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政治哲學中的儒學精神──以〈天人三策〉為考察起點
dc.contributor | 陳麗桂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范如蘋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Fan, Ju-Pin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20-12-14T08:49:29Z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8-21 | |
dc.date.available | 2020-12-14T08:49:29Z | |
dc.date.issued | 2019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旨在透過〈天人三策〉的策問,以及漢初的社會因素,認識當代思潮與漢武帝所面臨的執政問題。以此時代背景、執政者的關注焦點,作為理解董仲舒建構政治思想的基礎。 武帝對政治意識形態選擇的疑慮,出自漢初以秦為鑒的浪潮,使法家難以再公然地登上政治舞台,而黃老的寬和之治,施用至武帝時期,已不足以滿足武帝積極有為的治國野心。在內外因素的影響下,便給了儒家進入政治場域的契機。武帝的策問,以天人問題為開展,反映了當代天人思潮的盛行,而在實務層面,武帝關注民性仁鄙、法律治安的關聯、官員品質的良窳,以及拓威四方等問題。董仲舒將其統整為「德主刑輔」、「本正末應」的施政理念。在武帝問以天人之際的語境下,董仲舒建構的天論,嘗試調和當代社會因素與個人理念,使其學說能更易於為當代接受。 董仲舒之思想,以天人論為架構,包裝其政治思想。如以「天人災異」之說應對君權,此理路雖遠離儒家理性發展的方向,復返了周初的迷信色彩,但其以《春秋》災異紀錄為媒介,將《春秋》及儒家思想帶入當代盛行的天人思潮中,藉由災異之解讀結果,對君權達到一定的限制。而其賦予陰陽以主從位階,並以之界定君臣關係的論述,則可回應帝制型態下,對尊君的需求。 在政策內容上,董仲舒以「陽尊陰卑」開展出「德主刑輔」之說,延續了黃老道家「治道法天」的理念,為人間政治尋求形上的依據。同時,亦著眼於具體操作策略的提供,參酌了法家理念,如循名責實、分職而治、潛御群臣之術等,使儒家理念更切近於實務。其德主刑輔的理念,具體展現為「先富後教」、「原心定罪」等主張,其中對養民、教民的重視,仍深具儒家重德治、人治的色彩,而對君德修養的重視,亦符合儒家內聖外王的治國理念。 可見董仲舒的思想,在本質上仍持守著儒家的精神,但能參採各家學說,強化為操作策略,並兼顧帝制下尊君的需求、與當代的思潮貼近。雖在天論、君臣關係上,改變了先秦儒家的論點,但這些改變卻是引領儒家進入政治實務的關鍵,使儒學得以成功立足政治之因。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國文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060220032L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060220032L%2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110488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董仲舒 | zh_TW |
dc.subject | 天人三策 | zh_TW |
dc.subject | 儒家 | zh_TW |
dc.subject | 政治 | zh_TW |
dc.subject | 春秋繁露 | zh_TW |
dc.title | 董仲舒政治哲學中的儒學精神──以〈天人三策〉為考察起點 | zh_TW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1 o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