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迫與抵抗—鍾理和作品中的後殖民論述
dc.contributor | 蔡淵洯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羅正晏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3T10:15:40Z | |
dc.date.available | 2010-7-4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3T10:15:40Z | |
dc.date.issued | 2009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鍾理和創作時間跨越日本統治與戰後台灣社會,作品所呈現的「民族」、「鄉土」意識,不僅暴露殖民行為的罪惡,也為他贏得鄉土文學之父的美稱。其中所展現之「中國經驗」亦時常成為各界研究「文化認同」、「民族意識」的辯證話題,唯其文學的「後殖民」性格,至今反未受到廣泛研究探討。 然而目前經由「現代化」的巧妙包裝下,西方的文化霸權極可能透過某些中介的力量,在獨立後的殖民地產生出新的知識和權力關係,於是後殖民理論受到當前學術界普遍的重視。當勢力強大的一方,以強勢文化團體為中心觀點,藉著政治運作壟斷媒體,迫使位居劣勢的族群「消音」,如何發展以「抵中心」為出發點的後殖民論述,亦成為知識份子所面臨的嚴肅課題。 本論文將「後殖民論述」 (postcolonial discourse)定義為在當代文化(包括廣義的文學)、歷史和政治領域中做「文化抵抗」形式的寫作與批評。 嘗試以此觀點探討鍾理和的文學作品如何塑造「後殖民」的歷史環境,發掘他如何透過「我者」、「他者」對照的論述角度,重建被壓迫者的身份尊嚴。藉由小說的客家詞彙特色,凸顯台灣殖民經驗所塑造的多元化語言模式。並引導讀者理解到自我主體意識提升時,也一併達成「台灣文化即是跨文化」的共識,認同後殖民台灣的「多元文化」與「混融文化」精神。 經歷過殖民統治的台灣作家,在後殖民論述中最值得觀察的應是其殖民地性格,本文希望提供觀察鍾理和作品除了社會意識、鄉土寫實外的第三種層次—反殖民或反壓迫的抵抗精神。前瞻性亦包含希望透過對「後殖民議題」的了解,提醒讀者警覺文化霸權的支配。畢竟不釐清帝國與殖民的課題,就無法進一步理解台灣與當代世界之間「既是邊陲,又是核心」之複雜關係。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歷史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N0593221011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593221011%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268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鍾理和 | zh_TW |
dc.subject | 後殖民論述 | zh_TW |
dc.subject | 小說 | zh_TW |
dc.title | 壓迫與抵抗—鍾理和作品中的後殖民論述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