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國海軍在澎湖:以馬公軍港為中心(1895-1945)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18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從明初至清末,日本與臺澎海域互動甚多,官方與民間都有「征臺論」的構想,將佔領臺灣納入其整體擴張架構的一環。明治初期,日本派人至臺澎地區調查,加深日人對臺認識以及瞭解澎湖的戰略重要性,因此在甲午戰末威海衛陷落後,大本營開始計畫另編艦隊攻陷澎湖島,以其控制楊子江以南的華南海域之制海權,發揮澎湖具有阻隔中國東南沿海各省與臺灣省之間往來的戰略功能。日治初期,由於臺灣未定,使得臺灣總督府海軍幕僚雖也肯定澎湖的戰略地位,但仍以基隆港為首重之地,以確保日臺間的往來通暢。隨著以廈門為重心的對岸政策戰略演變,澎湖因地理位置而被定位為臺澎海域的重心,而有馬公要港部的設置。但從日俄戰後北進論的抬頭,以及裁軍會議使海軍呈現平緩發展,澎湖的軍事地位直至昭和10年以後才又興起。中日戰爭爆發後,臺澎並非主要戰場,澎湖在戰爭前、中期多做為前進華中、華南兵力集結站的角色,後期則隨太平洋戰爭的發展,而呈現本土防禦的各自守禦。 19世紀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水雷成為各國重視的新式武器之一,中、日兩國皆因製造成本低廉,且破壞力極大而引進該國。日軍佔領澎湖後,即在此軍事環境的脈絡下,沿用日本國內的戰術思想,以佐世保水雷隊臨時敷設部作為守衛澎湖海面的主力部隊,承擔守衛港口的海防任務。翌年伴隨制度的改變,成立佐世保水雷團馬公水雷敷設隊,繼續成為日治初期澎湖地區的主要海軍機構。其後馬公要港部成為擔任華南海域的後勤基地,但該組織採雙元統治,軍政受佐世保鎮守府管轄,軍令則由臺灣總督指揮,直至臺灣總督改由文官統治為止。 初期海軍機構的編制員數是佐世保軍區麾下員額最多之地,組織架構最完備的部隊,實際駐守的兵員數雖非滿編,但仍是人數最多機構。馬公要港部的司令官多有水雷經驗,且離任後多轉職至清閒單位或退休。為符合近代化組織與艦艇的駐紮,在明治28年至29年之間,經過一連串的調查、協調與遷移後,使測天島變成軍事用地,明治31年更劃為海軍用地,馬公水雷敷設隊就以此港為其根據地,並成為馬公要港部的基礎。大正年間,隨著機構組織的變遷、燃料使用的改變與原有建築之老舊等因素,而開始擴建至原有大案山地區,成為現今的海軍基地。修理工場設置而招收澎湖籍職工,亦成為日治時期澎湖經濟發展的一環。

Description

Keywords

澎湖, 馬公軍港, 日本海軍, 測天島

Citation

Collections