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時期彰化秀水地區的開發

dc.contributor吳文星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葉淑雅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19-09-03T10:19:35Z
dc.date.available2010-8-23
dc.date.available2019-09-03T10:19:35Z
dc.date.issued2010
dc.description.abstract秀水地區介於彰化縣城與鹿港之間,特殊的地理位置,影響本區的發展,漢人入墾前是馬芝遴社活動區域,康熙年間漢人陸續由北面、西面移入,乾隆嘉慶年間達到高峰,最早開發的地區為馬鳴山、埔姜崙、秀水庄。隨著鹿港的開放與水利設施的興建,各地開發也隨之加速。道光年間,已是漢庄林立,貧瘠之地也陸續墾成。漢人優勢確立,馬芝遴社面臨衝擊,部份族人遷入埔里盆地。漢人之間因族群問題及土地的需求,產生對立衝突,為了凝聚族人的向心力,保衛家產,宗族組織因應而生。 秀水地區的宗族組織於道光年間逐漸形成,較具影響力及代表性的家族有:馬興陳益源家族、埔姜崙梁梅鏡堂家族、埔姜崙蘇標勤家族、曾厝林通家族等。陳、梁、蘇、林等家族在科舉及公共事務的競爭各有表現,各姓聚族而居自成聚落,至今仍維持同姓聚居形態。清領後期宗族之間透過婚姻、家鄉神的信仰進行合作,使本區漢人社會趨向穩定發展。清末日治初期,陳益源家族完全撤出彰化縣城向本區發展,而梁梅鏡堂的梁濟時族人則逐漸遷居福興鄉外埔地區發展,因此日治時期陳益源家族成為本區最具影響力的家族。 明清時期漢人移民相率渡台,過程艱辛,冒險橫渡黑水溝,加上拓墾之初與原住民衝突的不確定性。移民大多透過神靈信仰,以求身心靈平安。根據寺廟台帳,本區供俸神祇大多屬功能性取向,以王爺、土地公、清水祖師信仰為多。共同的宗教信仰使宗族之間整合更顯著。zh_TW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歷史學系zh_TW
dc.identifierGN0597221102
dc.identifier.uri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597221102%22.&%22.id.&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359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清領zh_TW
dc.subject秀水zh_TW
dc.subject彰化zh_TW
dc.subject陳益源zh_TW
dc.subject梁梅鏡堂zh_TW
dc.subject馬芝遴社zh_TW
dc.title清領時期彰化秀水地區的開發zh_TW

Files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