像出現。且立於公共空間,也使得民眾對於公共領域有了新的認知。而紀念雕像的發展,大致可粗分為三段時期,雖言如此,三段時期彼此卻有相重疊的部分。1900年至1917年所立的紀念雕像,大多為官方所主導的中央官僚型紀念雕像。由於往往向民間募集資金,因此尺寸上也是最為宏偉。官方更利用儀式、文本等散布其意識型態。而約莫1916年到1945年,則是民間向官方學習模仿立像,民間社會藉由社會團體的組織,開始有資源財力來為己為人立像。而臺人雕塑家的崛起,也使臺人仕紳基於贊助年輕藝術家的心理向其委託立像。此時期出現了技術官僚、教化師長、警察消防、殖產事業、宗教關係、地方建設、民間私人等多元類型的紀念雕像。1935年臺灣總督府因始政四十周年而有首任總督樺山資紀銅像的記念事業。隨著戰爭的迫近與時局的變化,官方又再次重視紀念雕像的功能。除「君之代少年」外,二宮尊德與楠木正成在學校內大量出現,更為配合紀元二千六百年,而在數量尚達到高峰。但又隨著戰事加劇,金屬資源的不足。官方遂頒布金屬類回收令,使得銅像紛紛獻納,應召出征。而日本戰敗後又由於政權的轉移,許多雕像遭到破壞,或是留存的基座換上新的像主。zh_TW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臺灣史研究所zh_TW
dc.identifierGN0694270142
dc.identifier.uri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4270142%22.&%22.id.&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6186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銅像zh_TW
dc.subject臺人雕塑家zh_TW
dc.subject二宮尊德zh_TW
dc.subject楠木正成zh_TW
dc.subject金屬類回收令zh_TW
dc.subject紀元二千六百年zh_TW
dc.title日治時期臺灣近代紀念雕塑人像之研究zh_TW

Files

Original bundle

Now showing 1 - 2 of 2
No Thumbnail Available
Name:
n069427014201.pdf
Size:
3.4 MB
Format: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No Thumbnail Available
Name:
n069427014202.pdf
Size:
353.73 KB
Format: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