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對海洋溫度場與流場之影響---數值模式研究
dc.contributor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梁文德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吳朝榮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莊文思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唐存勇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楊穎堅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14-12-02T06:42:37Z | |
dc.date.available | 2014-12-02T06:42:37Z | |
dc.date.issued | 2004-05-20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此研究所採用之海洋數值模式為美國邁阿密大學發展的海洋數值模式 MICOM(Miami Isopycnic Coordinate Ocean Model0,模式範圍為95度E-160度 E及20度S-45度N,水平解析度約0.25度。模式結果已成功運用於南海,用以解釋 1997-2001年間南海海洋溫度場與流場之年變化、年際變化、1997/1998 聖嬰事 件影響及黑潮於呂宋海峽入侵南海之動力機制。此次研究利用上述結果,改以解 析度為0.5度*0.5度的QSCAT(NASA Quick Scatterometer;1999/09-2003/120衛 星風場資料積分,探討西太平洋颱風對海洋溫度場與流場之影響。初期以日平均 風場所驅動之模式結果顯示,SST下降約2-7度C,溫度下降程度取決於颱風風場 之對稱性、強度與移動速度,以及海洋斜溫層深度與颱風前之SST。其中若颱風 風場呈現明顯之不對稱性時,雖為強烈颱風,其在開闊海洋(open ocean0不易造 成顯著之SST下降,只能使海流水平速度增強,而無法形成有效之水平輻散 (horizontal divergence0作用,產生Ekman Pumping效應。而當颱風引起 Ekman Pumping 效應時,深度可至500m以上,SST下降現象往往可維持一週以上。相反 地,若SST產生明顯之下降,颱風強度則易於減弱。另以Wukong颱風 2000/09/05-2000/09/10經過南海時為例,SST於颱風經過後,溫度最大降低約 7-8度C,雖與衛星SST 觀測結果相似,但因其為日平均風場所驅動之結果,部分 區域SST 下降程度與觀測值仍有差異,而颱風實際路徑則呈反時鐘方向之曲線, 日平均風場無法實際呈現真實路徑,因此會中將進一步以高頻風場驅動積分模式 結果,探討颱風對南海海洋之影響。 | zh_tw |
dc.identifier | ntnulib_tp_C1001_02_003 | zh_TW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2882 | |
dc.language | zh_TW | zh_TW |
dc.relation | 2004地球科學聯合學術研討會---國土利用與環境變遷。台灣:桃園縣。 | zh_tw |
dc.title | 颱風對海洋溫度場與流場之影響---數值模式研究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