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與地域文化—以關廟鄉山西宮為中心的探討(1661-2006)

dc.contributor蔡淵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林奕欣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19-09-03T10:18:14Z
dc.date.available2014-9-23
dc.date.available2019-09-03T10:18:14Z
dc.date.issued2009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研究的是漢人傳統社會寺廟與地域文化發展與傳承,以關廟地區的中心大廟—山西宮做為討論的主軸。關廟鄉十七個村落都有自己的村庄廟,形成聚落、村落級的祭祀圈,而山西宮祭祀圈涵蓋十一個村,本文所論述的地域文化即指在此跨街村的大祭祀圈內的文化,論述的重點在建立起一個傳統的模式,附帶敘述現代化之下的發展趨勢。 關廟地區開發甚早,十七世紀鄭氏時期已有漢人移入,在當地開闢埤塘、形成聚落後,就修建廟宇以奉祀神明,因此廟宇的修建經常與地方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山西宮亦建於鄭氏時期,是一座主祀關聖帝君的廟宇,肇建之初信徒限於關帝廟街,隨著信徒人數增加,祭祀圈逐漸擴大,清季已成為外新豐里地方大廟。山西宮是神明在世間的居所,地方民眾與各村庄廟藉由宗教祭典等信仰活動界定了祭祀圈的範圍,顯示山西宮是祭祀圈內最重要的神聖中心,同時廟宇空間舉行世俗性的公共事務,因此亦為地方之世俗中心。 山西宮是宗教性的建築物,無論是建築格局形式、雕飾彩繪都特別強調與眾不同的特殊之處,運用寺廟建築的符號意涵,不但營造出廟宇空間的神聖性與強化其中心性,使原本世俗的空間轉化成神聖的空間,也充份顯示了地方信眾的審美觀與價值觀。環繞著山西宮展開的各種宗教性展演,如祭典、藝陣與戲曲都具有神聖性與世俗性的雙重面向,目的是為了酬謝神明、界定與淨化神聖空間,也提供民眾休閒娛樂。由於廟宇聚集人群的特性,地方世俗性公共活動也多在山西宮進行,公共事務受神明力量及權威的影響,而帶有神聖性的色彩。除此之外,地方的集體記憶亦附著於山西宮而流傳至今。因此山西宮對地域文化與祭祀圈內的居民而言,具備了文化負載、規約、整合與認同等功能。雖然在現代化影響下,廟宇功能經歷了分化與轉變的現象,但是直至今日山西宮仍為祭祀圈民眾最重要的神聖中心以及認同的象徵。zh_TW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歷史學系zh_TW
dc.identifierGN0595221104
dc.identifier.uri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595221104%22.&%22.id.&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325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地域文化zh_TW
dc.subject神聖空間zh_TW
dc.subject集體記憶zh_TW
dc.title寺廟與地域文化—以關廟鄉山西宮為中心的探討(1661-2006)zh_TW

Files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