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美國排華運動中的不同聲音 ──以《國家》週刊為例 (1869~1882)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14
Authors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美國是領土面積十分廣大的國家,各州之間的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往往因為地理、人文環境的差異而南轅北轍,十九世紀時西部各州對華人的觀感以及其致力於排華的立場,或許並不能代表那是美國整體的思想。
當時頗負盛名的週刊──《國家》(The Nation),十分適合作為切入探討的對象。《國家》在其首任主編戈德金(E. L. Godkin)的引領之下,成為一個標榜民主、自由主義、並且著重評論的刊物,也因此與許多當時報紙記事不同,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編輯們的思想與價值觀。另外,《國家》內闢讀者投書(Corres- pondence)的空間,不吝篇幅地刊登讀者對當時事件的想法、以及讀者對編輯論點的一些呼應。筆者嘗試由「華人相關法案的討論」、「讀者的投書」這二個角度切入,呈現《國家》對排華問題的見解,發現美國排華運動的不同聲音。
從《國家》週刊的報導中,我們首先可以發現當時美國絕對不是一面倒地排華,在西岸以外的各州意見紛雜,而東岸顯然有許多人士站在反排華的立場。美國幅員廣大,東岸人士譴責西岸的排華運動違背了美國自由精神;西岸則指控東岸不知地方疾苦,沒有真正面對華人移民問題,卻不負責任的大唱高調。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在華人問題延燒的十幾年中,《國家》週刊鮮少以華人為主體來探討問題,而是藉由華人議題來引發對美國理念、價值、認同、政治、黑人民權問題、國際條約原則等多面向的探討。
而《國家》週刊對排華的態度,由一開始保守地反對,到1882年為排華法案爭議時,轉為強烈的反對。《國家》週刊至少從五個角度來反對排華。首先,美國對中國出爾反爾,且毫無根據地誇大了可能的移民潮、以及苦力貿易的建立;再者,排華等於任意違反了蒲安臣條約的承諾;此外,其違反了美國對自由與平等、以及庇護受難者的價值與信念;排華也可能衝擊在南方賦予黑人權利的政策;最後,華人的未來發展不容小覷,此刻最好建立與華人的友好關係。
從〈讀者投書〉的專欄中,可以看到美國一般人士對華人議題的看法,他們往往與《國家》週刊抱持不同的態度,尤其是到十五乘客法案以後,許多讀者都對《國家》週刊反對排華的立場表示失望。雖然投書的讀者多半支持排華,但從中也能看出排華支持者本身的複雜性,他們支持排華的理由、以及可接受的排華手段,其實有許多層次差異。
綜上所述,美國的排華運動還有許多空間以及複雜性,值得美國華人的研究者探索。
Description
Keywords
美國排華運動, E. L. 戈德金, 《國家》週刊, 蒲安臣條約, 十五乘客法案, 安吉立條約, 1882年排華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